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考研】教育学课本-知识梳理刘志军(1)(精)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的由来第一节教育学的领界一、教育学的概念解析二、教育学的对象视域(一)规律对象观(二)现象对象观(三)问题对象观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二)教育学士学术理论还是思想经验(三)教育学是理论学科还是实践学科第二节教育学的嬗变一、教育学在西方的产生与流变(一)教育学独立的条件与特征(二)教育学知识的流变1.实在论—自然主义教育学2.唯理论—理想主义教育学3.实证论—科学主义教育学4.实用论—进步主义教学二、教育学在中国的演进与发展(一)1901---1949年,教育学的初现与构建(二)1949—1976年,教育学的演变与破坏1.1949-1957年,学习苏联教育学阶段2.1957-1965年,教育学中国化的尝试阶段3.1966-1976年,教育学的破坏阶段(三)1977年至今,教育学的复归与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使命一、教育学与教育实践(一)解释教育实践问题(二)提升教育实践水平(三)推动教育实践改革二、教育学与教育智慧(一)教育学—教育理论—教育智慧(二)教育学—教育感情—教育智慧(三)教育学—教育知识—教育智慧(四)教育学—教育研究—教育智慧三、教育学与教师发展教育学从学科起源上看,就是教师教的艺术,因此教育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一)养成专业精神(二)奠基专业知识(三)提升专业能力第二章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本质一、本质主义的教育本质观本质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的教育观”指的是人们在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下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一)何为本质1.本质的字源学理解2.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观1)柏拉图的理念论与本质:第一,理念是独立于事物而存在的。第二,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万事万物的共相,这是西方哲学的任务。2)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观: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形而上学是一门超越于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美学的学科,被称为第一哲学。构成事物本质的三个特点:第一,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内部联系所构成,而不是该事物与外部联系方面;第二,本质所反映的内在矛盾是一贯的、稳定的、深刻的,而不是随外部条件随时变化的;第三,事物本质的改变,就是质的规定性的改变,就是对事物的彻底否定。(二)何为本质主义本质主义是一种信仰本质存在并致力于本质追求和表述的知识观和认识路线。(三)历史上对教育本质的认识1.上层建筑说:核心观点: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关系为中介的。2.生产力说: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3.双重属性说:教育本来就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4.特殊范畴说: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或传递社会经验的工具;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二、反本质主义的教育本质观(一)反本质主义的核心观点反本质主义的核心观点集中在它对本质主义的批判之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第一个批判集中在人类对实体的信仰上,即本质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反本质主义者认为终极本质观可能只是一种信仰,而非真实的存在。2)第二个质疑集中在本质信念或假定上,即万事万物到底有没有“本质”这回事,或者到底有没有一成不变的本质。3)第三个批判集中在符合论的语言观赏。4)第四个批判集中在本质主义的目的假设及其引起的学术与政治后果。(二)反本质主义的教育本质观反本质主义者对本质特别是教育本质是这样理解的:1)反本质主义反对的是本质主义的思维特点,而不是本质本身2)反本质主义认为教育具有本质,只不过本质是多元的、发展的,而不是唯一的3)反本质主义思维的提出,是教育研究追求学术自由与反对学术霸权的良好开端(三)本质主义对反本质主义的批判1.反对本质主义小姐了教育研究的本体论思维或本体论信仰,是新的不可知论、唯心论的抬头2.反本质主义的立论依据—后现代思想具有局限性,所以反本质主义思维具有局限性3.我国根本不存在本质主义,所以无须“反本质主义”而应用“温和的方式”去挽救本质(四)如何认识教育学反本质主义思维三、前关于教育本质达成的共识(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二)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三)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第二节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的作用,是教育在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二、教育功能的分类:(一)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分A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它是一个包含着两个矛盾方向的变化,而又重新系统化的过程。方向之一为个性化,方向之二为社会化。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1.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a.教育培养个体的主体性,个体的主体性包括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b.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2.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的社会化:a.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b.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c.培养个体的职业道德和角色B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可分为:政治功能:a.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第一,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法公民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第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第三,教育通过宣传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b.教育具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变革的功能。经济功能:a.教育通过生产人力资本,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b.教育通过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文化功能:a.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保存于交流功能;b.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c.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二)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从教育的层次上分1.所谓基本功能或固有功能,是指教育根本的,基础的,且是恒常的、稳定的功能。如促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筛选、分层的功能。2.所谓派生功能是指基本功能引发出来的功能,如通过人的知识、意识、职业、道德等的社会化,而派生出来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的功能。(三)正功能与负功能–从教育的性质与作用方向上分A正功能是指教育产生的积极的、良好的效果;教育的正功能指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它仅探讨教育对社会和人发展的积极影响而不探究及其负面影响。B负功能指的是教育产生的消极的、不良的后果。教育的负功能是人们在解释教育功能现象时,所遭遇到的无法解释的困境时,研究者重新审视教育与社会和个人之间关系的结果。#@国内学者对教育负功能的认识:1.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2.现存的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会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国内学者认为,教育负功能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1.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2.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国外学者对教育负功能的认识(国际上的教育负向功能流派对教育功能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批判现代学校制度;2.解构学习等同于教学的观点;3.批判学校等同于教育的观点。(四)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进行的分类教育的筛选功能是指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教育客观上所发挥的对个体的选拔的过程。教育的协调功能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它在发挥筛选功能的同时又依赖于自身的力量使得这种筛选成为社会的需要,没有这种筛选,社会发展将是不协调的;二是客观上形成人的发展差异的同时又在通过教育尽量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异,在这种意义上,教育始终起着调节器的作用。第三章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价值一、教育价值及其分类(一)教育价值的定义归纳为:作为客体的教育系统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即理解教育价值概念的核心是把握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两者之间的价值关系。其中客体指的是整个教育系统,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二)教育价值的分类依据教育价值指向的不同,研究者们通常把教育价值划分为教育对个体的价值与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又称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教育的本体价值是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或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价值(内在价值)(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满足度)教育的工具价值是指教育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系统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社会、外在价值),有两种体方式:第一是通过培养特定的人才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系统的需要。第二是通过教育系统人直接作用或间接影响(除培养人以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系统的发展,以满足个体系统的要。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具有迟效性,促进个体发展具有超前性。教育工具价值的实现必须以教育为本体价值的实现基础。二、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判断、评价等的总称。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一种稳定的认识和看法,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密切相关,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并导致人们采取不同的行为取向。(一)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社会条件和自我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其次,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思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再次,人的实践活动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二)历史上不同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和演进历史表明,教育价值观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稳定性;差异性;阶级性;时代性。(三)形成正确教育价值观的意义1.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教育对人和社会的作用,深化人对教育的认识;2.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助于促进人们更好地进行教育判断和选择,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3.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助于更好地制约或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三、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一)社会价值主导取向(二)个人主导价值取向(三)社会与个人价值统一的价值取向(四)多元化价值取向(五)生命价值取向(六)人的自我生成价值取向第二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基本表达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或预期实现的结果。教育目的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一定国家或地区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广义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活动的层次结构为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从内容上表述是一个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的过程)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影响或作用,对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有多方面功能)1.定向功能: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它既是学校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也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学校只能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来办学。2.调控功能:教育目的自身的各种内在规定性对整个教育过程具有较强的调控功能。3.激励功能:教育目的蕴含着人们的观念价值与期望,可以形成一种吸引力和激励作用。人们对教育目标价值的认识程度越高,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则目标越能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心与决心,越能发挥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衡量学校教育办学质量以及学生发展质量如何的根本标准。教育目的的诸多功能相辅相成,定向功能一方面为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提供了目标方向,另一方面,定向功能的发挥又直接依托于其他功能的实现;而激励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积极的调控形式和评价手段;离开了评价功能的发挥,则可能会使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缺少方向和进一步的完善。因此,应该加强重视并合理把握教育目的的多方面功能,促进
本文标题:【考研】教育学课本-知识梳理刘志军(1)(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12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