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茶叶产业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和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第1页共33页1引言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有消费茶叶的习惯,而只有28个国家生产和出口茶叶。众所周知,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早在西汉时期,中国茶叶的生产与贸易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作为中国的农业优势产业和传统的大宗出口产品的茶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中国作为世界茶叶主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中国茶叶的品种多样、花色齐全,茶园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出口量也一直位居世界前列。茶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在生产还是销售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从事茶叶生产的劳动者手工操作技术娴熟但工资水平很低,所以中国具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随着茶文化的推广,致使世界其他国家也都掀起茶叶生产及贸易的热潮,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固有的优势本就受到威胁,再面临市场需求及产业调整的变化,自身的不足慢慢暴露出来,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步履日益沉重。1.1研究背景及意义根据近几年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茶叶的出口量虽然有稳步上升,但出口额却有所下降,经营着全球最大茶园的中国,竟没有获得最多的外汇收入。可见,中国虽是一个茶叶大国,却不是一个茶叶贸易强国。虽然中国加入WTO后,出口市场的增大以及出口低价格的优势成为了一种机遇,但另一方面,出口问题也有所增多,比如市场的经营秩序混乱,低价竞销,农残量超标,茶叶低质低价以及水货冲击等。在目前的形势下,提高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仅是该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同时也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论文通过运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影响中国茶叶产业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和各评价指标的分析,为如何提高中国茶叶产业的出口国际竞争力,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及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使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1.2国内外相关文献1.2.1国外相关文献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论坛”(总部位于日内瓦,简称WEF)和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总部位于瑞士洛桑,简称IMD)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并在每本科毕业论文第2页共33页年提交包括全球工业化国家和重要一些的发展中国家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他们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研究成果被许多国家采用。WEF在《全球竞争力报告》(2000)中对四个反映国际竞争力的指数进行排名,即增长竞争力指数、当前竞争力指数、经济创造力指数和环境管制体制指数。对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和决定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即开放程度、政府、金融、技术、管理、基础设施、劳动和法规制度,这八个要素内部的子要素也都具有不同的比重。每年IMD都通过出版《世界竞争力年鉴》来公布各国家的竞争力排名。IMD以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及运行、金融环境、国民素质、基础设施、科学技术、企业管理为八类评价要素。通过定量分析290个评价指标来对各要素进行排名。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通过政府或与企业合作建立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机构,为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1.2.2国内相关文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究产业竞争力。1996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指出: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1999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对当时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有如下概括:从农业发展速度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看,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但从人均耕地面积、农业生产率水平等方面看,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处于明显劣势。由于宏观政策倾斜不够、农业的投入不足等原因,中国农业缺乏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远远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近几年才有了与中国茶叶市场竞争力的相关论述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几方面:从中国茶叶的竞争优势分析。2000年黄福平等人比较了中国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茶园面积、平均单产、产量以及出口平均价格,认为中国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其生产的经济效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2001年徐志刚通过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测定了中国绿毛茶在1993至1998年间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该段时间内中国茶叶生产不具比较优势,但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所以他又用DRCC法测出陕西、四川、贵州的茶叶生产仍具有比较优势。在中国茶叶流通与加工现状方面。2001年徐长兴认为中国茶叶的发展具有自然地理、产品种类、资源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茶农素质、生产实用技术普及率以及科技对茶叶生产的贡献得到了提高;传统工艺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的名茶发扬光大;同时也本科毕业论文第3页共33页强调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茶生产国和出口国。从中国茶叶分品种竞争优势分析。2002年陈宗愚等在统计茶叶出口贸易量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的绿茶和乌龙茶相对于红茶更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绿茶和乌龙茶的园际市场面较窄,开拓市场、扩大出口的难度较大,绿茶市场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2002年徐永成认为当时的中国红碎茶总体质量水平偏低、中和性偏弱是导致中国的红碎茶在生产、出口方面大幅下降以及出口均价偏低方面的主要诱因,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红碎茶在当时的国际市场缺少竞争力。从中国茶叶价格分析。2003年许月丽通过统计中国茶叶出口贸易量及茶叶的品种,认为目前中国的绿茶出口基本上左右了国际市场的价格,中国茶叶年出口量占80%以上的国际市场,虽然出口的红茶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定数量,但除个别品种外基本都是下级茶,茶叶价格比较低。针对中国茶叶的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苏祝成等认为鉴于国际茶叶市场上红茶的地位,中国在引入外国红茶品种上会有许多资源方面的限制,所以可将一些合适的红茶生产国家作为中国设立境外各类型企业的进入地区,依赖该国在红茶加工及销售等方面相对优势,生产加工出一些能够获得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红茶系列产品,扩大中国红茶在全球茶叶市场的占有率。从历史角度进行分析,苏祝成认为中国茶叶的出口主要靠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因此以后茶叶产业的竞争力不可避免的需要在产业的组织载体上下功夫。苏祝成通过比较分析全球重要的生产茶叶国家在市场组织方面运行的特点,提出了组织优化中国茶叶产业组织结构现状的方法,即将农户合作组织模式应用于茶叶生产,这些建议对于提高中国茶叶在产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显得尤为可贵。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考察贸易领域出口实绩以及测定生产领域潜在的优势是研究中国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内容。并且,大多数研究只是简单笼统的进行比较,没有进行具体指标的测定,对详细的竞争力影响因素缺乏分析比较,或者仅选取某一类产品分析,因而不能够代表整个茶叶市场的情况。1.3本文的内容及研究方法本文的目的是探究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数据,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介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二章是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第三章分析世界和中国茶本科毕业论文第4页共33页叶生产和贸易产销现状。第四章从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和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实际数据出发来评价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中国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其他产茶大国的经验,提出了提高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相结的方法,运用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与其他茶叶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国际竞争力因素的比较分析,探讨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为提高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本科毕业论文第5页共33页2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2.1相关概念释义笔者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之后,发现许多文献作者都对茶叶产业做出了定义,但到事实上,国际上尚未对该词汇作出一个精确的定义。所以,参考文献后,笔者对茶叶产业的定义是指包括茶叶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集合、茶叶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集合,以及生产经营茶叶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企业的集合。本文主要探究的是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05年陈卫平在《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中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是一国农业以其相对于他国更高的农业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占有市场份额,具有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①比较优势是由于各国在土地资源、资本资源及劳动力等有形资源禀赋上有差别,进而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在某类产品上可以形成比较生产成本优势,根据这些说明其在国际分工参与方面的依据和条件。竞争优势指在特定的业务经营活动中某国企业所具有的可以优于或超越竞争对手的那些方面,其根本在于企业可以用同样的甚至比竞争对手更低一些的成本来创造更高一些的价值,或者用少于竞争对手的成本创造等量的价值。本文运用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了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决定因素。其中的国家钻石体系,也称“菱形理论”,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即生产要素条件,国内外市场需求状况,相关供应商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机遇和政府作用。2.2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依据贯穿于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始终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国与国之间发生贸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家之间生产成本存在绝对差异,由此造成两国生产同种产品在价格上也存在绝对差异,因而产业和专业化变得必要起来。在自由贸易的影响下,各国可以发挥绝对制造优势,进而可以实现由专业化和分工的所带来的利益。对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来讲,绝对优势理论可以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是它难以解释一国在各种产品都具有劣势,另一国都居于优势时仍可以进行贸易的现象,①引自陈卫平.《财经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05.本科毕业论文第6页共33页所以这种理论也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大卫·李嘉图这位英国古典经济学者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下得出结论,只要贸易参与国的生产成本存在一定差异,即使这种差异是相对的,即一国虽然各类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但高出的程度不同,各国也可以进行分工和贸易,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得更多利益。然而这一理论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李嘉图虽阐明劳动力资源的差异是竞争力的基础,可是却没能够更进一步指出造成劳动力资源差异的那些原因:在现实中机会成本是可变的,然而该理论却假设机会成本没有变化,在成本递减或递增的时候,比较优势的发挥便会出现一定障碍;除此之外,该理论还忽视了在比较优势形成过程中需求方面的作用。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各国在生产不相同的产品时存在比较成本差别的呢?赫克歇尔和俄林这位瑞典经济学者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该理论的观点是,在不相同国家里,同种商品的生产函数一样的前提下,各国或者区域生产要素方面相对禀赋的差别,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异是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所以,各国应当进口那些密集消耗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生产出口那些密集消耗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该逻辑的成立是建立在假定不同国家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相同这一基础上的,即不同国家的生产函数是一样的。在H—O理论中,虽然劳动已经不再是仅有的投入,但是生产规模的报酬却依然没有变,市场结构依然是完全竞争。H—O理论还被称作“新古典贸易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竞争策略》(1980)、《竞争优势》(1985)以及《国家竞争优势》(1990)这三部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陆续出版的著作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最有影响的,其依次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在《竞争战略》中波特提出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这三种战略可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使其能够区别于竞争对手,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在《竞争优势》中,价值链理论又被波特提出。他认为价值活动可以构成“价值链”,这些在战略上相关联的系列活动组成了企业的活动,对于这些价值活动的研究能够使管理者们掌握企业之竞争优势所在。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对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
本文标题:中国茶叶产业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和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3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