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影视剧批评第一章影视批评的基本特征2345影视影视批评的特征讨论影视批评特征的逻辑起点——影视艺术特征、批评的特征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西方技术、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视听综合艺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时间延伸的空间,叙事链条、因果关系、节奏展开、省略延长以及改变序列叙事效果不同;•视觉与听觉的综合:听觉功能越来越强,具有独立性,本身表达意义。声画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不一定对位。对白、音乐、音响。•表现与再现的综合:表现艺术——抽象性、现实与艺术之间非同构关系;再现艺术——真实的场景。现场、在场感,缺席的在场,身临其境。空镜头的运用、写意镜头。专业批评的客观环境•一、来自影视剧作的编导、制片人、演员的不满;•二、大众不认可;•三、媒体与专业批评之间缺乏沟通,原因——文化环境与专业性质;•四、影视管理体制层面以及意识形态层面问题;专业批评自身的问题•八十年代末以来专业批评从业人员的分化;•专业水准问题;•批评思想与方法的问题;•学术体制层面问题。倡导专业人士写作的学术批评•对创作的意义;•对媒体的意义;•对影视管理层面的意义;•对受众的意义。职业批评发展的四个必备要素•丰富的影视产品;•市场化的影视制作、播出、发行机制;•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批评人士;•影视管理体制的必要保障。批评的独立地位这种现象正如有论者在谈到罗兰·巴尔特的意义时说的:“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有战略意义的转折,19世纪的文学思想家主要是以小说形式直接谈论或间接暗示个人思想认识的小说家,20世纪的文学思想家则主要是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结果,文学思想分析的功能渐渐从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形式中分化出来。一二百年来曾强烈打动过一代代知识分子的19世纪小说中的心理、社会、人生分析的光彩,本世纪以来开始被文学和其它人文科学的专深分析所遮掩。”创作与欣赏、批评之间的关系这不仅适用于文学批评领域,也适用于影视批评领域。不但影视艺术的那种表现“总体社会事实”的整体性与史诗性追求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有很多共性,而且作为大众流行文化,它的理论思索大多是与实践并驾相伴而生的。就像影像世界是与现实世界构成平行关系一样,影像与批评者之间也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共谋”的关系,而非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创作与欣赏/批评相互依存•马克思:“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读放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他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二者关系,具体来说——•直观表现;•从文艺作品社会价值的肯定与社会效果的显现来作分析。•从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养成过程中分析。批评特性•理论与创作的中介:理论、创作与批评三者构成了艺术发展的三维。批评话语之中蕴涵了最丰富的社会、时代内涵、意识形态烙印以及主体人格、审美走向等等。同时,批评又必须以理论和创作为前提,缺乏必要的理论武器以及对批评对象的适当把握,都无法做好批评工作。•艺术发展史(历时)与当下创作(共时)的交汇。批评必须以艺术史为前提。•价值判断趋向:任何一种批评都是在进行判断与评价,因为艺术本身是在通过某种媒介形式表达创作主体对世界的思考与情感,是在进行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批评是一种发现与建设: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接受美学、读者——反映理论的崛起和发展,越来越重视读者/观众对作品意义与审美的发现与认识。影视批评的基本特征•1、镜像叙事分析;镜像分析是从对电影的批评中借鉴而来的,也就是对影视本体——画面、灯光、色调、场面调度、声音、叙事模式等本体问题进行分析;它是影视作为屏幕艺术的本体特征所决定的,也是进行批评的基础。巴赞谈到对影片的评论时说,“我们要求它不胡编乱造,要求它通过运用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段拍得巧些。第一个要求是智力方面的要求,后一要求属于技巧方面。”(《电影评论辩》)——电影在内涵方面和形式方面的要求。电影镜像叙事批评的发展•波琳·凯尔(《电影——绝望的艺术》)提出了—个简单的评价影片的基本方法:“全片的含义是否支撑了摄影、导演和表演的风格:或者倒过来问,这些风格是否阐明了全片的含义?”,并指出:“含义和风格的完美结合几乎永远是导演对故事素材的富于想象力的把握和对制作过程的全面控制的结果。”影视批评的基本特征•2、文化研究;影视剧批评的文化分析特性力图在国家、社会、阶级、种族、身份和性别等等层面上强调电视剧的整体联系并展开影视作品及文艺作品的比较研究;同时,它还倾向于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影视现象并以综合的视野研究影视的文化性质;另外,还探询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冲突与变迁等等。影视批评的基本特征•3、媒体研究与产业剖析: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形式,一种异军突起的文化工业,对其进行政治经济学批评和媒体研究都是必要的。它涉及到大众传媒的传播特性、收视率、观众反馈、传播效应的产生、发展、交互作用等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章影视批评主体•批评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创作与批评的人格控制说。一个批评者的批评品格、文风、思想内涵、艺术见地为什么呈现这种面貌而不是其他,起作用的正是批评者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批评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由批评者的审美能力、审美体验、文化水准、阅读观片视野、审美趣味、意识形态、个人生活体验、理性思辩能力等共同构成的。批评主体文化心理结构是一个动态体系,同时也决定了异彩纷呈的批评气象。审美能力又需要有认知系统的支持。批评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心理素质结构动机结构文化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构成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观念方法结构认知结构心理素质结构•攻击型心理特征,建设性攻击与创作形成竞争性自立。•心理功能与心理倾向;•分享型与旁观型观众的特征——朱光潜,批评者应当是两者完美结合的观众,他对作品应当能从情感和理智两方面都做出反应。他在情感上把自己和剧中人物等同起来,多少能和他们共命运,这就使得他对人物心理获得第一手的知觉认识,这是理解作品几其人物命运的首要前提;同时他在理智上又能控制自己,不至于把自己的判断完全淹没在剧情之中,他能够注意人物命运之外的作品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动机结构——不同的批评动机形成不同的批评面貌•教化目的;•政治目的;•商业目的;•认识与理解目的;•审美目的等。影视批评主体的素养与能力1、对电影语言的审美感受力:影像感知——影视感、影像审美感与影像鉴赏力;对电影构图、用光、色彩、音乐、音响以及场面调度、服装、化装、表演、人物语言等问题的艺术初感把握水平。艺术欣赏中的“注意”问题——视觉性注意与听觉性注意,感性注意与理性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稳定性问题、分析与综合的有效交替。职业批评更需要稳定注意,化整为零,重新组合,重新认识。注意的分配与转移对批评工作也发挥着作用。影视批评主体的素养与能力2、对批评对象进行必要的强化与简化能力——强化:将某一征状强化为基本特征;意向性:意识的特征,也是对意识的动态描述,存在于批评意识与对象之间,是批评对象被意识之光照亮的那部分。简化: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视觉简化处理所看到的物体形状。智慧的有意挑选,知觉的敏锐,多种心理机能的完善配合。3、文字表述能力:写作的基本功,叙述、说明与议论几种基本写作文体的结合。第三章影视批评模式与方法一、社会——历史批评一、社会——历史批评•基本特征:影视剧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是影视剧批评中使用最广泛、影响也最大的一种批评模式。它将影视剧作品的表现内容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与历史事件进行对照比较,侧重研究影视剧创作主体与作品主题表达及其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它格外强调影视剧作品的社会历史蕴涵,以真实性、倾向性与社会效果为批评标准,采用主题探讨和形象论评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是对文学批评相应模式的借用与移植。优点是把握了作品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精髓,缺点是容易忽略作品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形式。过于看重社会效果,也使其承担了过重的教化、引导功能。社会——历史批评发展演变:1、最初的伦理道德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因素往往是结合在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之中。例证:对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20)的批评等;《中国电视剧告诉我们什么?》(《新华文摘》1995年第10期,张宏森),强调传媒的伦理功用。意识形态批评同样应用广泛,十七年、文革时期如对《武训传》的批评、谢铁骊为《海霞》给毛泽东的一封信。社会——历史批评发展演变:2、社会历史批评是在19实际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奠定的批评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伦理道德批评和意识形态模式中引入了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维度。这一批评模式中常常会结合对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讨论,即典型形象批评模式,这是直接从文学批评中借鉴而来的:莱莘、巴尔扎克、雪莱、雨果、黑格尔等人的文论中都曾论及它。到马、恩获得丰富完善。三十年代被中国左翼批评家介绍翻译过来,一直延续到十七年的电影批评中。该理论在东渐过程中充满误读,也获得了本土化的全面接受与发展,存在着学术与政治、创作手法与意识形态立场之间的多重混淆。社会——历史批评3、八十年代以后,理解进一步深化,刘再复的“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论”。艺术不是从一般到特殊,而是恰恰相反,是从特别、特殊去表现一般。典型并不是概念先行,图解概念,而是从鲜活的生活出发,“这一个”身上蕴涵了丰富的社会内容。近年来在电视剧创作与批评领域被重新发掘、重视。这和电视剧特别是长篇电视剧的现实主义美学品格密切相关。社会——历史批评•个案分析:经典批评文章——安德烈•巴赞的批评作品《奥逊•威尔斯论评》,导演一生经历与社会历史的联系。佐藤忠男《沟口健二的世界》,导演童年的经历,艺妓姐姐的影响,大量采访工作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个案分析:用社会—历史批评工具解剖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典型形象霍夫曼将军。(《当代电影》2002年4期)影视本体批评模式一、本文分析二、作者论三、类型研究影视本体批评模式•影视本体批评模式以张扬影视创作者的创造运作个性为批评目的,以影视特性、人文深度和创新意识为标准,倾向于在观看和分析中排斥文本之外的任何因素,以作品为本体立足对作品进行文本的审美与形式分析。本体批评•发展溯源:本文分析是西方六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电影批评方法。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理论的一种批评实践。60年代初期,法国电影理论家米特里对传统电影理论(也可称为古典电影理论)中的形式主义(爱因汉姆的造型学派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学派)和现实主义(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说和巴赞的影象本体论)的理论争议作了一个总结。这也被看作是古典电影理论的终结。西方的传统电影批评中早已有作者批评、类型批评及场面调度批评,但随着现代电影理论的发展,作者批评与类型批评这些着眼于电影本体艺术风格的批评模式又获得了更充分的发展。•传统电影批评与现代电影批评的差异•1、在如何看待作品上存在差异:传统批评把影视节目看作是“作品”,而现代批评把它们看作是由符号(sign)以及一定的组合法则(code)所构成的“文本(text);•2、在如何看待作品的自律性上存在差异:传统批评强调艺术作品的自律性,而现代批评则强调文本(即作品)和其运作法则之间的关系;•3、在如何看待艺术家上存在差异:传统批评以艺术家为中心,而现代批评则强调文化产品生产的语境以及作用和引导那种生产的力量;传统电影批评与现代电影批评的差异4、在如何看待作品与世界的关联上存在差异:传统批评通过分析作品来揭示世界永恒的事实,现代批评则把文本看作是一个被建构的世界;5、在如何看待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上存在差异:传统批评把意义看作是艺术作品的所有物,而现代批评把意义看作是读者读解文本的产物;6、在如何看待艺术与非艺术上存在差异:传统批评常常不把为作品建立意义看作是它的功能,而且还担负起把“艺术”从“非艺术”中区分出来、在艺术作品中区分等级的功能,现代批评则质疑这些评判文本的标准和批评话语,并把其研究范围扩大到“非艺术”的文本。现代影视批评的组成•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以银幕理论为核心的一些方法,包括符号学批评
本文标题:影视批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1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