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刘海粟《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主要内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毛泽东等在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前瞻性的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刘少奇也强调,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要清醒地看到这种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在民主革命的任务完成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转变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与此相适应,中国革命也应当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中,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已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了。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第二,开始将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官僚资本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产儿,是官僚资产阶级依靠超经济的特权,在剥削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是近代中国官僚资本的主要特征。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是《共同纲领》规定的一项历史任务。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官僚资本是买办资本,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官僚资本是垄断资本,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没收官僚资本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没收官僚资本通过两个环节:一是没收,二是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即在全国范围展开。1950年初,人民政府共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并随即在这些企业内部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使这些企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到1952年基本完成。在1950年调整工商业时,即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地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成为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1952年的“五反”运动中,在对不法资本家的违法活动进行打击的同时,进一步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在土地改革进行的同时便已开始。中共中央于1951年底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要求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试行。到1952年底,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并建立了3600多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只有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才能巩固;如果没有这种已经工业化的经济作它们的基础,那么,所谓新民主主义的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是不能巩固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斗争,而且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80、1081页。100%50%26.6%1952年(中国)35.5%100%50%1928年(苏联)39.5%45.2%现代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中苏工业化起步之比较人均钢产量人均发电量中国印度美国4公斤2.37公斤538.3公斤中国印度美国2949度10.9度2.76度1952年中、印、美主要重工业人均产品产量比较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讲话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民族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产生,经过80多年的发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民族工业的资本不过区区20.08亿人民币,还不到“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总投资额的1/38,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无疑是最优选择。为了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一是将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中心环节。二是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比重不断增长。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曾设想: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当时估计是至少10年,多则15年或20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再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经济的集体化。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发生变化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了“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中国共产党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1949年34.2%62.7%56%34%100%100%国营经济私营经济1952年现代工业中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重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三大改造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总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发展国民经济中,我们必须努力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工业,把现有的社会主义工业扩大起来,办得更好;我们必须努力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这两方面的任务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没有主体当然不行,没有翅膀也不行。——1954年1月1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图为鞍钢工人学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产品1952年产量比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粮棉钢煤发电原油1.639亿吨130.4万吨135万吨6649万吨73亿度44万吨49%193%754%105%68.1%272%9.3%53%46.2%7.4%21.9%--1952年中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1952年全国开展反对不法资本家进攻的“五反”运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图为毛泽东与农业合作社的农民们在一起亲切交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苏联援华项目签字仪式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正是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历史变革。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建立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32页“一五”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计划规定,5年内国家用于建设的总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项目1952年1957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679亿元183.7亿元1068亿元310.2亿元产品1952年1957年粮钢发电量货运量1.639亿吨135万吨73亿度3.516亿吨1.950亿吨535万吨193亿度8.036亿吨“一五”期间部分经济数据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955年12月毛泽东撰写《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取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帮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09页。•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同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3年国家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统购统销)。•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过渡形式所有制经营方式分配方式性质高级社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初级社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有较多公共财产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半社会主义互助组个体所有,有少量的公共财产个体经营经营所得社会主义萌芽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3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