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年8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厂党委组织的井冈山红色之旅,从8月14日到8月22日9天时间中,有5天我们重点参观了毛主席故居、铜像广场、黄洋界、百竹园、小井红军医院、五龙潭瀑布、革命军事博物馆、北山烈士陵园、八一广场等地,观看了《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表演。结束旅行的这些天,我的内心一直不能平静下来,因为许多人都说井冈山的风景很好看,满山的翠竹、清白如帘的瀑布、清澈潺流的泉水,可对我而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那一件件陈旧的革命武器、烈士陵园里的铜像、黄洋界上的哨口成了我记忆最深刻的画面,我在想,是什么让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在苦难中坚持,在热血中斗争,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岁月悄悄流逝,此次旅行让我感受到井冈山依旧以风雪不屈的姿态见证着革命人波澜壮阔的过去,井冈山精神依旧以永不褪色的光辉照亮着中国无限美好的未来,因此可以说井冈山之行使我经历了一次心灵洗礼,一次精神的升华,在井冈山,处处都能体验到这种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一、韶山之行在韶山我们瞻仰了毛主席铜像,并敬献了花圈,进行了合影留念。毛主席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着“10.1”国庆,更象征着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面朝东南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令人肃然起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主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挽救民族兴亡,前仆后继,才有了1949的开国大典,才有了如今中国的腾飞,让我们向他致敬。瞻仰毛主席铜像广场毛主席故居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我们的领袖毛主席的的确确是一位身居简出的伟人,在他的家中,没有繁华的装饰,也没有过多的家具,父母亲、三兄弟各一间房,房内一张床,最多再加上一张桌子,仅此而已,毛主席的简朴是出了名的,这让我们感到特别的惭愧,想想今天的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的环境与当时当日毛主席相比是相差甚优。毛泽东故居在韶山1天时间,通过对伟人故居及博物馆的参观学习,给我们上了一次最生动的党课教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斯人虽去,其物尤存,在韶山我们看到毛主席作为中国开国领袖,他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作风让我们震撼、感动和敬仰,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更应该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好好学习、踏实工作,时刻牢记党员义务,在工作中发挥表率,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毛泽东纪念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在井冈山的感受一、视觉感受:在短短几天时间,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红军斗争历史故事外,还有3种主要颜色。这些色彩几乎在井冈山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但他们绝非简简单单的几种色彩,而是蕴含丰富内涵、并能代表井冈山精神的颜色。二、井冈山之行第一种颜色:红色。红色其实源自于我们一种对革命先烈缅怀的情感,更来自于电影《我的长征》插曲里的歌词中“红军来了晴了天,穷人从此把身翻,满山开遍红杜鹃”。红色,象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誓死不渝的革命信念,象征着革命先辈们以生命作代价的斗争热情,是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红土地、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据中央民政部门和组织部门统计,为了建立新中国,全国有名可查的和其家属受到优抚待遇的烈士有370多万人。另据1945年党的“七大”初步统计: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及抗日战争时期,在战场上牺牲了76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32万多名,占将近一半。仅毛主席自己身边就牺牲了六位亲人,包括他的妻子杨开慧、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儿子毛岸英、堂妹毛泽建、侄子毛楚雄,还丢了几个儿子和女儿。因此红色是革命人血染的风采,是革命斗争中的最美的色彩,也是今天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红。带着这种红色的情感,我们一起走进井冈山的红色记忆。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弘扬井冈山精神于1985年兴建的。里面瞻仰大厅左侧陈列室展览的人物是建国后去世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挂像,目前有51位。当我们在陵园里用手抚摸着用汉白玉记载的井冈山斗争史,看到许多烈士都非常年轻,牺牲时只有二十几岁时,感慨万分,井冈山的历史是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光荣斗争史,当时我在想,如果今天我们能继承和发扬井冈山先辈艰苦朴素、英勇奋战、不畏牺牲的光荣传统和革命斗争精神,我们还有什么工作做不好,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王佐迎接工农革命军刘仁堪就义红军当年的衣物星星之火照亮征程红军当年武器馆藏文物有3000多件,860件原件,其他2000多件是复制品,还有很多情景再现的场景、雕塑等,仿佛跟着历史的脚步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充分向人们介绍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成功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黄洋界上山峰似剑,绝壁悬崖,一边是千仞高山,一面是万丈深渊,四周群峰起伏,地势极为险峻。山头上常有浓雾缭绕,弥漫山间,大风吹来,云海腾波,卷起一阵云涛雾浪,犹如一片汪洋大海,所以,有人又将黄洋界称为“汪洋界”、“望洋冈”。1928年4、5月间,红军利用黄洋界的天然地势,建立了三个防御工事:右边一个工事用以控制通往茅坪的小路,阻击从江西永新方向来进犯井冈山的敌军;左边一个工事可控制通往原宁冈大陇的小路,阻击从湖南炎陵县方向来犯的敌人;这两个工事的后山山顶上设立一个了望哨所,用以监视山下敌军的动静,以掩护前面两个工事,三个工事互为犄角之势,作战时可以互相呼应,组成井冈山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哨口。黄洋界黄洋界哨口设有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在通往大陇方向小路两旁的草丛里插了三华里的竹钉,通往茅坪方向小路两旁草丛里插了四华里的竹钉。竹钉削好后均在锅里炒干,再放在尿里浸泡过,既坚硬又有毒,一端插在泥土里,一端露在地上。因为它体积小,不易被人发现,敌人一脚踩上,既会穿破鞋底,又会刺破脚板,不仅流血不止,疼痛难忍,而且伤口会化脓溃烂,不易治愈;第二道是壕沟。军民们在工事前沿的半山腰中拦山挖断,筑成深五尺,宽四尺左右的壕沟,以延缓敌军进攻的时间;第三道是竹篱笆围栏;第四道是滚木擂石,军民们仿照古人的战法,将大树锯成4-5尺长一段,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悬崖处,树两端用棕绳拴住,树段上再垒上一大堆石块,敌军进攻时,将两端棕绳砍断,木头、石头一齐朝山下翻滚下去;第五道是用木头、石头及泥土垒筑而成的射击掩体,既有单个地堡式的也有几个掩体连接起来的串通式的,这是红军哨口的最后一道防线。黄洋界哨口的营房小井医院,是红军第一所正规医院,建于1928年,最初名为“红光医院”。这所医院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木结构二层楼房,共有32间病房,可容纳200位伤员。当时医院的医生很少,药品奇缺,医务人员自己上山采药,并用竹片、木板做成一些简单的医疗器具。1929年1月下旬,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红五军和王佐部在彭德怀、滕代远等指挥下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一天夜里,敌军由冈宁县斜源村一游民带路绕道偷袭了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落入敌手,最后全部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英勇就义,医院也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1972年在小井原墓地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碑。医院里,看着红军战士用过的病床、木头做的手术洗手盆、竹片磨制的手术刀、用了又用的绷带,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艰苦卓绝的斗争情景,仿佛清晰呈现在眼前。小井红军医院随着井冈山不断巩固扩大的根据地,引起国民党政府的恐慌,在数次“围剿”失败后,便对井冈山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1928年5月,在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红四军32团副团长王佐的建议和推荐下,红军军部将军民打土豪和战场缴获的大量首饰和银器运至“谢氏花边厂”,借用农民邹甲贵的民房,请谢火龙、谢官龙等兄弟做师傅,在井冈山上井村创办了红军造币厂,红军造币厂沿用“墨西哥”版别铸造了第一批银元,并在每块银元凿上标志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发行流通的“工”字印记,称“工”字银元。这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在根据地内发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属铸币。红军造币厂第二种颜色:绿色。郁郁葱葱的山林,挺拔秀丽的井冈翠竹,井冈山有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美誉。绿色,希望与活力的颜色,井冈山满山的绿色和茂盛的竹林也是当年红军革命斗争的天然掩护屏障。我想,绿色就是生命力的象征,正因为有了不竭的生命力,革命的星星之火才可以燎原;正因为有了不竭的生命力,革命的优良传统才得以生生不息。第三种颜色:白色。飞流直下的瀑布,萦绕于山涧的云雾。这一动一静象征纯洁与宁静的白色,代表了革命先辈们除了有革命斗争的激情,还有着一份宽阔的胸襟和平常心,我想这也是革命胜利不可或缺的要素。二、听觉感受1、来自导游的讲述:此次旅行一路上我们听到了许多当年革命斗争的感人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个: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服装、弹药、粮食、油盐都很困难。就拿油来说,煮莱要用油,点灯要用油,山上产的茶油,也不太多,红军下山打土豪搞到一点油,也就更为珍贵。在那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委员号召全体军民,厉行节约,并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灯的规定,规定的内容大致是: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委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点一根灯芯。毛委员就是一个带头厉行节约的模范执行者。他当时住在茨坪旧居时,本来可点三根灯芯,但他一直用一根灯芯办公、看书、写文章,还常常忙到深夜。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毛委员在井冈山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这两篇伟大的著作不但指导了当时根据地的斗争,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极光辉的著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一根灯芯的故事张子清献盐1928年4月,为了掩护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张子清率部在酃县接龙桥阻出敌人,战斗中,张子清脚踝受重伤,由于井冈山医疗条件差,张子清的伤一直没有好。1928年底,又转到小井红军医院住院治疗。当年底,由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各种物资,特别是药品和食盐异常缺乏。后来,医院给伤员们洗伤口的食盐也供应不上了,只好用白开水洗,使得不少伤员伤口发炎。正是由于食盐如此珍贵,所以,战士们去探望张师长时,都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食盐攒下来,留给他洗伤口用。但张子清一次也舍不得用,他把战士们送给他的食盐用油纸包好,大概有一二两左右,放在枕头边。后来,他主动找到医院负责同志,把自己珍藏的食盐捐献出来,并吩咐他们用这点食盐把全院伤员的伤口都洗一遍,剩下的留给重伤员洗。张子清的行动使伤员们深受感动,他们都表示要好好养伤,争取早日重上前线,多杀敌人。这样,一个个伤员痊愈出院了,但张子清由于受伤较重。在红四军向赣南闽西出发前,张子清又转移到小井龙潭金狮面红军洞养伤,因医疗条件差,引起伤口反复感染,最后不得不截去一条腿。1930年5月,由于伤口再次化脓感染,张子清不幸在永新逝世。曾志送子1928年,曾志和她的革命伴侣蔡协民随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到井冈山。蔡协民时任红四军团党代表,曾志任宣传员。当时上井冈山时,曾志已有了身孕。在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中,她仍然奔波于前、后方,同敌人周旋作战。她还担任小井红军医院党支部书记。11月,身体异常虚弱的她生下一个男孩,此时红军即将转战赣南,由于情况紧急,她忍痛把来到人间仅26天的骨肉托付给王佐32团的副连长石礼保,给孩子取名石来发。离开母亲的小来发苦难接踵而至,几年后养父石礼保因参加红军被捕后,被白匪活活打死;养母积劳成疾,含恨离开人间世,当时小来发只有8岁。撒手西去的“双亲”来不及告诉他真实的身世,就把孤苦零丁的来发扔在这冰冷的世界上。小来发走村串户,沿路乞讨度日,好不容易熬到解
本文标题:井冈山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5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