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儒道互补•2006年4月21日《南方人物周刊》读到的一篇文章,标题叫《老鼠,作为证据》,作者是刘瑜。文章说,有一只老鼠,在厨房里被粘板粘住了,垂死挣扎。这让她想起了另一只也是被粘住的老鼠,叫了两天才死去。她还想起自己小时候,有一只老鼠被邻居老爷爷用开水烫死了。这些事搁在任何地方,可能都稀松平常。灭鼠嘛,好像没什么不对,作者也没说不该灭老鼠。让她受不了的是:一,生而为鼠,并不是它的过错。二,如果一定要死的话,为什么不能让它死得痛快一点,不那么备受折磨呢?文章说:“便是‘龌龊’如一只老鼠,也会痛,也会绝望,也会挣扎。更糟的是,它的痛,也会传染给你。”读短文《老鼠,作为证据》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政治理想儒家:以“仁”爱精神协调人际关系,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为政以德”道家:“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为而治具体做法:儒家道家为人“仁”“义”恢复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处世符合“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抱柔居后不争治国“爱人”“仁政”“王道”“以民为本”绝圣弃智绝人弃义绝巧弃利“无为”而治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游泳到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曹操《对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苏轼)•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郑板桥)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李白。《梁园吟》)•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白居易《李都尉古剑》)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后人对他的评价:“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是谁?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公元1075年冬,描述了他出猎的情景和从军报国的壮怀。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苏轼:一生思想复杂,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早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达观,豁达。•黄州,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种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的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陶渊明:祖父,儒家思想;外祖父,道家思想。•一生中,早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晚期——老子思想的绝好实践者。•李白:儒家、道家思想同时影响他,“功成身退”是其人生理想。“功成”是儒家的追求,“身退”则无疑来自道家的隐逸。•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一生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将儒家思想发挥到极致,儒家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穷达,都要济天下”!•白居易:一生以3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早期更多儒家的积极进取,晚期更多道家的豁达避世。历史时期的不同影响•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黄老学说盛行。•唐:儒学、道学、佛学并行。从对后世的影响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认为我们现在该如何继承儒道思想?作业:如何对待“义”“利”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曰:“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言‘利’?”你怎么看待孔、孟的“义利观”?当今社会,应如何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请用一句话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用规范的议论片段(观点—论证—结论)进行论述。儒道产生的时代背景•春秋:无义战•战国:邦无定交,臣无定主•尔虞我诈,争名逐利儒道思想比较儒家道家为人“仁”“义”恢复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处世符合“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抱柔居后不争治国“爱人”“仁政”“王道”“以民为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无为”而治儒道思想的异同•异:•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的现象,思考其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争,而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原因•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儒家义利观•孔子的义利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重义轻利”•孟子的义利观:•“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道家义利观•老子:•“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弃圣弃利•庄子:•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18)?”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19),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弃圣无盗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郑燮: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儒家思想适用于盛世及人生得意之时,•道家思想适用于乱世及人生遭遇坎坷之时;•儒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济世),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道家关爱生命,关爱心灵;•儒家思想积极用世,激励人,•道家思想超然通达,安慰人。•道为体,•儒为用。•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无数的先贤用生命撑起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回首岁月,在历史的长空中回荡的是一声声此起彼伏、激荡心胸的呐喊,或昂扬,或孤愤,或抑郁,或欣喜;守望当下,呈现的是一幅幅前仆后继的壮阔画面,或豪迈,或悲壮,或从容,或赤诚。先贤如夜空中璀璨的群星,照亮了整个神州大地……与先贤对话,感受他们血脉中流淌的精神在我们体内所散发的热度,让我们成长的步子迈得更稳健一些。小结•简言之易中天总结出了孔子的一颗爱心、孟子的一股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韩非子的一双冷眼、老子的生活辩证法、庄子的艺术人生观、荀子的科学进取心。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进取、读墨得侠义的心
本文标题:儒道互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20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