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亲近名画大师让幼儿与大师对话——如何引导幼儿欣赏经典名画2020/2/22•大师作品是儿童欣赏与表现的一种媒介与桥梁,通过大师的作品能激活孩子潜在的艺术灵性,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解放儿童表达与表现的天性。在这种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让孩子从大师的艺术精神及作品中汲取营养,借鉴大师的画法、构图、设色,然后像大师一样自由地绘画,更好地表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然后‘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绘画。2020/2/22幼儿:我觉得它很漂亮,我看到了马车。幼儿:我看到了月亮、星星、山还有河流。幼儿:像香蕉一样的月亮。幼儿:我看到了山和麦田,很美。幼儿:我看到了一棵大树,还有两个小人。老师:嗯,这棵树叫丝柏树。你觉得这棵树看起来怎么样?幼儿:我觉得它像一个人的鼻子,星星和月亮像一个人的眼睛,一只眼睛睁着的,一只眼睛是闭着的。老师:刚才小朋友观察得很细致,那现在请小朋友把眼睛眯成一条线来看,你又有什么感觉?幼儿:我觉得天空很美丽,像流动的水。这是一中班小朋友在欣赏梵高作品《麦田里的丝柏树》时的师幼对话。幼儿与世界名画之间以这样一种方式联系起来,打破了“名画欣赏是专业人员的事”的认识,也粉碎了“孩子只适合依从老师的示范画小猫、小狗、小鸭”这样的成见。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设计能为儿童所接受的名画欣赏内容,通过对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选材、引导和审美,使儿童能初步感受名画作品,从而提高儿童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名画好像离小小的孩子很遥远,其实不然,只要指导到位,通过幼儿的讲述与理解比成人更为细致、深刻、千奇百怪、贴近作者的过对名画作品的欣赏,幼儿能够直接感知美术大师们的线条造型、原意。这就是开放性问题的魅力。比如:画上有什么?你喜欢这幅画,对色彩的运用和作画方式等。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美的教育从很小就开始了。而名画欣赏活动能够培养幼儿对艺术美的欣赏和识别能力,提升幼儿的美术表现力。一、名画欣赏活动的目标我们常常发现幼儿的绘画作品与名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幼儿看到名画时所表现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也常常令人惊叹。然而,并非所有名画都适合幼儿欣赏,教师应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能激发幼儿内心感受和丰富想象的作品或具有不同绘画方式和风格、能拓展幼儿眼界的作品。选定作品后,教师正确把握欣赏活动的目标,是有效开展名画欣赏活动的关键。1.把握名画的独特价值在欣赏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白提供给幼儿欣赏的名画有哪些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些艺术价值也许体现在构图和色彩上,也许体现在独特的想象上,也许体现在强烈情感的表现上,也许体现在思想创新上……不同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教师如果不能清晰地把握其中的艺术价值,自身的欣赏能力又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就无法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审美活动。例如,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名画《盲女》时,通过巧妙的语言把幼儿带入画家所营造的那个雨后初晴的美好世界。在活动快结束时,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听舒缓的音乐,同时想象自己是一个盲人,用心灵去感受雨后初晴、空气湿润、有蝴蝶停在肩膀上的美好感觉。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孩子们纷纷感慨“太美了”,有的幼儿甚至说“感动得想哭了”。接着,教师开始引导幼儿讨论关爱残疾人的话题,这样的处理显然跟欣赏活动的目标背道而驰。画家的初衷是表现盲女内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而不是表达或呼吁大家同情和关爱残疾人。教师的误读阻碍了幼儿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2.把握幼儿欣赏名画的心理阶段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一般分为描述阶段、形式分析阶段、解释阶段和评价阶段。这同样适用于名画欣赏。首先是描述和整体感觉阶段,教师主要让幼儿阐述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如果是写实的作品,就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如果是抽象的作品,则要幼儿说说像什么。对于抽象画的欣赏,如果一开始就让幼儿看具体的点、线和色彩,幼儿的第一印象往往就会被肢解,陷入抽象的符号或色块的感知中。如果一开始就谈感受,则能让幼儿直接进入审美状态。其次是绘画手法的分析阶段,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名画与众不同的色彩、构图,体会其中的独特魅力。再次是解释阶段,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体会画作表达的情感、用符号象征的意义、用构图表现的思想,与画家进行心灵对话,体会名画的独特魅力。最后是创作和对创作作品的评价阶段。欣赏完名画后的再创作以及对再创作的作品进行集体评议或展示,将会使幼儿进一步感受画作的魅力。应注意的是,创作是为欣赏和理解作品服务的,不能舍本逐末,将欣赏活动变成名画临摹活动,背离欣赏活动的初衷。3.把握审美活动的侧重点幼儿的接受能力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欣赏重点过多,反而无法突出重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欣赏活动时应将重点放在作品最具特色的地方,同时顾及幼儿的理解水平。有的画家写实,有的画家写意,有的画家擅长色彩的运用,有的画家着重构图的设计,因此,欣赏活动应牢牢把握侧重点,并围绕侧重点展开。二、采用合适的引导策略要帮助幼儿体会画家表达的潜在意义,领略画家的独特魅力,仅仅让幼儿像成人一样看着画面来感受,与其多感官、多通道参与的学习方式不符。因此,幼儿欣赏名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引导策略。1.音乐烘托音乐和美术本质上具有同源性,都是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配上与画作主题相符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更快地进入情境,理解画作,同时培养幼儿的艺术通感。如在欣赏蒙特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时,教师先让幼儿听一段爵士乐曲,鼓励幼儿跟着音乐自由做动作,然后说说听了音乐的感觉。充分感受音乐之后,教师让幼儿欣赏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说说这些格子给人的感受,这幅画给人的整体感觉跟刚才音乐给人的感觉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在幼儿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告诉幼儿这幅画的主题,并要求幼儿边听爵士乐边创作能把音乐“画下来”的格子图。又如在欣赏希斯金的《林中雨滴》时,教师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体会雨中大自然那宁静悠远的意境美,用肖邦的乐曲《雨滴前奏曲》作为整个活动的背景。首先,教师引导幼儿在《雨滴前奏曲》的音乐声中初步欣赏《林中雨滴》,帮助幼儿多感官、多通道地欣赏画面。在欣赏完画作进入创作阶段时,教师也使用音乐营造氛围,以便幼儿更投入地感受和创作。•2.对比和类比•幼儿的审美经验有限,适当的对比能让幼儿获得强烈的感受,对画作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的体悟。•如,教师请幼儿欣赏安格尔的贵妇人肖像画和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不加引导时,幼儿说安格尔画得好,因为贵妇人的衣服漂亮、饰品精美、表情也更高贵。可是,当教师问“哪幅画上的人情感更强烈?哪幅画让你一看就知道画中人的感受”时,孩子们似乎一下子被点醒,立刻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欣赏。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幼儿:你“看了毕加索的画,心里是不是也跟画里的人一样感到很难受?谁的画更让你震撼,更让你忘不了?”这时,孩子们恍然大悟,仿佛进入了另一扇艺术大门,纷纷表达自己的理解……从以上教师的引导中我们可以发现,把同一主题不同表现方式的作品进行对比,能帮助幼儿感受毕加索画作的独特魅力。•由于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因此可以将一位画家的同类作品集中展示,让幼儿通过类比更直接地感受同一个画家的独特风格。如,毕加索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平面来表现透视关系,经常会在一幅画中表现各个角度的视觉效果。在集中欣赏毕加索的代表作品时,孩子们也会发现,“这个画家好特别,把本来看不到的、被挡住的地方也画出来了”“每幅画看上去都在讲一个故事”,等等。在幼儿把握了画家的特点后,教师再引导幼儿感受和创作,自然就能事半功倍。3.再创作幼儿欣赏绘画作品需要多感官参与,一旦幼儿被作品所感染,体会到作品的独特之处,就会跃跃欲试。欣赏带动创作,创作加深体验。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大师创作的过程,教师除了在主题、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基本指导外,还应提供丰富的表现方法。这是画家波洛克的作品,幼儿亲历绘画过程比单纯观察要有效得多。波洛克以在画布上泼溅颜料而著名,他的绘画过程看起来与幼儿玩颜料的做法惊人的相似,他不受常用绘画工具的限制,也不受绘画技法的束缚,没有铺得整整齐齐的画纸,有的只是大胆创造和对绘画过程的投入。为了让幼儿的尝试更有意义,教师先介绍波洛克独特的绘画方式,然后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尝试。如提供稀释的颜料、刷子、报纸团、瓶盖、各种树叶、有凹凸花纹的塑料制品甚至是揉皱的锡纸等,让幼儿在铺满地板的大纸上自由地用这些材料创作。这样幼儿也许在绘画技巧方面获益不多,但在突破惯常思维、大胆表现方面会获得丰富的体验。他们通过创作与画家进行心灵对话,体会到了波洛克作品的真正魅力。欣赏名画。◆问题提出幼儿欣赏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名画欣赏过程中,作为互动的教师和幼儿,幼儿是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绘画表现能力。每一幅名画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时,首先应考虑:1.孩子欣赏名画的目的?2.教师的主导地位怎么体现?3.如何为孩子选择名画作品和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通常我们在进行名画欣赏教学中,会有以下问题:1.你在画面上看到什么?2.你觉得这幅画漂亮吗?为什么?3.你喜欢这幅画吗?4.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当幼儿的日渐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名画相结合时,幼儿的想象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他们会无拘无束、全身心的投入到想象空间。
本文标题:让幼儿与大师对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4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