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弗洛伊德:都是“性欲”惹的祸?弗洛伊德其人SigmundFreud(1856-1939)两次世界大战犹太人关于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Oedipus或Œdipus,有时拼为Oidipous)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是国王拉伊奥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对于异性生身亲长的性卷入的欲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同性生身亲长的敌对感,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隐没在无意识里,既没有道德观念,也缺乏理智思考,只想直接发泄,但与社会文明相悖,只能压抑或移置。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Pelops)的儿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oidipous在希腊文的意思即为“肿胀的脚”),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Corinth)的国王波吕波斯(Polybus),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Delphi)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Sphinx)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后来正是由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忒拜。他也继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生了两女:分别是安提戈涅(Antigone)及伊斯墨涅(Ismene);两个儿子:埃忒奥克洛斯(Eteoclus)及波吕涅克斯(Polyneices)。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国王因此向神祇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震惊不已的约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既然人类那么有理性,常受意识所支配,为何还有成千上万人患上精神病?如果理性的力量是巨大的,为何还会有人疯狂?弗洛伊德发现:意识并非是精神活动的全部,意识经验的背后竟是非理性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即潜意识。支配人的行为的是性本能意识(理性)前意识无意识(本能是无意识的表现)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紧闭,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层面中存在一些早年时期所积淀的经验事件。这些经验事件之所以会被压抑进潜意识层面,是因为他们会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愁,甚至痛苦到了不能有意识地记住它们的程度。但是,它们仍能作为人们现在行为的推动力量。当某一现实情境与潜意识之中的经验事件具有某种相关时,该现实情境就可能引发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痛苦事件,致使当事人在情绪上陷入恐惧、焦虑、痛苦、绝望的境地。因此,弗洛伊德认为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都在于童年期发生的心灵创伤和冲突被压抑进潜意识。要解除当事人的心理疾病的唯一途径就是要设法使压抑在当事人潜意识之中的东西回到意识之中,以便使当事人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当事人一旦洞悉了问题的根源,就可能正视这些冲突和焦虑,并理智地对待它们,这样心理疾病才能挥之而去。被压抑的性欲发泄的途径做梦过失(遗失、口误、笔误)自由联想移情说笑话精神病升华:历史不过是少数伟人性压抑后的“升华”所创造微笑的解释迷醉与迷惑节制与诱惑温情与无情案例强迫症的空姐伤熊的大学生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某些心理咨询和心理类节目中,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总是习惯地被归因为童年创伤,随着童年的硬壳被层层剥开,当事人开始卸下防御的盔甲,流泪、伤心、发泄、控诉……似乎到此为止,根源找到,伤口愈合,问题迎刃而解。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心理专家李子勋认为,事实上,很多事件并没有线性的逻辑和关系,“所以,咨询师不能用简单的因果思维来看待事物,认为任何结果都‘应该’有它的原因。世界上的事物之间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因果关系,人们之所以执著地去寻找因果,是由惯常的思维模式决定的。”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自信心是儿童和青少年时代经历的产物。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分学说人格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原则是快乐,目的是立即得到直接的快乐;非理性,只一味地要求满足(延迟满足)人的内在被压抑东西的储存库(封建礼教)非道德,无是非、善恶标准一口混沌的、充满激情和冲动的沸腾的大锅幼儿的精神人格完全属于本我为什么犯错误上帝都能原谅?都是流氓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披着羊皮的狼。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终古无完人。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把本我的盲目冲动依据现实加以区分,或压抑之、或满足之、或转移之(酒话)面对现实的我,人格中受到教化的那个部分代表人的常识、理智又要得到满足,又要不受痛苦,处境艰难,仆人自我和本我的关系:骑手和马超我人的最高层次,遵循理想主义至善原则是道德化、社会化和理想化的自我代表传统道德和宗教准则监督和指导自我、谴责和惩罚自我人不能干坏事本我、自我、超我的能量守恒关键是有一个坚强的自我,强调健全的人应当是具有坚强理性的人,能够把自然需要、理智和社会公德协调一致的人,而不应是放纵本能欲望的为所欲为的人。猪八戒;沙僧;唐僧;孙悟空孔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生活的问题,一个性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南怀瑾)南怀瑾:论语别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朴素的文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人文文化。但主要的还是人的本质。原始的人与文明的人,在本质上没有两样。饿了就要吃饭,冷了便要穿衣,不但人类本质如此,万物的本质也是一样。饮食男女,人兽并无不同。但本质必须加上文化的修养,才能离开野蛮的时代,走进文明社会的轨道。所以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完全顺着原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则流于落后、野蛮。“文胜质则史”,如果是文化进步的社会,文化知识掩饰了人的本质,好不好呢?孔子并没有认为这样就好,偏差了还是不对。文如胜过质,没有保持人的本质,“则史”。这个“史”,如果当作历史的史来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我们要拿历史来对证:中外历史都是一样,一个国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后,国势一定渐渐衰弱,而艺术文化,却特别发达。艺术文化特别发达的时代,也就是人类社会趋向衰落的时候。如罗马鼎盛时期,建筑、艺术、歌舞等等随之渐渐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国运即转衰微了。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样均衡的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整个国家文化如此,我们个人也是如此。所以我有时也不大欢喜读书太过用功的学生,这也许是我的不对。但我看到很多功课好的学生,戴了深度的近视眼镜,除了读书之外,一无用处。据我的发现是如此,也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至于对或不对,我还不敢下定论。可是社会上有才具的人,能干的人,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并不一定在学校里就是书读得很好的人。所以功课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将来到社会上做事会有伟大的成就。前天在×大考一个研究生……这个孩子书读得非常好,但是我看他做事,一点也不行,连一个车子都叫不好。书读得好的,一定能救国吗?能救国、救世的人,不一定书读得好。假定一个人书读得好,学问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算是一个人才。所以我常劝家长们不要把子弟造就成书呆子,书呆子者无用之代名词也。试看清代中叶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以后,有几个第一名的状元是对国家有贡献的?再查查看历史上有几个第一名状元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宋朝有一个文天祥,唐朝有一个武进士出身的郭子仪。只有一两个比较有名的而已。近几十年大学第一名毕业的有多少人?对社会贡献在哪里?对国家贡献在哪里?一个人知识虽高,但才具不一定相当;而才具又不一定与品德相当。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兼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但学校教育要注意,家庭教育也要对此多加注意。哈工大人的集体无意识/哈工大传统的形象解读北极熊甘于寂寞;抗打击东北狼团队攻关;啃骨头驾辕马甘当重任;责任感;领袖质衔泥燕勤劳;乐观;求变;执著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北极熊:甘于寂寞;抗打击;GoBears!坚持才能证明自己哈工大精神的形象解读(一)东北狼:团队攻关;啃骨头哈工大精神的形象解读(二)驾辕马:甘当重任;责任感;领袖质哈工大精神的形象解读(三)衔泥燕:勤劳;乐观;求变;执著哈工大精神的形象解读(四)13936166847(手机)吴松全wusongquan@hit.edu.cn
本文标题:弗洛伊德带给我们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41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