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民居的类型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反映出因地理、气候、文化、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地方色彩。东、南、西、北,山区水乡,丘陵沿海,各具特色。当然,即使在同一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居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窑洞式民居、干栏式民居、庭院式民居、土楼式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和维吾尔族民居等。其中庭院式民居最为普遍。1.洞穴与窑洞——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民居形式,尤其是在北方,是天然洞穴(中国古人对建筑的称呼,如庐、庭、库、庞、厦,这些字都有“广”或者“厂”部首)。为了生活的方便,我们的祖先逐渐从山上搬往平原、水边。那里很难找到天然洞穴。于是他们就凭过去的生活经验,建筑仿洞穴式的居住环境,即窑洞。最早的窑洞建于六千年以前。从天然洞穴到人为窑洞的发展讯息,也可以从中国文字的结构中窥知一二。(窑,家,牢,实,宝,富;宁,宰,室,安,宿,寝,宗。)而在今日之大西北,窑洞仍然广泛存在。大约四千万人住在黄土高原上的土房子里。(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的部分)这是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落后贫穷的结果。古代中国的老百姓,在创造这种民居形式时,显示了他们善于因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自然资源的智慧,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被动适应自然环境而非主动改造环境的人生观、宇宙观。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窑洞的优点:占地少,省人工,经济型的建筑;不易发生火灾;安静;冬暖夏凉。中国的西北,年降雨量低,非常干燥,土地贫瘠,缺少树木。当地一般居民也缺乏足够经济资源从外地购入高品质的建材。而建造窑洞的材料--黄土,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建造窑洞式民居的成本,仅相当于地面式民居的四分之一。而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土结构为主、建在地面以下的建筑物不但可以住人,而且可以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典型、传统的窑洞式民居,基本上是仿四合院的格局,有堂屋,卧室,厨房,仓房,猪栏,甚至花圃,有时还有院墙。一家一户,自成格局。2.鸟巢与干栏式——另一种原始形态的人类居所,尤其在南中国丛林地区,是鸟巢式住宅。(有巢氏)这样的居所可以有效地抵御野兽和湿热气候的伤害。七千年前在今浙江一带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发现这一类的“干栏式”。这一类居所至今对南中国民居仍有影响。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3.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4.山西与山东民居——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5.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6.藏族民居——在西藏广阔的区域,散布着形式多样的民间居住建筑,藏北的帐房,西藏南部谷地的“碉楼”,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以及阿里高原的窑洞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区色彩。牧区,以帐篷为主。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俗称“碉楼”。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手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山南地区农村民居,由于人们喜爱户外活动,常利用外廊设置开敞式起居空间,颇有特点。许多农村居民建筑,无论是居室、厨房、贮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功能关系比较合理。7.传统城市民居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都有政府的规划,私人不可随意建房。一般来说,达官贵人的居住区域,允许建造低密度住宅,房屋多,面积大,住的宽敞。平民居住区域,都是高密度住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民,就算找到地方住,往往也要六个甚至七个人挤在一间房内。在贫民聚居的社区,有一些多层住宅。中国的住宅建得很快,多用经济易得的材料。即使是庄严的皇宫,也倾向使用轻型的建材。基本的建材是木、竹、砖、瓦。除了桥梁、街道、佛塔,很少用石头。贫穷社区的住宅,多面向街道,底层多是商铺、餐馆和小型手工作坊。唐宋城市民居的面貌,如北魏首都洛阳,达官贵人聚居一定的里巷,叫做贵里。一般居民,多依其行业聚居,分别叫做通商里、达货里,调音里、乐律里,退酤里、治觞里,慈孝里、奉终里,准财里、金肆里。魏晋唐代的城市是封闭型结构,各个坊里之间可以随时封闭,实行“宵禁”。居民区内不准破墙开店,商业活动主要在市郊开展。明清时代的北京城,持续了这个传统。从现在北京的地名、街道、胡同名称,还能想象当年情景之一二,如东厂胡同,兵马司胡同,贡院头条,劈材(辟才)胡同,米市大街,菜市口,骡马市大街。当然,北京城的城市是开放型的,如同宋代的构架。宋代开始,城市民居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开放式的构架,看“清明上河图”,就可以大致了解宋代的城市面貌,房子形态各异,沿街可以开店,商业十分发达,市民阶层也逐步崛起。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2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