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考点综述】所谓记叙文,是指那些只摄取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来刻画人物讲述故事,以表达作者感情倾向或人生思考的一种文学作品样式。这类记叙文以“记叙”为经,描写、议论、抒情为纬,在历年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一般占40%左右。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概括、思路把握、形象分析、主题归纳、感受启示、写法鉴赏、推测想象以及精彩词句品味等能力。命题的方式以简答题为主,兼以填空题、选择题、续写题等。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考查阅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开放式探究性试题成了命题专家们的新宠。阅读这类记叙文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即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弄清楚文章写的是何人何事。此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此事,起因、经过、结果如何。二是重点突破,品味词句。即抓住文章集中描写人物的语段,特别是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体征的词句,或穿插在叙事中的景物描写、抒情议论性句段,结合所处的语境进行研读,理解其意思、含义和作用等。三是综合观照,鉴赏体验。即综合前两个环节所获得的诸多信息,对文章的写作特色、主题思想作出鉴赏评价,并阐述阅读体验与感受。【答题点拨】一般来说,作答这类试题要坚持“注重整体感知,锁定问题指向,链接文段内容,捕捉有效信息,追求准确表达”的总体性原则,但对于不同考点的题目,还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1.内容概括题。这类试题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同学们解答这类试题时最大的毛病是“急功近利,没有耐心通读文本”。往往习惯于“就题目,找答案”,总认为考试时还认真地阅读文本,会浪费考试时间。所以,常常出现对问题的回答“挂一漏二,观点偏颇”现象。其实,只要同学们能够做到“带着脑子读文”,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是在看清题目,明确答题要求之后,不要急于作答,而要将这些要求印记在头脑中,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地通读全文,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答案。即要学会捕捉那些与问题有关的或对回答问题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句子”或“语段”,因为这些关键词、重要句子就是正确解答问题的“钥匙”和“牛鼻子”。譬如:概括《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特征,我们在通读全文时,先要找出描写白杨树的相关语段,然后在相关的语段中抓住能表现白杨树特征的词语或句子,如“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叶子也是片片向上”“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等,再结合全文内容及自己的理解加以提炼概括,便可知作者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它象征了根据地的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2.思路把握题。这里所说的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贯穿全文组织材料的线索。在记叙文中,用来作为线索的可以是人物的活动,可以是某种事物,可以是人物的感情变化,可以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也可以是某一中心事件。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弄清材料的有机联系,就能找到文章的线索。譬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如果要理清其写作的思路,就必须认真阅读全文,接着要搞清楚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发展的?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怎样?然后,便可以概括出“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写作思路了。3.形象分析题。要想准确分析人物形象,一是通读全篇,缘事求解。因为事件是人物形象刻画的载体,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只能通过具体的事件才得以表现,所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必须弄清文章记叙的事件及其前因后果和起承转合等等。二是注意刻画人物的方法。魏巍先生在刻划蔡芸芝老师这一人物形象时,就综合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传神的动作描写,如写蔡老师假装发怒一事,“从来不打骂我们”的蔡老师也居然举起了教鞭,但就在教鞭将落下的时候,却轻轻地“敲”在“我”举起的石板边上;有细腻的心理描写,如“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我的蔡老师?”等文字就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抒发作者对老师的无限思念之情,从侧面衬托了蔡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此外,文中还有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精致逼真的细节描写,等等。4.主题归纳题。准确地归纳记叙文的主题思想,一般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仔细分析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发掘这件事的内在意义。记叙文不外是写人和记事,写人也离不开事,因为事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载体,所以要归纳文章的主题就得仔细分析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如朱自清先生《背影》“歌颂父爱力量”的主题就是通过对“四次背影”及“四次流泪”的记叙来表达的。二是注意体会文章中的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含义深刻的议论,往往是归纳文章主题思想的抓手。三是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是针对那些记叙十分久远,或特殊年代发生的事件的记叙文而言的。虽然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绝大多数都是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时文,但作为一种阅读的技能还是做到有备无患的好。5.感受启示题。据了解,我们有不少同学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般存在下列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回答不够全面,常常只答其一,不及其二,反映了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有欠缺;二是抓不住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反而抓了很多,结果答不到点子上;三是缺少深层理解,深度不够;四是角度不新,人云亦云,没有真知灼见;五是题意不明,信口开河,特别是对部分要求联系现实或生活实际的题目,不能从实处作答,而是口号空话连篇;六是语言组织不够简洁流畅。要克服这些毛病,一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题。因为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是答题的基本点,只有由此生发开去,所获得的感受和启示才能切中要点,才能独特深刻。二要学会联系现实生活,找出文里文外的联系。最好能选择典型的生活细节来阐述,这样才能做到真实、生动、深刻。当然,如果对答案有字数规定的,必须严格遵守。三要力求用简洁明白、流畅生动的语言,这样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6.写法鉴赏题。文章的写作方法一般是因文而异的,同样是记叙文,因为题材或者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不同,其方法技巧也不尽相同。从现状看,同学们在答这类试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较多是跟着感觉走,结果只能是不知所云,离题太远;其次是不能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习惯于搬用空洞的概念术语,导致失分率较高。那么,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呢?简单地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二是分析文章的顺序和结构,三是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四是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为例,就表达方式而言,其叙事有详有略,文章详写去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戏后的余波。去看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而用了不少笔墨写农村小朋友的活动和景物,这样写则能更好地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就顺序和结构而言,文章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过程谋篇布局,层次分明;就表现手法而言,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尤其是出航途中,作者用白描手法,勾画的那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堪称经典;就人物形象刻画而言,可谓生动传神。“双喜”的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六一公公”的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等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就语言特色而言,可谓生动、简练、幽默。如写“我”热爱农村,把平桥村比作“乐土”。写“我”想看社戏而不能去时“急得要哭”,“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等都体现了语言生动简练的特点。还有“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等充分体现了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7.推测想象题。这类题目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以故事情节为主,重在推测情节的发展变化;一类以人物形象、性格或心理为主,重在把握人物的行为或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在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同学们往往或因对文章的总体结构把握不住,导致在添加有关情节的时候失之偏颇,出现结构上的不完整;或因对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不深不全,使得推测想象的内容有悖情理或人物性格发展的统一性,前后出现了相互矛盾的现象;或因不能关注文中特定的语境、情境,导致推测想象的内容在风格特色上与上下文不统一,甚至在内容上出现错位现象;或因不能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把文中的事当成是自己的事,使想象推测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心理等缺乏生动性何鲜活感。所以,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要尽量考虑到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要认真读懂题干内容和要求。譬如泰格特的小说《窗》,如果要求发挥想象,为小说结尾续写一段情节,先要考虑的是对原文情节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续写的部分,与原文保持良好的连续性;其次,要分析原文中的人物形象。此时,原先靠窗的病人已经去世了,那么续写部分只能写原来不靠窗的病人,或假设又有新的病人住了进来;第三,还要顾及作品的主题。原文的主题是表现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惩恶扬善的道德力量,为此,续写时应注意对原文主题的延续,即写原先靠窗病人的醒悟;第四,还应注意在语言风格上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8.词句品味题。这类题目大致包括三种情况:一是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三是对文中画线句子(或要求自选句子)进行赏析。作答这三类试题时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是结合语境、联系文章的内容,切不可脱离文本空发议论。此外,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意思,要从词语的基本意义出发,在顺向考虑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最后推测其在文章中的临时意思。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结合整篇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来进行。分析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思考。一般来说,记叙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往往是作者穿插在叙事中的议论或抒情性语句。这类句子往往或揭示深化文章的主题,或凸显人物的品质特征,或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等等;赏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要注意从遣词炼字、修辞手法及句式特点等角度来切入,或品析生动词语的妙用,或品析形象修辞的作用,或品析句式特点的好处。譬如:对《散步》中“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赏析,作者先用一个感叹句点明描写的对象及“我”的惊喜之情。然后运用“铺”“密”“咕咕”等准确生动的词语,及整齐的短句,分别对“新绿”“嫩芽”“冬水”进行描写,具体形象地展示春天的气息。进而展开联想表达了“我”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和愿天下所有母亲也像这春天里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健康长寿的心愿,这里就综合运用了这三个角度。【例题精讲】例1.(2010重庆綦江卷)三袋米的故事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蹭蹭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去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
本文标题: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8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