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3动物微生物--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的致病作用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类型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毒力的含义了解毒力大小的表示方法和改变毒力的方法掌握细菌的致病因素能力目标具备进行细菌病防治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及类型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细菌的致病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致病性、毒力的概念细菌的致病因素难点细菌的致病因素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非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的微生物,称为非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寄生性病原微生物条件性病原微生物腐生性病原微生物致病性与毒力的概念细菌致病性的确定毒力大小的表示方法改变毒力的方法细菌的致病性与毒力致病性又称病原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动物机体发生疾病的能力,是病原微生物的共性和本质,强调种属特征。毒力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强调个体特征。原微生物依毒力强弱分:强毒株、中等毒力株、弱毒株、无毒株等。致病性与毒力的概念细菌致病性的确定柯赫法则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Koch’spostulatesforgenes)毒力大小的表示方法最小致死量(MLD)指能使特定实验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死亡所需的最小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半数致死量(LD50)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死亡一半所需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最小感染量(MID)指能引起试验对象(动物、鸡胚或细胞)发生感染的最小病原微生物的量。半数感染量(ID50)指能使半数试验对象(动物、鸡胚或细胞)发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量。改变毒力的方法增强毒力的方法回归易感动物(本动物或实验动物)减弱毒力的方法长时间在体外连续培养传代:如病原菌在体外人工培养基上连续多次传代。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如炭疽Ⅱ号疫苗是将炭疽杆菌强毒株在42~43℃培养传代育成。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如卡介苗是将牛型结核分支杆菌在含有胆汁的马铃薯培养基上每15天传1代,持续传代13年后育成。减弱毒力的方法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如无荚膜炭疽芽孢苗是在含50%CO2的条件下选育的。通过非易感动物,如猪丹毒弱毒苗是将强致病菌株通过豚鼠370代后,又通过鸡42代选育而成。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如去除毒力基因或用点突变的方法使毒力基因失活,可获得无毒力菌株或弱毒菌株。在含有抗血清、特异噬菌体或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也都能使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减弱。细菌的致病作用细菌的致病作用包括两方面涵义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主要两方面侵袭力黏附与定植侵入(内化作用)繁殖与扩散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毒素(toxin)内毒素外毒素谢谢!
本文标题:2-3动物微生物--细菌的致病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9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