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他的人格美为世代所传唱,经久不衰。今天,我们通过他流传下来的不朽诗篇,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政治生涯,还有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可以体味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关键词:屈原;人格;独立不迁;爱国主义引言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及楚辞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人格,尤其是他那种峻洁纯美,独立不迁,归结到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产生影响和意义是广泛深远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世界综合国力大比拼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倡屈原这种峻洁纯美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本文试图从屈原的作品、生平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人格美。一、通过屈原的诗篇展现屈原的人格美。屈原遗留于世的作品不多,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总共就有2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创立了“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他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歌德谈话录》),屈原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到广泛推崇。在2010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采访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开场,总理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人民网)可见屈原的思想流传之深远。1、《橘颂》追求的内外美统一、独立不迁的品格今天,怀着敬仰之情品读了屈原早期作品《橘颂》,文章里体现作者追求的那种光辉峻洁、独立不迁的品质,更激起我对这位传世伟人的崇敬和缅怀。故特意抄下《橘颂》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徠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原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橘颂》是他的早期作品,相对于后期心情凝重的作品,这首显得舒缓畅快,可以看出作者正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期,表明诗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独立不迁”,不随波从俗的志向,抒发对故国坚贞不渝的感情。屈原怀着敬仰之情赞美橘树,因为他认为橘树不仅有“绿叶素荣”“精色内白”、“文章烂兮”的漂亮外形,更可贵的是它有着“后皇嘉树,橘徠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珍贵内涵。据《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的是橘树有这样的特性,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这本是一大缺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与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他赋予了橘树外美与内美的品质,并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以橘树激励自己的志节。屈原非常注重仪表修饰,他提倡的仪表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仪表美,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标志,是把仪表美与内在美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内在美是本质的,起决定作用,表现出对至善至美的强烈追求,他在《离骚》中体现了这种强烈的追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这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同时还对“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的谗佞之臣等辈进行了不屑的鄙弃。屈原的内在美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即体现他好修为常的品格和对祖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那华美的仪表与质正的心灵构成了屈原最完美的人格。2、《离骚》集中体现了屈原的人格《离骚》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通过曲折的描写,展示屈原的思想、性格、政治理想和斗争历程。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离骚》和屈原的俊洁人格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了解屈原的人格美,就不能不去理解《离骚》的思想内涵。《离骚》中屈原仍然高唱“内外美的统一、独立不迁”的人格,并把这种人格升华到对崇高的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充分体现他即使无机会再行美政理想宁死也不叛离楚国。(1)、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追求远大的政治理想,这是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造就道德上的完满人格。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治国上,屈原追求“美政”,①“‘以天下一统为美,以天下分裂’为丑;以‘有德在位”为美,以“无德在位’为丑;以‘举贤授能’为美,以‘政权世袭’为丑;以‘循绳墨而不颇’为美,以‘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为丑”。他主张举贤任能,立法强国,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在《离骚》中,屈原就感叹道:“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渴望国君能像尧舜那样亲贤臣远小人,像汤禹那样严谨而恭敬,像周文王那样讲究治国之道谨慎恰当,只有这样才得以享有天下,治理四方。为了实行美政,实现他的“举贤授能”的治国策略,他积极培植和选拔贤德人才,诗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可以证实。从诗句“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蹱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当时,七雄争霸,事实上国力较强的只有秦、楚、齐,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奸佞小人当道,屈原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治国方案。但是腐朽的楚国积弊太深,诗人所推行的政治主张,触犯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一伙奸佞小人的阻挠,他们到楚怀王那里毁谤屈原,楚怀王竟然听信那些谣言,疏远了他,不让他参与朝政,他的治国之道遭遇挫折。然而在遇挫之后,他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以期再度推行美政,但在利欲熏心,个个贪得无厌,争抢着往上爬的环境中,用自己的心血培养起来的芳草竟退化变质了,“虽萎绝其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但诗人自已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我与现在的人虽不相容,我却愿依照彭咸的遗教)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引起周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次被流放他乡,陷入深深的孤独绝望的境地,诗人动摇了,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彷徨、苦闷,曾经决定离开楚国,但是灵魂深处的爱国忧民的责任感最终还是击退迷离恍惚的心情,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要上上下下追求理想)忠贞爱国、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的追求,显现他高贵的人格美。注:①引自育星教育网郑家奎《屈原文化与知荣明辱》(2)、“独清”、“独醒”的清高思想“清高”一词,本意是清洁高尚,不慕名利,不同流合污。诗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世界上的人都是污浊的,惟独我干净、清白;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渔父》)充分体现屈原不愿“入世”的清高思想。王逸在《楚辞章句》说:“凡为君子莫不慕其(屈原)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地焉”,屈原的清高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清高思想在《离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诗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孟雕不与燕雀为伍,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了解我就算了,只要我内心正值芳洁高尚)。屈原清高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基础。一方面:他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个体利益相对独立的社会。《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因为比较容易谋生,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的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据《韩非子》说,楚国的贵族一直拥有比较独立的势力。这样的社会条件,容易使人养成自私自利的劣质思想,缺乏集体团结精神。曾经那么爱慕屈原才能的楚王,在他周围就聚集一大群贪婪自私的奸佞小人,加之昏庸无能,亲小人而远贤臣。在这样的社会,谁要想在仕途上站稳脚跟,就要学会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就必须放弃高尚的人格。另一方面:桀骜不驯的性格的生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也正是这样的环境孕育了屈原桀骜不驯的性格,只要他认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誓死不悔。屈原一心向国,忧国忧民,他知道只有推行“美政”,举贤授能,连齐抗秦,才能使楚国富强。诗人的悲剧就在于他想在坚持高尚人格的同时获得政治上的成功,他宁死也决不愿意放弃自己坚持的信念而投降于自己认为卑鄙污浊之流,最终只能抱石投江,以死明志。屈原的“独清”、“独醒”反衬出周围环境的险恶污浊,逆境更能磨练意志,更能显示出在逆境中抗争的正义力量的伟大与崇高,屈原用其个体生命的魅力,铸就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他的清高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代的知识分子,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都是对这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愤怒出诗人”。中国孔子主张“诗可以怨”。富有顽强斗争精神的屈原则提出“发愤以抒情”(《惜诵》)。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及《极住安书》中对屈原的文学观进行了阐释,他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劂有国语;------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歉,帮述往事,思来者”。屈原身兼内政外交的重任,励精图治,希望通过改革,能使楚国国富民强。但是,当时的楚国,国君昏庸,奸人当道,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以致被疏,两度遭受流放之苦,这使屈原内心的深处郁结着强烈的失落、忧愁、愤懑之情,这种感情积聚到一定程度之后,诗人便以诗的形式让它喷发出来,上指苍天,下瞰大地,纵横驰骋,咏香草鲜花以颂君子,斥恶草臭叶责小人,诉责那些结党营私的奸臣小人,痛恨君王的昏庸,满怀激愤的写下了《离骚》这首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歌。作为文人,屈原以杰出的作品向黑暗势力展开斗争,他的人格美,一方面表现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邪恶势力的斗争上,勇敢地与恶势力斗争,极力捍卫自己的人格。二、通过回顾屈原忠君报国的一生体现屈原的人格美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出身于楚国的贵族,他的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资质聪慧,学识渊博,他精通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对周以前各个朝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史料记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列传》)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回轮,似乎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是,屈原的
本文标题: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5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