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下)
《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下)电子讲义题目: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下)知识点/技能要求:1.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独特、宗教文化神秘、民族风情浓郁。2.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的成果。3.青藏铁路精神将书写在共和国的发展史册上,永远光耀神州。4.青藏铁路先进成熟的设备装备技术5.青藏铁路从设计施工到全线开通,开创性的生态保护工作堪称中国重点工程环保建设的典范。章节(段落)提纲:第一节第一节梦想神话成现实,神奇天路树丰碑一、梦想与神话变成今天的现实二、青藏铁路筑起新丰碑,壮举永载共和国史册第二节第二节设备装备技术先进,神奇天路不朽之作一、青藏铁路设备装备技术先进成熟二、路基、车站、桥梁、隧道不朽之作第三节第三节共同守望生态源,神奇天路越极限一、中国重点工程环保建设的典范二、青藏铁路的生态保护工作是开创性的第四节第四节世界之巅建设者,挑战极限创一流一、挑战极限闯过“生命禁区”拿下“唐古拉”二、挑战极限创一流,青藏铁路精神树丰碑正文:第一节梦想神话成现实,神奇天路树丰碑一、梦想与神话变成今天的现实青藏铁路处于海拔高度2828米至5072米之间,其中约有960公里平均海拔超过了4000米。自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814公里。长达1142公里的青藏线格拉段(格尔木至拉萨)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北京至拉萨、成都至拉萨、西宁至拉萨的三趟进藏首发列车相继正点发车。自此,火车将神秘的青藏高原、众多神话传说、精彩的历史故事向百姓拉近。青藏铁路沿途有300多个重要的景区景点,串起了青海和西藏两省区大部分旅游资源的精华。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独特、宗教文化神秘、民族风情浓郁,千百年来,以其神奇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随着列车的运行,旅客们会发现很多过去只有在看小说、听神话时才有的景物。列车出了青海西宁,进入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就是有名的金银滩草原。这里因王洛宾的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而名扬天下。王洛宾就是在这片草原上,获得了创作这首歌曲的灵感。昆仑山口,六月雪七月风,一年四季分不清。昆仑山口距离格尔木市约160公里,但在这段距离中,海拔从2800米迅速上升至4767米,气候也呈现出“夏日飞雪”的奇观。在昆仑山口四望,莽莽昆仑巍巍壮观。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也有着众多的神话传说。过了昆仑山,可可西里无人区就向旅客现出神秘面容。可可西里近年来因为藏羚羊而闻名于世,虽然是无人区,但因为捕猎与保护动物,在这里经常上演着人性的卑劣与崇高。列车翻越昆仑山口后不久,旅客就会在左侧看到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生前是青海省治多县县委副书记、西部工作委员会书记,1994年1月18日,在与盗猎分子的枪战中中弹牺牲。在昆仑山口、太阳湖,还有布喀达板峰,都撒有索南达杰的骨灰。星宿海、通天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著中的地点此时就展现在我们身边。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所写的星宿海,就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境内,它的藏语名称为“错岔”,意思是“花海子”。这里的地形是一个狭长的盆地,东西长30多公里,南北宽10多公里。而距离星宿海不远的地方是黄河上游著名的湖泊扎陵湖、鄂陵湖,古代称为“柏海”,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松赞干布就是在这里迎接的。接近唐古拉山,列车要通过通天河车站。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曾提到八百里通天河,唐僧等人最后靠一头老龟方能渡过。不过,现实中的通天河河谷宽广,水流散漫,完全不像《西游记》中所说的那样,是一处险渡。通天河畔有一处晒经台,传说是当年唐僧师徒晾晒经文的地方,当地的藏族群众在晒经台悬挂着经幡,在高达数米的河岸峭壁上气势非凡。随着青藏列车西行,更有无数的名字引人遐想:唐古拉山、纳木错、羊八井……景色美不胜收,故事不绝入耳。其实,是青藏铁路的修建成功,才真正把过去的梦想与神话变成了今天的现实。这悠悠高原,茫茫雪域,见证了巨龙腾飞的时刻。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终成现实。满载各族人民希望的列车,向着“日光城”拉萨,一路呼啸奔驰。。二、青藏铁路筑起新丰碑,壮举永载共和国史册建设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1958年,党中央决定建设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1984年5月这段铁路建成通车。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从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大局出发,作出了修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现在,经过全体建设者和各方面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几代中国人特别是沿线各族干部群众的心愿终于实现了。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十分艰巨。修建这样一条铁路,不仅是对我国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检验,也是对人类自身极限的挑战。铁道部和各参建单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周密部署,严格管理,确保了青藏铁路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向前推进。在5年的建设过程中,全体参建人员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上,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青藏铁路这一神奇天路在雪域高原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新的丰碑,建成青藏铁路这一壮举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第二节设备装备技术先进,神奇天路不朽之作一、青藏铁路设备装备技术先进成熟为了把青藏铁路建成世界一流高原铁路,铁道部和各参建单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铁路建设新理念,努力把雪域天路建成不朽之作。青藏铁路坚持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以下介绍青藏铁路所使用的几种先进设备和技术:(一)内燃机车为确保运输安全畅通和旅客列车快速通过高原缺氧地区,青藏铁路运营选用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高原型内燃机车。这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内燃机车,起动牵引力大,制动能力强,功率损耗小,电机可靠性高;已在秘鲁海拔4700米的线路上成熟运用,运行安全可靠性可以满足高原运输要求;采用美国的排放标准,经国家商检局在青藏线现场检测达到了其排放标准;无维修间隔约为90—112天,大部件更换周期6—8年,大修期为6年,维修周期较长;机车每千瓦小时燃油消耗为20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优势显著。(二)客车为适应青藏铁路特殊环境条件的要求,铁道部立足国内,组织铁道科学研究院、四方车辆研究所、客车制造厂等单位,对青藏客车的技术条件进行了反复论证,确定了供氧等其它主要技术方案和主要攻关项目,利用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引进成果,制定了“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的设计制造原则,形成了系统集成创新的技术路线。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承担了客车的设计制造任务,既采用了国内25T型客车的成熟技术,又针对青藏线的特定环境,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自主创新开发出具有满足供氧、绿色环保、适应环境、确保安全四大特点的硬座车、硬卧车、软卧车、餐车和发电车等五个品种的青藏高原旅客列车,实现了客车供氧系统、环保设计、适应高原特殊环境的电气系统和设备设施等多项技术创新。客车走行制动安全可靠,连接装置性能优良,空调送风均匀低噪,座椅卧铺舒适方便,防火安全自动预警,电器系统智能控制。车内装饰既简洁、明快、通透,又具有青藏高原特色。首创旅客列车供氧系统,车厢采用弥散式供氧和分布吸氧(鼻吸式)相结合方式。每辆客车都单独设置了膜式制氧机,产生含氧量在35—45%的富氧空气。车下制氧用的压缩空气总供风管路贯通,如一辆或两辆车故障,通过制氧总管的连通,仍能满足故障车辆的正常供氧需求。客车大量采用了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环保材料,如内装材料、胶粘剂、阻尼涂料、低烟无卤电线电缆等。采用了隔断声桥的浮筑地板结构,弹性连接结构等隔音、降噪技术,有效地降低了车内噪音污染。强化车辆的密封性能,克服了高原低气压及气压波动。车厢厕所采用适应高原低气压要求的真空式集便装置产品。客车设置的压缩式垃圾收集系统可连续运行48小时不排放;污水收集系统可连续运行18小时不排放,可以满足列车污水、污物集中排放,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首次装用了防雷系统。选用的材料和采取的措施,具有较强的抗紫外线性能和抗老化性能,降低了紫外线对非金属材料的损害。采用特殊结构,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车窗装置,克服高原地区强紫外线的辐射,避免对旅客造成伤害。(三)通信信号通信。青藏铁路在国内首次建成GSM-R数字移动通信、数字调度电话(FAS)、综合监测、卫星电话系统以及采用了成熟可靠的光同步数字传输、可视会议电话、应急通信等系统。可在青藏铁路移动体之间和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传送高安全性调度命令、车次号以及调度语音等数据信息。首次建成具有环境监测、通信资源管理、视频监视和光纤监测功能的综合环境监测系统。在沿线通信、信号、红外线轴温探测等设备机房和车站运转室、候车室和站台设置终端采集装置,实现机房入侵、电源、防火、环境温度和调度图像监视。并为接地体和光缆监测系统、信号微机监测系统、电力远动系统提供传输平台。信号。高原客车采用我国最新研制的分散自律调度集中(CTC)系统,实施对全线列车进路的集中控制。首次实现通过GSM-R向司机传递调度命令、行车凭证和调车作业单,并向机车下达发车允许信号命令。调度员可直接设置列车临时限速,并可根据列车运行调整计划、行规和技规等要求,由车站自律计算机对列车和调车进路进行自主自动控制。在国内铁路首次采用基于GPS卫星列车定位技术,可实现虚拟自动闭塞和以GSM-R作为数据传输平台的ITCS增强型列车控制系统、CTS2轨枕式电动转换设备等联锁和闭塞设备。全线区间采用在拉萨西和格尔木两站装设调车无线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调车作业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四)电力高原客车在国内首次采用35千伏长距离供电技术。最长供电距离可达350公里,远远超过了90公里的正常供电距离。采用目前我国铁路最先进的集中监控电力远动系统,使全线供电状态处于调度台监控制之下,有效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全线备用电源大面积采用先进成熟的绿色环保太阳能发电设备。二、路基、车站、桥梁、隧道不朽之作5年鏖战,一条新的“长城”横亘在“生命禁区”。13万大军拼搏,许多不朽之作镶嵌在神奇天路。坚实的路基、美丽的车站、幽深的隧道、彩虹般的桥梁,让茫茫戈壁充满欢笑,让皑皑雪山充满生机。这是一条永恒的风景线,带给人无比的向往,无限的遐思,无尽的希望……(一)青藏之路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基托起铁路的未来,托起前行的希望。坚实的路基,蕴含着无穷的希望,你只有从这种踏实和坚硬上,才能够看到远方。远方的幸福!它是多么可以想可以夸张的幸福,它吸引着你义无返顾地向那雪域高原驶去,当你感受到了布达拉宫的神奇,当你面向神山朝拜,当你终于获得无穷的清明和空灵,你是否想过,那来过的地方,一如既往沉默的路基,为你提供了走入西部的可能,而且变成了现实?路基托着铁路向前延伸,它飞跃峡谷、穿越昆仑、唤醒沉睡的冻土,让茫茫戈壁充满欢笑和生机……这一切,都在于路基沉默无语的奉献,它一如既往地沉默,并且永远坚实入昔。(二)青藏之车站铁路铺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车站就修到哪里。车站,是铁流的栖息地,是旅人的避风港。奔驰的铁流停靠下来,可以修整、充电、上水;疲惫的心驶入站台,就能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无论大或小,无论是在高原还是山脚,在青藏高原,车站就是我们的家。当你被车窗外的千里无人区震撼,当你看到横亘在眼前的大山,当你坐在车中数小时不能看到人烟,当你有了想要停驻在这神奇土地的冲动,终于,到站了。真实感触到了高原土地,质朴可爱的铁路工人,成为这高原之上,你最先感受到的神奇和美丽。这就是青
本文标题:《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1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