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叶澜)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①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③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④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⑤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本文作者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基于问题解决优化教研常规/朱跃跃编者按“听听很激动、想想也感动,回去就不动。”这是目前一些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真实状态。究其原因,关键是教研活动针对性不强、教研形式单一、教研方法停留在经验性层面等等。对此,各科研部门、学校或立足课堂的优化教学常规研究,或立足教研活动的精细化管理,或立足教师研修方式的策略分析,努力探索着适合教师发展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途径、方法,提高教研活动的效度和效益。项目组从三方面确定研究内容:一是优化教学过程常规管理的研究:包括优化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环节;二是优化教研常规管理的研究,包括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策划;教研效果的评价等;三是教学教研常规中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的研究。每次活动都要求有明确的主题;有教研组活动过程展示;有活动结果的总结和反思。经过三年的学习、交流、研究,在以下五个问题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分析,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优化了教研常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研究解决教研主题与过程的关系问题高中阶段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校本教研内容主题的确定非常关键,必须紧密围绕新课程改革,围绕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着眼于教学过程管理,通过研究能够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否则很难实施。在活动中我们总结了确定主题的要求:①事先需确定主题,即由组织者根据教师的需求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事先确定一个研讨的主题,它必须是来之于教学的真实情境,有研究解决可能的;②有预设主题,但在活动中根据新问题又能生成新主题;③尽量能够使主题系列化,要围绕一个关键问题,同时主题不能是孤立的,要与备课、观课、评课等教研过程形成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有密切的逻辑联系。有明确的、基于教师共性问题的主题是开端,而主题在教研过程中如何得以体现和落实则是关键。2009年3月乐清市高中历史教研员王炳炜老师在全市高中校本教研研讨会暨高中校本教研项目组第十次活动中作了《在“滚动”中深化主题的教研活动》的案例介绍,教研主题与过程的关系如何处理成为市高中校本教研项目组关注的一个问题。【案例】在“滚动”中深化主题的教研过程乐清市首届高中历史骨干教师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于2008年9-10月,利用几次研修活动的机会,进行了“滚动式主题教研活动”的初步尝试。2008年9月,利用乐清市普高新课程培训之机,研修班开展了第一次主题教研活动,教研员鉴于普高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之现状,尤其是一些优质课、展示课、观摩课“中看不中用”的问题,确定本次研训活动的主题为“立足《意见》,打造优质高效的常态课堂”(《意见》指《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评课时大多数教师虽然能够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评价机制等方面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都是浅尝则止,深度不够,同时没有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缺少对《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及历史会考、高考命题趋势的深入解读,可能是主题过大的原因吧。而乐清市第二中学赵老师对两节课中材料教学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给大家的启发较大,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共鸣。经认真讨论,研修班全体成员达成共识:材料教学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主导趋势,应确定为今后历史学科教研活动的首选主题。这样就确定下一次活动的主题:从材料教学看历史课堂有效性。2008年10月,利用乐清市教研室送教进校活动的契机,研修班开展了第二次主题教研活动,主题为“从材料教学看历史课堂有效性”。教研员于第一时间部署集体备课工作。决定由研修班学员吴老师和沈老师承担开课的备课任务(同课异构),其他学员则承担评课的备课任务。鉴于上次主题教研活动时大部分学员准备不足,特提供王炳炜老师的课件《史料的运用和处理》及赵翩翩老师的课件《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回答》作为参考资料,并专门制作了“主题教研活动课堂观察记录表”。与第一次主题教研活动相比,这次评课由于汲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前期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评课教师都能紧扣教研主题进行点评,意见更为集中,也更具针对性。在教研员的引导下,主要就四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①材料教学应该如何选材,在保证材料原典性的前提下怎样把握好信息的丰富性与干扰度?②在力求材料形式多样性的前提下,如何突出文字材料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尽量避免其教学中的枯燥性?③如何把握好材料的量,能否实现一则材料的多维解读或多则材料的综合解读,怎样控制学生思考和阅读的时间?④材料题应该如何设问,在保证材料与问题匹配性的前提下,怎样设置因果型、递进式的问题?根据第二次主题教研活动讨论意见,拟利用2008年11月乐清市普高校际交流活动的契机,开展以“材料解析题如何设问”为主题的第三次教研活动,在此基础上视情况进一步细化主题或以第二次主题教研活动中讨论产生的其他问题为主题,开展后续的一系列主题教研活动。(根据乐清市历史教研员提供案例改编)反思分析:该案例说明要处理好教研活动的主题和过程的关系,确定一个好的主题至为重要。主题的确定应尽可能体现学科特征、教师的关注点和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鉴于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欠缺相应的教研意识和习惯,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在尊重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应尽量发挥自身的专业引领作用,准确反思和调整主题,及时抓住研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新主题。尤其是在教研活动游离甚至偏离主题时,应该及时拨正航向。无论是开课者还是听课者必须把开课的主题作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准备,主持者应该尽可能为全体成员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同时,根据教研主题制作一份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是必不可少的。围绕主题来听课,其他方面可适当忽略。如果课堂中出现了典型而又影响重大的教学关键事件,那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可以考虑确定为今后教研活动的主题;评课过程中讨论最为激烈、全体成员感受最深的问题应成为后续教研活动的首选主题,其他问题则可以作为备选主题。教研主题为教研过程明确了聚焦点,教研过程后续主题与现有主题可以是平行的,倘能对现有主题进行细化和深化则更好。二、研究解决教研效果与教研方法的关系问题目前教育界非常重视关注有效教学,教学是否有效,是低效还是高效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教师如何才能发现、了解自己教学的真实状况?这就关涉到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关涉到教研效果与研究方法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课例研究)、叙事研究等都是比较适合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方法,而做好这些研究的关键是掌握比较科学的课堂观察方法。很多教研活动对教学是否有效的分析都是凭经验,凭感觉做出的笼统解释,而没有具体去观察、分析这样的结果到底是哪种因素造成的,所以就无法深刻地揭示课堂的事实和规律。我们高中校本教研项目组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思考、讨论,共举行了五次以课堂观察方法的运用为主题的项目组活动,形成了较为共性的认识:课堂观察方法是分析、研究课堂情况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教研活动的科研含量和效果,尽管它还有这样那样的限制和不合理,但它是从有形到无形的渐变过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能够产生问题与研究的意识。下面这个案例就是项目组成员徐丹青老师的一次真实的体验和尝试。【案例】你眼中的课堂理答(一)缘起记得一次听课,课堂上教师多次提问都没有得到学生积极应答,课堂陷入了僵局,该教师无奈地叹息:“你们怎样都不讲啊,我要恼了!”新课程提倡一种对话的教学——高度互动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对话教学过程的可分成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获取答案,有效理答。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学生的反应。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否成功,理答可以使提问变得有效,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一次我负责为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时,进行了同课异观的活动。(二)活动策划1.第一次观课与评课先我以《温州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作为依据,观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提供的初中化学示范课《质量守恒定律》全程录相,用一种常规的、整体的观察评判这节课的得与失。评课时老师们都认为,本课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学生汇报、获得结论的线索展开,课堂氛围热烈,教师语言清晰,板书条理清楚,教态稳重成熟,媒体的运用恰当,知识点基本能落实,习题训练效果良好等。同时大家又深感疑惑:这样的课学生探究了,参与了,投入了,该做都做了,为什么没有打动我?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问题出在哪里?于是我提醒说,这种科学探究课是以问题提出和解决展开的,我们可以拿课中的提问为切入,不妨集中观察分析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回应——理答。2.讲座与交流听《你眼中的课堂理答》讲座,并给学员发放关于理答的问卷调查后,制订如下理答观察量表:教学环节教师提问理答要点理答方式学生反应参与度深度效度课的引入课的展开理答风格备注理答方式用数字记录,累加数值越大理答效果越好,但是各种方式也要合理组合(1无应答)(2评判)(3转问)(4点拨)(5追问)(6再组织)3.第二次观课与评课:仍选择上述《质量守恒定律》录相,让教师以理答为视点,对照理答观察量表,观课记录。附表2:一位教师的理答观察记录与分析理答方式无应答评判转问点拨转问再组织次数1550001结论:21次理答,15次无效理答,5次低效理答,1次有效理答。风格:
本文标题: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3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