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前言在新的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将更加迅猛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的资源。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必须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将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在“十五”期间全面推进信息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抉择。信息化已成为新经济的代表,是整个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是深化改革的必然方向,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客观要求,是社会进步、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城市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上又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即:“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我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南京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这对我们既是严峻的挑战又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将使我们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如果丧失机遇,必将拉大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的差距,甚至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掉队。根据国家和省计委的统一部署,按照《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及《南京市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1998─2010年)》确定的任务,围绕信息化六大体系(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结合我市信息化建设现状,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第一次制定信息化专项规划,以明确我市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勾画到2010年的远景目标。本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市信息化建设进行宏观指导的纲领性文件。各区县、各部门和各行业可根据本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二、基本情况我市是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会和中心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十五”和更长一点的时间,力争把南京建设成为科学技术先导、古都与江滨特色鲜明、国际影响较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新世纪宏伟目标。信息化将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十五”乃至今后十年是我市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信息化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一)全市信息化建设现状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大力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000年,我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38%,比“九五”初期提高10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1、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我市是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90年代以来,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公用通信网飞速发展,初步构建了全市信息基础设施的框架。2000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千兆以上的宽带城域网,集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通信网已初具规模,全市利用宽带技术(BIP)接入的企业达200多家,互联网接入用户已超过60万户(含非注册用户)。有线电视建成了超大容量的光纤宽带综合信息网,城区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市区40%的地区已经实现750兆双向光纤同轴混合网改造,形成了广播电视和数据业务两个平台,利用有线广播网开展数据业务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功。一个宽带化、广覆盖、地空一体的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此外,联通、吉通、网通、铁通等公司也在我市积极发展网络业务,网络建设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2、政府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九五”以来,我市积极推广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建成了税务综合业务、公安综合业务、财税工商金融信息、统计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和远程教育等一批重点信息网络系统。2000年,社会保障综合网络和医疗保险网络、土地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网络节点互联及应用示范工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公交和液化气IC卡收费管理信息系统、交通行政执法公示信息系统等正在积极实施。由市政府主办的“中国?南京”网站已拥有近80家政府部门的子网站,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成为外界了解我市的重要窗口。3、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2000年,银行业加快金卡工程实施,南京地区11家金融机构签订了POS业务联合公约,ATM机全部实现互联互通,POS机联网率在20%左右。工业企业信息化改造的重点已从设备改造和生产操作层次向设计和管理层次发展,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广。全市制造业CAD普及率达70%以上,CAD应用不断向深层次发展。金城集团、熊猫集团等一批企业被国家授予CAD应用先进企业和示范企业称号。4、信息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销售收入连续三年以50%左右的速度递增,2000年达18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的65%以上,基本形成了计算机及相关设备、通信设备、软件与系统集成、数字化视听设备、新型元器件、行业专用信息设备等六大产品群。软件产业正在迅速崛起,目前从事软件开发和生产的企业有2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多人,联创、东大金智、南大苏富特等企业发展迅速,在全省首批认定的软件企业和产品中,我市占据一半。南京高新区和珠江路科技一条街规模不断发展,南京软件园已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创业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珠江路一条街企业已达1400家,年技工贸收入已达50亿元。(二)发展信息化的优势与潜力我市信息化建设在人才、技术、市场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和潜力,其发展速度理应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列。1、人才方面:南京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集中,高等院校合并后仍约40所,各类研究开发机构500多个,在宁两院院士70名,每年培养本科以上信息技术人员数千人,已拥有一批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学院、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4所、28所、55所等校所是我市信息技术的研发主体。全市已拥有一支层次较高、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三位。2、技术方面:拥有国家级的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如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重点实验室);有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卫星通信技术在全国领先,移动通信技术及产品也具有较好基础。另外,在交换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都有相当的技术实力和应用开发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IP宽带城域网的开通,为南京信息化拓展了宽广的发展通道。3、产业方面: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具备一定规模,拥有门类较为齐全的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企业,是我市的支柱型产业,整个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其中不乏有熊猫、同创等知名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在宁的合资项目。通信、计算机、光纤、光缆、视听、局域网等产品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门类齐全的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为南京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4、市场方面:从国际环境看,中国加入信息技术协议和WTO,对于中国IT产业的发展来说,不仅仅是严峻的挑战,而且是难得机遇。我市作为对信息化需求较高的城市尤其如此。加入信息技术协议和WTO,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高我市IT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IT产业的发展,增强IT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不仅有利于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在世界信息技术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国内环境看,作为经济大省的省会,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规划期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使我市具备了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加快信息化步伐的物质条件。我市还是长江下游和南京经济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是省内三个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市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对信息的需求日趋旺盛;围绕“一个基础、三个基地、三个中心”的建设,必将使城市信息化获得巨大的动力源泉。除上述有利条件之外,最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对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将它作为提升南京城市形象,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机遇和增长点。(三)信息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市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照国内经济较发达城市在信息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我市的差距也是明显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管理体制和调控力度有待完善和加强,信息化建设中的规划、标准、法规建设滞后,吸引人才措施力度不够大,已影响到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2、信息化建设重网络、轻资源现象严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困难。3、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低于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缺少国际、国内著名的大公司、大集团、大项目;特别是市属、区(县)属电子工业的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其发展速度低于全市工业水平。4、城市科教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依托在宁大院大所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发展我市信息化的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三、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一)发展思路按照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的指导方针,围绕市“十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一个基础、建设三大基地、培育三大中心”的经济结构调整目标,把全面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将信息化作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动力,努力开创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动产业升级的全新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市民生活,拓宽应用和服务领域。突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地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面向全社会有影响的关键性应用工程建设,带动我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形成我市的特色和新的产业优势。(二)建设原则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城市信息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实现专用信息网和公用信息网的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共享。各区(县)、各部门和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要按照全市的统一规划,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年度的阶段计划,在预定的期限内逐步组织实施。2、政府调控、需求拉动。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效益显著、涉及部门众多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须由政府指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工程应采取省、市联建的办法组织实施。同时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市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多方投资,以市场需求拉动信息化建设。3、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信息化建设中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应用系统尽可能通过示范工程得到实证,逐步推广。通过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信息网或试验工程来增强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了解,逐步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和覆盖范围。4、产用结合、自主发展。借助信息化应用系统工程建设,推广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和社会各个领域内的应用。在跟踪分析国际信息化的新动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强化消化、吸收和创新。在鼓励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同时,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具有前瞻性的信息科学技术成果,推动我市信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5、以法治业、加强管理。强化信息化法制管理,加快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加强信息化过程中的规范和标准化建设。突出
本文标题:南京社会信息化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