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闻评论主讲人:朱斐邮箱:jufyjufy@126.com第二章:新闻评论的源流与演变第一节中国新闻评论的演进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古代论说文近代政论时评多媒体发展报刊新闻评论中国新闻评论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与发端——古代论说文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的最早源头,存在于古代论说文之中。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见”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中国的论说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流传了许多论说文的名篇。(一)、论说文时期1、先秦时期的论说文孔子:《论语‧学而》(论说文集)孟子:《孟子‧梁惠王》(论辩文集)荀子:《劝学》韩非子:《五蠹》墨子:《非攻》[例]:“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2、秦汉时期的论说文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例]:“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3、唐宋时期的论说文韩愈:《师说》柳宗元:《三戒》欧阳修:《朋党论》苏洵:《六国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例]韩愈《杂说四‧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祉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二)评价中国论说的传统源远流长,但是这些作品只能够在少数阶层中发生影响。原因:1)传媒不发达。经济不发达——技术(纸张、印刷)交通不便——邮政制度2)封建统治制度。碍于当时的统治者,这些言论只能够采取议论前朝之事,借古讽今,成为历史性的政论、历史性的评论。(二)评价事实上,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漫长的报业发展之路并没有促成新闻评论这种体裁的孕育和发展。我国的古代报纸停留在这样的一个阶段:以封建官场为传播范围(最多扩大到知识分子),以朝廷信息为主要内容(尤其是皇帝的言行及谕令等)的手抄(后来发展到印刷)的古代报纸。封建统治者,从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深深地懂得信息沟通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但慑于信息的巨大威力,又往往封锁消息,对民间抄传邸报曾一度大力压制和戕害,对有所指陈的言论更视为洪水猛兽。我国古代报纸,旨在传播“皇帝谕旨”和“宫廷动态”,是不能做评论的。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封建王朝的森严的政治统治在很大程度上闭塞了言路,统治者缺乏听取议论的心理准备,尤其是来自社会下层普通百姓的声音。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发端与发展——政论、时评时期报刊政论、时评时期新闻评论这种体裁的正式出现是在近代,更准确的说法是发端于清末。新闻评论的到来是伴随着近代报刊的产生而实现的。而我国的近代报刊并不是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发展成熟后的产物,而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先头兵。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外国殖民主义者创办和掌握的。可以说,在中国早期近代报刊及其评论论坛是由外国殖民主义者直接控制的。这种现象对中国来说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对外国殖民主义者来说,却是一种有意的主动的选择。19世纪,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世界上第一家中文近代月刊,传布于南洋群岛、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华人聚居区,1815年创刊)开始刊登论说,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提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其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不上新闻性。《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也开始刊登少许言论。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相比,《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更重视现实社会,每期刊载中外新闻。不少评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专栏,并在版面上做强势处理。这些外文报纸主旨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活动,而并不在报业经营。他们的评论意识(或者说控制和运用舆论的意识)、报纸的经营手法都远远领先于同期的中国报纸。报纸重视评论,并且增设评论专栏,评论的现实针对性较强,内容上极力鼓吹中国应学习他国所长,并粉饰西方人来华的意图,为帝国主义张目和辩护。外人在华的报刊活动,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进行舆论准备和文化征服,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这是早期外人在华办报的主要意图。我国的新闻评论这一体裁从产生时就担负起反对外来文化侵略的使命,担负着争夺舆论导向的作用。总的来说,虽然言论在这个阶段开始在报刊上获得相对稳定的地位,成为组成近代报纸的四要素之一,但新闻评论在报纸上真正确立其地位,是在19世纪70年代我国民间报纸勃兴以后。《申报》㈠、以政论为主的报纸评论的兴起(1874——1894年)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宣传改良政治主张的时期。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英法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活动的日益加剧,随着清朝腐朽统治的不断衰败,同时,也随着外国侵略者在我国办报活动的逐步开展,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觉醒并逐渐成长起来,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的社会基础。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些改良政治的主张。他们把办报作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政治影响和推动改良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从1874年起的20年里,他们先后创办了《昭文新报》、《循环日报》、《述报》等我国最早的一批现代的报纸。这些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办的大部分报纸,“都始终以政论为主要内容”。”述报王韬的政论王韬是我国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之一,坚持“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他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在主编的《循环日本》上撰写了800多篇政论,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力主变法的政治观点,反映了我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获得发展的愿望。这些政治论文,虽然还说不上是真正的新闻评论,但在我国报纸评论的沿革中,却起了可贵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王韬《循环日报》《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王韬政论的特色:王韬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桐城时文、八股程式的局限,强调文章是“载道之器”,指出文章不应拘泥于章法,墨守成规。他的政论对报章文体的发展和政论文风的改观都起到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王韬发表在《循环日报》的政论,短小精悍,每篇千字左右,切中时弊,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造人。1875年王韬发表了著名的《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比郑观应《盛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早23年。王韬对新闻评论的历史贡献:1)论述了报纸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2)叙述了报纸的作用与功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内情外达,外情内达”;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5)论述了对报纸编辑人员的要求。王韬的新闻评论是我国新闻评论从政论到真正的新闻评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报刊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出版,成为我国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在该书的序言中,王韬阐明了他的政论写作原则:“文章所贵,在乎记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斯即佳文。至其工拙,抑末也。”这种重视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的政论写作的原则,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评价:㈡、从政论向评论的演变(1894--1914年)背景:1894年,甲午中日之战以清军惨败而告结束后,我国社会开始处于大动荡、大变化时期,新闻文体尤其是报刊评论,也开始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面临严重的外患,我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改良派的首领们都感到有必要组织政治团体,并通过创办报纸来宣传主张,号召大众。1、梁启超的政论、时评梁启超是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清议报》,开设了《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及时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时务报》: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梁启超“时务文体”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新文体”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特色:①“纵笔所至,略不检束”;②“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③“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2、《时报》与时评:《时报》首倡的“时评”给新闻评论注入了新的生机,是新闻评论演进为独立新闻体裁的重要标志。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3、革命派与“竖三民”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4、评价这一阶段,报纸的影响力主要决定于报纸的受欢迎程度,评论的问题涉及军事、经济、政治、外交各个领域,是我国报刊言论从政论向新闻评论演变的重要时期。从此,新闻评论成为报纸的四大部件(新闻、言论、副刊、广告)之一。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与完备——报刊新闻评论时期报刊新闻评论时期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民主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随之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一批无产阶级报刊,新闻评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等先后主编各种革命刊物,撰写大量言论,成为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著名政论家。从此,我国报刊及其言论揭开了新的一页。1)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2)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3)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1、五四运动前后报刊评论的变化陈独秀的政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李大钊的时事短论:《最危险的东西》鲁迅的杂文:《电的利弊》邹韬奋的小言论:《肉麻的模仿》张季鸾的社评:《最低调的和战论》毛泽东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代表性评论家及作品李大钊《战后之世界潮流》是我国报刊上出现最早的若干篇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分析时事的政论,且用白话文写作,标志我国报刊评论开始了新纪元。邹韬奋张季鸾新中国建立后,是党和人民报刊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言论时期。这个时期的新闻评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具体阶段:第一阶段,全面恢复和开始建设时期(1949—1957);第二阶段,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1957—1978);第三阶段,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2、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1)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1949-1957)评论特点: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形成了三类:以宣传政策的解释性评论;以组织工作的工作评论;纠正工作中错误的批评性评论评价:积极意义:有力统一了思想负面影响:民间的声音在媒体上消失了1957年到1960年的坎坷时期反右时期的报刊评论“大跃进”时期的报刊评论1960年至1965年的调整时期党报评论出现短暂好转,从空想回到现实,说教腔减少邓拓等人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1966年至1976年的灾难时期“两报一刊”社论的误导“大批判”时期的“大批判”评论“帮八股”文风的盛行(2)阶级斗争为纲时期(1957-1977)(3)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1978-至今)
本文标题:新闻评论的演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98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