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登飞来峰王安石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苏洵、苏轼、苏辙、柳宗元、王安石、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作者简介《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飞来峰:山高168米,峰顶的应天塔是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平面为六边形,7层,高37.91米。•飞来峰上千寻塔•寻:长度单位。古时一寻为八尺。•塔:铁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闻:听,听到。•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不畏浮云遮望眼•畏:害怕。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望眼:远望的眼睛。•只缘身在最高层•缘:因为。只缘:只因为。身:自身,自己。•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含义: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含义: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在最高层。•观景难免遇到浮云蔽日,施政也有小人当道的忧虑,但是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登高望远,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这是诗人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的启示。•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作者点睛之笔,也是千古名句。衬托象征景:塔高千寻—目睹之景(正面描写)鸡鸣日升—传闻之景(侧面描写)——美好的政治前程情:浮云——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最高层——政治的最高决策层进取精神: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理:登高望远寓情于景寓理于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景议论极言其高(夸张)(衬托塔身高耸)登得高望得远(语意双关)实虚果因借景说理结构全解这首诗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2)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与苏轼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创作人:演讲人:
本文标题:登飞来峰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65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