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政权。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382年统一了黄河流域。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383年前秦──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想一想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北魏439年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鲜卑族建立时间:4世纪后期2、改革的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3、孝文帝改革措施:平城洛阳北魏南齐迁都洛阳汉化政策1.平城位置偏北,不便控制北方地区,也不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2.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有限;3.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平城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资治通鉴》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北魏供养人服饰《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鲜卑姓汉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1、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2、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6、评价孝文帝:4、改革成功原因: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1、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2、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农耕民族(汉人)游牧民族(胡人)中原鲜卑匈奴羯羌氐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农业生产定居畜牧业“胡人汉服”“汉人胡服”文化教育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民族服装汉族服装南北朝的并立西魏北周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今河南安阳北)。535年,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定都长安。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东魏北齐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②说汉话:③穿汉服:④改汉姓:⑤联汉姻:①迁都:胡床椅子方凳1.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从历史上看,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在每一次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后,都会产生更加强大的、比原来的民族更加优秀的群体,其结果都是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权和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一是经济的交流发展。经济上相互补充,互相依存的兼容性,必然形成经济上的民族亲合力,由此而产生政治上的凝聚力。二是科学文化的进步。各民族通过文化及科学上的相互交流和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2.右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元邱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贺你能将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中间一个字用“汉”字)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制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龙门石窟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37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1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