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讲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提要★城市规划阶段的划分★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详解★城市总体规划与布局的步骤第一节城市规划阶段的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划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阶段。一、总体规划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标准术语》: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包括:市域城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一、总体规划的任务、期限与内容1、总体规划的任务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2、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期限一般为五年。二、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1、应当满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市容景观,促进科技文教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要求,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2、应当贯彻城乡结合、促进流通、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居住质量,优化城市布局结构,适应改革开放需要,促进规模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3、应当满足城市防火、防爆、防洪、房泥石流以及治安、交通管理和人民防空等要求,特别是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和防洪措施,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安定。4、应当注意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革命纪念意义、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文化古迹、风景名胜和传统街区,保持民族传统和地方风貌,充分体现城市各自的特色。5、城市规划应当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实际使用要求,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开发经营的综合效益;在合理用地的前提下,应当十分重视节约用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少占耕地、菜地、园地和林地。三、总体规划的制定程序1、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2、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1)基础资料收集;(2)城市规划纲要;论证城市规划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布局;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3)方案阶段;(4)方案论证与评审;(5)方案审批;(6)公布。3、总体规划成果分为两个部分规划文件——文本、附件(说明书和基础料汇编)规划文本是对城市规划各项目标和内容的规定性要求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规划图纸比例尺:大中城市1/10000—1/25000小城市1/5000—1/10000建制镇1/50004、总体规划审批程序(1)城市规划纲要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2)总体规划的审批:分级审批直辖市的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国务院指定城市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城市人民政府或县人民政府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我国实行规划许可制度即“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原则1、城市发展方向的定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发展方向是指“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2、城市发展用地的综合评定(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定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定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1)建设现状条件(2)工程准备条件(3)基础设施条件(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根据城市土地的经济属性及其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定土地质量的优劣差异。(1)根据区位条件对土地的作用方式,建立产生土地评价的基本思路。(2)以分析区位条件入手,取得土地评价因素的因子体系。(3)根据区位理论中的某些原则,确定城市土地评价因素的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及其变化规律。(4)城市用地评价内容(1)用地类别一类用地: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城市各项设施建设需要,一般不须或只须稍加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作为建设用地(如坑塘)三类用地:是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用地条件极差必须给予特殊工程措施后才能用以建设的用地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条件(如填海工程)(2)评价内容①地基承载力②地下水位高低③地貌(阶地、冲沟、洼地、平地)④土地组成物质(质地),粘土、沙土、壤土、腐质土⑤坡度⑥洪水淹没程度(防洪标准)3、城市发展用地的选择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2、尽量少占农田、菜地;3、保护古迹与矿藏;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6、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二城市主要组成要素的布局及原则1、城市工业用地布局工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1、工业用地组织(1)按工业规模划分工业区——工业小区——工业街坊工业区应有明显的专业方向,并辅以一批密切相关的厂。其性质与主导产业一致性。(2)按地域划分内城工业规模小、占地面积小、职工人数少;运输量少;污染小;产品主要为城区服务:技术密集性的非标准产品;开创性的或销路不稳定的产品;传统工业(尤其手工业)。以工业点或工业街坊方式布置为主。城区工业用地较大,运输量较大技术含量较高产品多属标准化的定型产品,适宜大批量生产以工业小区、工业区方式布置为主郊区工业规模大、占地多交通量大(有的需配铁路线)与城市其他功能区有一定矛盾,如污染产品主要销往城市以外地区以工业区、大型工业区的方式组织2、工业用地布局的合理性(1)工业用地与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上、下风向;上、下游(2)工业用地是否符合该类工业部门发展的条件如:供水、供电、交通、地形、地质、排水、防灾……(3)职工上下班的便捷程度与交通可达性2、对外交通运输的布局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输之总称。对外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1、铁路铁路运输是大量成批货物,中长尽量运输的重要方式(尤其在内陆运输中)。铁路站场与城市的关系货站:最好在城区外围,需较大仓储用地,交通运输量大客站:在城区中,但铁路线对城市有分割作用;大城市中,应安排在中心区的边缘,中、小城市最好能采用与城区相切而过。2、港口水运适于担负长距离运输,尤其是体积大的商品。港口布置受自然条件局限很大,站场建设投资大。港口与城市关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存在干扰和制约。保留生活岸线。3、机场空运适于担负长距离的客运,货运以体积小、重量轻的贵重物品、高价易腐品为主。速度快,运费高。机场的规模效应。机场与城市的关系:机场是城市外来客源的一个节点;机场对城市干扰大,需要远离城市,航线也要避免穿越城区,但机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又要密切,交通便捷。4、公路汽车运输的优点: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联系面广;可实现门到门直达,不必换装、换乘;尤其适于短途运输。公路与城市关系:任何城市都要依赖公路与广大地域联系;公路既是城市道路网的延伸,与城市道路应有较好衔接,但过境公路不宜从城区穿越;客运站宜布置在城区,与铁路站、港口等接近,形成客流的换乘中心;货运站宜布置在城区边缘,与仓库区结合,有较好的内、外交通通达条件,形成流通中心;一些大型的工厂、仓库的布置要与公路相结合。5、联运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的重要手段。3、居住用地的布局1、居住水平:反映社会经济水平;人均居住面积;每户住宅面积;住宅成套率。2、居住环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居住水平;交通方便程度;公共设施配套状况;建筑空间状况;绿化环境;娱乐休憩设施;污染状况等。联合国1990年居民生存质量指标中提出了双重指标:硬指标(可量化指标):如居住面积、噪声等;软指标(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感受和满意程度):如安全感、方便感、舒适感、归属感、美感等。3、居住用地的组织与布局组织方式:组团、街坊——邻里、小区——居住区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5,0002,000-4,000300-700人口(人)30,000-50,0007,000-15,0001,000-3,0004、公共设施的布局公共设施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和兼容性。1、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以中心地方式布局中央商务区(CBD);分区中心;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其他形式:商业一条街;购物中心。2、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学占地多,一般布置在城区边缘;科研机构和专科学校,与生产性机构相结合,形成一定的专业化地区。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应与综合性大学相毗邻,相互促进发展。3、体育、文化设施大型体育设施均匀布置在城市外围或边缘,有良好的交通疏解条件;其他设施与居住用地、公建中心相结合,构成公共活动中心。4、医疗卫生设施以不同的级别和服务范围,均匀布置在城区。有些小城市担负着为较大地区服务的职能(如县城),则应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附近增设一些医疗设施。三城市总体布局模式1、集中式的城市总体布局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优点: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紧凑,节约用地;有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问题:近期和远期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近期虽然紧凑,但远期用地会出现功能混杂和干扰的现象。中小城市应鼓励集中发展。1、网格状形态规整,由相互垂直道路网构成。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性。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扩展,但不易于形成显著的、集中的中心区。适于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主要案例:LosAngeles,Miltton-Keynes改进型:Washington2、环形放射状这是最常见的城市形态,由放射形和环性的道路网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有着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有高密度的、具有展示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市中心。易于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用地规整性差,不利于建筑的布置。不适于小城市。主要案例:北京、Paris等2、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1、组团状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2、带状(线状)大多是受地形限制的影响,沿着一条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发展。这类城市呈长向发展,平面景观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城市组织有一定优势,但不宜过长,否则交通物耗过大。发展必须平行于主交通轴的交通线。主要案例:深圳、兰州。3、星状(指状)是多个线形城市的叠加。基本上是环形放射状城市沿着交通走廊发展的结果。大运量捷运系统的影响。主要案例:Copenhagen4、环状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呈环状分布。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
本文标题:城市总体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06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