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景观遗产保护研究-广西花山岩画
景观遗产保护研究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目录楔子花山岩画的简介左江岩画分布图左江流域的历史沿革左江流域传统节日骆越古国花山岩画的解读中国岩画的基本情况相关资料尾声楔子楔子花山岩画作为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近日,左江花山岩画被正式确定为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项目,或将为广西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属我国西南系统、复杂经济类型岩画,它有两重概念,一是指花山岩画群,即左江岩画群;一是特指位于宁明县明江河岸的花山岩画。左江岩画群分散于延绵200多公里、幅员2800平方公里的左江、明江两岸,共有83个地点,183处,287画组,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岩画群;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的明江东岸,距县城约25公里,是左江岩画群中最具代表的一处岩画,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岩画点,因其规模最大,气势雄伟,内容丰富,故以之代表整个左江岩画。花山岩画简介花山岩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壮族先民骆越人巫术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至今己有1800—2500年的历史。岩画图像主要采取平面塑造即投影单色平涂的方法进行绘制,现存各种图像111组约1900多个,画面以人物造型为主,也有铜鼓、刀、剑、羊角钮钟和野兽之类,人物呈双手向上弓张,双腿半蹲舞状。人像最大的有3米高,最小的也有20厘米高。画面色调为赭红色,线条粗犷,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场面热烈而富有诡秘色彩,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古骆越民族历史画卷,是岭南民族绘画艺术的精华及传承基础。左江沿江岩画分布图左江沿江岩画分布图左江沿江岩画分布图对花山岩画的记载,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八,云:“二广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文中所说的“二广深溪”或指由广西流往广东的左江。明代张穆所作《异闻录》中所述更为明确而传奇:“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持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已经明确所指。清康熙的《思明府志》及清末的《宁明州志》则直指花山了:“花山在府西八十里…”“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在民间,许多有关花山岩画的故事广为流传。至今,典籍所载和民间传说,或许因岩画迄今年代久远,多描述得神乎其神,以至于以讹传讹,给花山岩画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花山岩画的发现江名由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一条左江,一条右江,汇合后叫邕江。这两条江命名的标准与古人确定左、右的标准又有所不同:靠西边的一条叫左江,靠东边的一条叫右江。很显然,这个左、右是以面向北方为标准的,与我们现在看地图以图的左边为西、右边为东的情况完全一致。干流概况左江是西江水系上游支流,其上游是平而河,发源于越南谅山北岭,流经龙州、崇左、扶绥、邕宁等4个县,于邕宁县宋村与右江汇合后流入邕江,在广西境内全长470km,主要支流有水口河、明江、黑水河。左江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饵料生物丰富,适宜于各种鱼类和各种水生动物生长繁殖。此外,江河中还生长有各种维管束植物和固着藻类。左江流域历史沿革流域概况上金滨临左江而附近又有重要的紫霞洞文化遗址,在左江流域只有上金称得上是岩洞上的县,“上金”的壮语意思也就是岩洞上面。上金乡的河抱村壮族名字叫“等蕩”,即竖立铜柱的村庄,这证明古代汉军攻下这里的骆越城后曾在这里竖立过铜柱记功,这一历史地名信息在左江流域只有大新和龙州两县遗存。上金乡的紫霞洞是左江流域最大的古宗教民俗文化遗址。古代这里是水神真武帝(壮族龙蛇神的化身)和龙母神的重要祭祀地,远在越南北部的岱侬族和南宁市的壮族群众都到这来烧香求雨求子祈福。紫霞洞歌圩也是左江流域最大的壮族歌圩,历史上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都举行隆重的歌圩活动。这些民俗活动都说明上金是古代壮族先民的重要圣地和纪念地。此外,上金附近还有骆越时代的重要文物玉戈传世,这一玉戈至今还保存在龙州县博物馆。玉戈是古代骆越王权的标志,玉戈在这一带流传说明上金是古骆越人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左江即“临尘”的首府之地。上金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左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明江的汇合处,自古以来就是左江流域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上金乡及其附近的宁明花山和棉江花山一带是左江流域崖壁画的中心区,这里古骆越的崖壁画最多最密集;上金附近有铜矿分布,可供炼铜,并且左江流域目前发现的古青铜汉墓——古坡遗址就在棉江花山遗址不远处,古坡遗址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铜器,它的发现说明在花山崖壁画的中心区有古骆越人的聚落。左江流域历史沿革通过对左江流域岩画进行全面调查、收集有关岩画年代的资料,并运用考古学、图像学的断代法对岩画的绘制年代进行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为,左江花山岩画创作的年代属于周至汉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2世纪)。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约700年间,生息繁衍于此的骆越人选择江水转弯处的陡峭崖壁的高处绘制岩画,以巨大的赫红色岩画记录了2000多年前的祭祀场景,与山崖、大江和岩画对面的台地共同构成了令人感觉神秘而震撼的文化景观。岩画绘制年代从周代一直延续到汉代,可分为四个时期,为骆越部族或部落联盟中居住在左江流域的氏族及部落所绘制,在选址中有着高度统一的标准,画面图像以人像为主,表现的是群体性祭祀场景。第一期相当于周至战国早中期,第二期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第三期为西汉中晚期,第四期为东汉时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宁明花山岩画涵盖了四个时期的内容,早期的图像位于画面下部,越晚的图像越靠上,这也是整个左江流域岩画的共同特征。从整个流域的统计结果来看,第二期的地点最多,第三期开始衰落,第四期无论是地点还是各地点的图像数量都显著减少。左江流域历史沿革花山岩画上的人像,基本为蛙形,1971年恭城县加会秧家出土的春秋蛙蛇纹铜尊,肩腹各饰一道雷纹和地蛇斗蛙纹,每道四组,每组二蛇斗一蛙。腹部之蛇昂头,将蛙体顶出器外。岩画上,每个正身人的形象都是叉开双腿,上举两臂,脚趾和手指也叉开,形同青蛙。蛙是壮族先民的崇拜对象,至今在桂西的壮族地区仍然保留有隆重的“蚂拐节”,因此,岩画中表达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图腾崇拜舞蹈。左江流域历史沿革左江流域传统节日蚂拐节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蚂拐。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人畜兴旺。蚂拐节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主要内容有找蚂拐、祭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等。左江流域传统节日歌圩节农历三月三日壮族传统歌节,男女老少在这天对歌。风俗庙会学术界公认,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这个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武鸣。骆越名称的由来,众说不一。带有倾向性的说法是因垦食“雒田”而得名。至于骆越的解释,是因垦食“雒田”和岭南地区多“骆田”而得名。由于土地有雒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而治理这些骆田的又分别为骆王、骆侯、骆将,因而把垦食雒田的越人称为骆越。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与粤通,越是“人”的意思,骆越即“骆人”之意。与《交州外域记》所载的“骆人”同义,说明骆越与“骆田”有关,而骆田又与“骆”有关。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七叶榆河条引《交州外域记》说:“交趾未立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随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雒民。”雒与骆通。骆民,即骆越之民。《逸周书》说“路人大竹”,有人认为贡大竹的“路人”就是骆人,也就是骆越。《吕氏春秋·本味篇》和之美味者有“越骆之菌”。高诱注曰:“越骆,国名”。越骆是骆越族称词序的颠倒。旧本《水经注》里将“骆越”写作“越骆”,如“温水”下说:“盖藉度铜鼓即越骆也”。又同书“叶榆河”下说:“击益州臣所将越骆万余人”。由此可见,越骆就是骆越,本为越的别名。《史记·南越列传》载赵佗上汉文帝书曰:“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武帝平南越时,“越桂林监居翁谕告瓯骆”属汉,得封侯。其中的“骆”就是骆越。《后汉书·马援列传》载:“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骆越之名才正式出现中国文献。关于《后汉书·马援传》中的骆越,李贤注曰:“骆者,越别名”。骆越古国古骆越环首刀骆越古国短扁茎剑铜鼓土狗关于作画年代:对于花山岩画作画时间,曾有过多种说法,上自春秋,下迄清末民国,期间每个朝代都有人推测过。以战国至东汉之说备受认可。1.依据岩画图像符号如:羊角钮钟图像、扁茎短剑图像、渡船图像与文物考古发现推断做画年代。2.依据14C年代测定1983年通过对岩画表面石钟乳与岩画叠压关系分析,并进行14C测定,推测出作画大致年代上限可到春秋,下限可至东汉。关于岩画作者:对于花山岩画作者目前尚未发现史料记载,但我们可从前面作画年代的断定来探寻作画者,应为壮族先民骆越人所作。花山岩画的解读花山海拔345米,相对高程230米;西面是高耸陡峭的断崖,崖下明江自西南而来,至山下折向西北,断崖明显向江面倾斜,形成一巨大岩厦。花山岩画就分布在临江绝壁的下半部,最低岩画距江面约30米,最高岩画距江面约90多米,这么险绝陡峭的崖壁,古人是如何作画的呢?到达作画地点的方法:左江流域沿明江和左江69个岩画地点,均绘制在沿岸的悬崖峭壁上,最低距江面十数米,高者可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许多岩画下方即湍急的河水,古人是怎样到达作画地点呢?经反复观察分析,认为不同作画地点其接近悬崖的方法也不同,应有如下几种方法:1.浮船法2.自下而上攀援法3.自上而下悬吊法4.直接搭架法花山岩画的解读作画工具:从岩画画面特征看,作画所采用的笔应有大有小,且具有蘸墨量大,细密柔软,有“笔锋”等特点:1.竹笔;2.草笔;3.羽毛笔。作画颜料:花山岩画经历了数千年风吹日晒,依然鲜亮如初。是什么颜料使得千年不褪呢?经检测,岩画颜料成分主要是铁、铝、硅,还有一些镁、镍。其组成成分是以三氧化二铁(Fe2O3)为主的铁系天然矿物颜料,且颜料里含有一种附着力很强的胶类物(黏合剂),疑是动物的脂肪、血、筋骨之类制成的动物胶。作画内容与目的:花山岩画及左江流域岩画共80多处,几乎都绘于沿江两岸陡峭的绝壁之上,独特的作画方式如此规模宏大风格突出的画作,其作画的思想动机、主题内容是什么?1.“战争”说。有认为那是战争前誓师场面或是战争胜利后的祝捷盛况。2.“语言符号”说。有认为,左江花山岩画是从绘画向象形文字发展过度的一种文字符号3.“祭神”说。有认为是祭祀(祭水神)场面。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平安如意。4.“巫术”说。有人认为,“花山岩画是具有魔法作用的图画或符号,是神圣的巫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内容不仅限于与战争有关,而应该广泛得多,有祭日、祭铜鼓、祀河、祀鬼神、祀田地神、保佑人丁兴旺等之说等等。花山岩画的解读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制作时间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最晚的在元代。在黑龙江、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是北系岩画集中的地区。中国岩画的基本情况北方岩画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图形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贺兰山的岩画,形象古怪,面目各异。新疆岩画多为生殖崇拜的内容。这些图像大都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凿刻或磨刻的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连云港的岩画刻在深褐色的岩石上,岩画的纹路和岩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变化。色彩的深浅交替,使图像产生一种跃动的感觉。在南系岩画的十几个地点,共有图形一千多个。这些岩画表现了人们祭祀以及生产生活的场面。南系岩画普遍用红色涂染,这同原始艺术中习惯使用红色的现象
本文标题:景观遗产保护研究-广西花山岩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0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