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杜甫走近忧国忧民的杜甫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青少年时期,怀有远大理想,但他仕途不得志,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环。曾经在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之乱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是我国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他的诗歌多是体现忧国忧民,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有反映,故称“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作品风格沉郁顿挫。杜甫(712---770)“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朱德对杜甫的评价: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月夜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背景材料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月夜f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还不懂得发髻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薄薄的帐子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闺中独自一人望着天上的明月,可怜我的儿女啊还太小,不懂得思念身在长安的父亲。香雾沾湿了我的头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我的手臂,倍感寒冷。什么时候才能依着窗帷,让月光照干我的泪痕呢!•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也在闺房中独自望月思念我吧•我遥远地联席着幼小的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妻子在夜深中望月,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妻子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湿”,沾湿。“寒”,生出寒意。夜深露重,雾气沾湿了妻子高高的发髻。清冷的月光洒在她的身上,她柔润如玉的双臂一定生寒了。“湿”和“寒”可触可感,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更深层的,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思考探究一:杜甫在诗中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说妻子望月忆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解析:这是一道手法鉴赏题。答题时的步骤:A.先要点明手法;B.再结合诗的内容分析怎样用这种手法;C.再点明这样写的效果。参考答案:A.诗人采用想象的手法(或以虚写实);B.不说自己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说妻子在鄜州望月怀念自己,比直写自己思念之情多了曲折含蓄;C.更能表现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痛,牵挂之深。构思奇特,让人回味无穷。思考探究二: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闺中的妻子。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明确:“双照”“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独看”是现实,“双照”是希望。•“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一联的关键词是什么?和诗歌中那一个词对应?“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对吗?•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小结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探究·练习】1、下列对本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双照”其实是“照双”,尾联盼望能够家人团聚之日,夫妻倚窗赏明,再无别离相思之苦。B,作者在长安见月,写的却是“鄜州月”,这种写法属于虚写,是从对方入手写自己的思念之情。C,“云鬟”和“玉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两句主要是写他妻子的美丽动人。D,“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C2、下列对本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月夜》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这种诗体要求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偶,并且整首诗在偶数句押平声韵。•B、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C、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忧叹,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D、“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妻子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A3、《月夜》中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却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没有运用这种对写法的的诗句是:•A、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C、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柳永)•D、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柳永)D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拓展迁移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拓展迁移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寂寞的情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拓展迁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拓展迁移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涉江》)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李白)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蜀相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他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B、从艺术表现手法上,设问自答,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C、开头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一是借“柏森森”写出了武侯祠的历史悠久,二是营造了肃穆、寂寥的意境。D、颔联中“自”和“空”字换成“尽”和“皆”,都能够写出丞相祠堂处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出欣喜愉悦的情感。D2.(3分)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D•3.诸葛亮一代名相,足智多谋,助汉兴室,却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无穷感慨和敬仰。杜甫在《蜀相》中对他一生作了精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他平生功绩的真实写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诸葛亮对后世忠臣和爱国者影响也很大,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柏树茂盛之意,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B.“映阶”二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主要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D.“长使英雄”一个“长”字则更是扩大了其范围,自古至今又有多少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C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丞相祠堂”写起,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B.杜甫这首诗感情基调是赞美、敬仰。C.“自”与“空”两个字,让人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出来了感伤叹婉的情调,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D.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B课外积累与诸
本文标题:月夜__杜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4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