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76护理职业危害与防护
职业暴露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高危人群: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护理人员位居高危之首护理是一门特殊的职业护士有2/3的时间用于静脉输液治疗。包括植入导管、更换液体、冲洗/封管及穿刺点的护理。因此,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在医院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多种损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性因素包括辐射损伤、锐器伤.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包括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1.生物性因素: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及分泌物,因针刺伤、锐器伤、粘膜或破损皮肤接触各种经血液传播或呼吸道传播疾病病人的血液、体液都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血液传播疾病中最具危害的是“乙肝”、“丙肝”、“人类免疫缺陷综合症(HIV)”。其他还有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据研究,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1)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有乙肝病毒的针头刺伤或锐器割伤一次,其感染率是6-30%;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的比率为0.3%,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比率为1.8%。2.物理性因素:需要大家了解的是:每30秒钟在你和你的同行中发生一次事故。每30秒钟便有一名医护工作者被针头扎伤。也就是说,每年将有近百万次针头扎伤的事故。其中有2/3的人没有报告。哪种器械容易导致刺伤事故?注射37%静脉治疗23%空心引导14%其它9%刺伤相关因素危险性排列4种:使用过程中回套针头中拆除针头中使用后丢弃前工作中有何增加感染危险性的暴露因素?受损的伤口较深接触污染血液的量多空心针头刺伤比实心针头的危险性大造成伤口的器械上有可以见到的血液器械曾置于患者的动、静脉血管内体液离开身体的时间越短,危险性越大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通常:每毫升感染HIV的血液中含有1—100个病毒微粒。HBV的病人每1毫升血液中则有近一亿个病毒微粒如HBV(乙肝病毒)可体外存活数天有些HIV病菌则对外界环境比如热、空气等因素十分敏感,离开人体后便不能存活。(2)噪声长期的噪声下工作易引起疲倦、烦躁头疼和听力下降等。主要的噪声来于机器声,工作人员对话、电话铃、病人的呻吟、物品及仪器的声音。(3)放射损伤2、物理性因素3、化学因素化学因素主要包括:细胞毒性药物抗生素药物消毒灭菌剂和麻醉废气。4.心理社会性因素:护理人员不但要完成三班倒的繁重护理工作,还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活不规律,工作负荷重,巨大的压力给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常见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如何预防针刺伤国外研究表明,安全操作环境,规范的操作能有效减少护士锐器刺伤的次数;小心弃置;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及规范。用过的针头、不应用手套回针帽、不应有意用手将针折弯和毁形、不应将针头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取下、不应摆弄针头、就近将用过的针头、刀片及其他锐器丢弃在刺不破的容器里。针刺预防(1)安全处理针头注射用完针头立即放入特制的针头收集器(2)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锐利面对着人,以防刺伤他人(3)在为不合作患者注射时,要有人协助。按一次性用品处理规定,不能将针头丢入一般垃圾桶内,应放入锐器收集箱内。如果用后的针不能立即处理,应使用单手回套法。相关工作完成后,脱掉手套,接触体液脱手套后立即洗手。禁止:1双手回套针帽。2任何时候,不要弯曲,损坏针头.3当手中拿注射器时不要开玩笑或针头指向某一物。4注射器不要随便放置,如床头桌、地板、筒子里、窗台等地方。当发生职业暴露后你如何处理?①自行用消毒液消毒即可?②挤出血液并用肥皂水及清水冲洗√×③科室内有备肥皂水吗?为何职业暴露后要用肥皂水处理?因为:肥皂水属于碱性液,能中和毒素PH试纸:碱性显示绿色,酸性显示红色针刺伤后的处理①当被一般病人针刺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②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在流水下冲洗受伤部位5分钟;③用2%碘酊、75%乙醇消毒伤口;④被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要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若被刺伤者以上两种抗体阴性,则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并同时注射乙肝疫苗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⑤被HI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必须立即报告医务科和院感科进行登记填表。同时在刺伤后24小时内抽血查HIV抗体,定期做血清学监测,于刺伤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监测HIV抗体。医务人员暴露于污染血后操作程序医务人员暴露于污染血后医务人员: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接种后无反应HBsAb(表面抗体)<10mIu/ml接种过乙肝疫苗HBsAb>10mIu/ml病源:HBsAg(表面抗原)(+)HBsAg(-)HBsAg(+)HBsAg(-)医务人员:24小时内立即接种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0.06ml/kg完成乙肝疫苗接种24小时内立即接种HBIG0.06ml/kg定期追踪定期追踪完成乙肝疫苗接种(0、1、6月)定期追踪病人如有黄疸一月后复种HBIG定期追踪护士在高危环境下的自我防护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因此,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洗手手是致病菌最常见的传播方式!1,2,3,4,5,6,7,8,9,10,11,12,13,14,15正确的洗手方法:要持续15秒钟!!手部卫生清洁经常疏忽的地方拇指手指之间指尖手腕拇指注意清洁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部位。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等饰物的部位。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手洗净后一定要用一次性纸巾、干手器、干净的毛巾、或手绢等擦干双手,毛巾、手绢应勤换,否则容易导致“再次污染”。注意事项(1)检查治疗中,医护人员必须保持配戴口罩;(2)当一只口罩潮湿了或污染了,立即更换一只新的口罩;(3)一只口罩使用不超过4小时;(4)治疗过程中不可以用手套触摸口罩;(5)离开诊室前,必须脱下口罩,不可以悬挂于颈脖上;(6)先戴口罩洗手后戴手套;先脱手套洗手后再摘口罩。(7)使用后的口罩属于“医疗废物”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口罩使用指南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一副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一副手套也不能用于不同的患者,操作中如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治疗病人结束后,用肥皂洗手。使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接触传染性病人或物品后,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检查有口腔病损的病人有机会接触血液、唾液,应戴手套。手套用完后应丢弃。治疗每个病人后使用新的口罩。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不戴手饰,不留长指甲。禁止在诊室饮食。工作时穿工作服,戴手套、防护镜、口罩,治疗时避免接触无关区域。学习目的: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切记,只需0.004毫升带乙肝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护士感染。因此在操作中应牢固树主自我保护意识。注意饮食结构,保持乐观情绪,加强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各种疫苗。怎样营造一个比较安全的工作环境?思考题请将下列针刺伤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列顺序:针灸针、垃圾桶针、缝合针、抽血针、肌内注射针、输液针、利器盒针马某是艾滋病病房的护士,在处理艾滋病房污物过程中,被一根混在污物中的穿刺针刺破手指,当时有可视性出血。住院病人均为晚期艾滋病人。立即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并轻挤出血,然后给予碘酒、酒精消毒皮肤。专家评估认为,暴露源不明,有出血,采用基本用药方案,服用双汰芝,28天,抽血检测HIV抗体作为基线结果,并在6周、3个月时检测HIV抗体,均阴性。某院门诊,有一艾滋病人在门诊复诊中突然发生消化道大出血,以大量呕血为主,刘护士在协助医生抢救该病人过程中,突有病人呕吐的血液喷射到了她的眼睛里和脸上。她立刻用清水洗脸,并用氯霉素眼药水点眼。后经专家指导,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服用双汰芝,28天、抽血检测HIV抗体作为基线结果,并在6周,3个月时检测HIV抗体,均阴性。案例分析和思考题案例分析第一案例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为艾滋病人的医疗操作中,一要注意戴口罩,二要戴防护镜。这属于粘膜的暴露,不要用眼药水滴眼,否则容易损伤粘膜,增加感染机会。第二案例提示:在医疗工作中,尤其在为艾滋病人服务过程中,应严格贯彻普遍性防护原则,包括将尖锐器例如针头、刀片等与其他物品分开存放和处理,以免发生被混在污物中的锐器扎伤等事故。针刺伤感染传染病发生率排名1:抽血针刺伤2:输液针刺伤3:肌内注射针刺伤4:利器盒针刺伤5:垃圾桶针刺伤6:缝合针刺伤7:针灸针刺伤光线充足,宽敞的工作空间,安静的工作环境.操作前取得患者的合作.操作时确保身后没有人干扰碰撞.职业防护培训.提供保护性设备.提供消毒剂,耐穿刺的利器盒.确保采用标准预防并进行检测和评估.提供接触后的咨询、治疗、随访.
本文标题:76护理职业危害与防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8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