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3-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落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以及《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等提出的任务,拟启动实施“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现发布2018~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重大专项总体目标是:抓住新能源、新材料、集成化、智能化等科技带来的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研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升级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实现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工艺国产化,健全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2018~2019年度重点开展6个专题,实施周期为3~4年。专题一: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项目1:高安全长寿命锂硫动力电池技术。(一)研究内容。开展高载硫量、高比容量的硫碳复合电极材料的研发,研究锂硫电池专用电解液或准固态电解质,开发具有高库伦效率和良-4-好循环稳定性的锂负极;开展硫电极、锂电极以及锂硫电池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发。开展产业化技术研发,开发高安全、长寿命的锂硫动力电池单体,开发工程化制造工艺技术和配套装备,研究小型化集成封装技术;结合电池管理系统,组装锂硫动力电池系统,实现装车运用。(二)考核指标。实现批量制造锂硫电池,电池单体的一致性优于0.1%,单体能量密度≥400Wh/kg,循环寿命≥1000次(80%DOD),单体电芯成本小于1.2元/Wh。建立一条中试生产线,电池系统重量比能量≥280Wh/kg,体积比能量≥500Wh/L,安全性达到国标要求,装车电池组能量大于30kWh,装车运行不低于500套。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项目2:高安全快充型动力电池技术。(一)研究内容。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快充型动力电池材料,包括三元正极材料、功能化负极材料、高电导电解液、高离子传导性隔膜等。设计基于快充模型的高功率电池系统,研究电池集成技术、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电极的制备工艺、电池装配工艺及自动化工程设备,研究电池功率特性、环境适应性、一致性、可靠性的工程化控制技术。开发基于AUTOSAR架构的电池管理系统、DTS调测跟踪系统和热管理系统;开展快充型电池系统的安全设计与-5-防护系统研究,开发具有防爆功能的封装结构、电池包结构,研究火灾蔓延控制及消防安全措施。(二)考核指标。快充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190Wh/kg(常温4C及以上),循环寿命≥2500次(80%DOD);全寿命周期SOC估计误差≤±3%,电流电压温度采集同步时间小于200mS,系统成本≤1.0元/Wh;装车运行数量≥1000套。安全性满足国标要求,提交动力电池系统结构安全设计规范,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差≤2℃,电池包爆炸当量可控,不超过两个电池单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项目3:动力电池系统检测评价与服务平台建设(一)研究内容。研究动力电池单体、模组和电池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的评估方法;研究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评价方法、性能表征方法、软硬件测试系统和功能安全评估技术;建立综合检测服务平台,提供电池产品性能、环境、可靠性、安全性测试、数据分析和国际市场准入认证等服务,提供专项培训服务,利用测试大数据辅助编制行业标准。(二)考核指标。建立动力电池单体、模组、电池系统检测评价平台,推动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电池单体、模组、电池系统的电性能、工况模拟、环境可靠性和安全检测方法,建立电池管理系统-6-的功能安全与性能评估体系。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提交国家或行业标准建议草案5项以上,取得国家或国际认证授权资质3项以上。专题二: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项目1:燃料电池发动机用超高速无油空气压缩机开发。(一)研究内容。开发适用于高速电机的气体动力箔片轴承;研究电机转子磁钢紧固设计与加工工艺,研究电机转子磁悬浮减振技术;研究高压缩比、高效率及低噪音叶轮的设计、加工与评估方法;研究永磁电机高效率控制技术。开发高响应、长寿命、超高速离心式空气压缩机,研究批量化制备技术;研究高低温环境下的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涡轮增压技术,回收尾气余压能量。建立燃料电池空压机综合测试平台及规范标准。(二)考核指标。开发60~80千瓦燃料电池发动机用超高速无油空气压缩机产品1款,拥有90%以上核心零部件知识产权,实现批量化生产及整车应用。空压机重量≤16kg,环境适应性:-30~85℃;电机额定转速≥12万转/分钟,功率消耗小于燃料电池输出功率的15%,近场噪音≤60dB;空压机寿命≥6000小时,额定压缩比≥2.5,额定空气流量≥110g/s,压力波动偏差≤3%,整体绝热效率≥75%,振动最大均方根加速度≤3grms,抗振等级符合ISO16750标准,怠速-7-至额定转速响应时间≤3s;出口空气含油量≤0.07mg/Nm3。申请发明专利5项。项目2:高性能长寿命膜电极及燃料电池堆工程化制备技术。(一)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膜电极工程化制备技术,包括:高活性催化剂、低铂催化剂以及催化剂稳定化技术研究,低铂催化剂的制备技术研究以及批量制备技术研究,催化层构筑及制备技术研究,过氧化氢消除技术研究,高效气体扩散层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出高功率密度、高稳定性、寿命长的膜电极。开发高比功率、长寿命的燃料电池电堆,包括:高功率电堆极板流场与堆型设计研究,新型高效低成本双极板的批量制备技术研究,高耐久性密封组件的精密原位快速成型制备技术研究,电堆快速在线活化、气密性快速在线检测与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二)考核指标。低铂催化剂:RDE测试0.4mA/mg@0.9V,循环3000次,衰减≤40%。膜电极:功率密度≥0.7W/cm2,铂使用量≤0.4mg/cm2。单电池测试:铂载量低于0.35g/cm2,功率密度达到2.0kW/gPt@0.7V,连续放电1000小时,衰减小于3%。金属双极板:接触电阻≤5mΩ/cm2,腐蚀电流≤1ma/cm2@0.8V,寿命≥10000小时。石墨双极板:接触电阻≤5mΩ/cm2,气体渗透率小于0.2×10-6cm3cm-2s-1,寿命≥10000小时。车辆应用电堆额定功率-8-40-80kW,功率密度≥2.8kW/kg。项目3:燃料电池乘用车整车集成及动力系统平台开发。(一)研究内容。研究燃料电池整车动力集成技术,开发全新燃料电池量产平台,包括整车动力功能定义、结构性能分析、水/热管理设计、电气方案设计、氢安全技术、整车设计与关键零部件选型。研究动力系统集成匹配与能量管理策略、冷启动性能分析等,研究低成本车载供氢技术和氢-电安全技术,开发产品级的燃料电池电控系统硬件平台与控制软件。进行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研究,研究燃料电池整车可靠性、耐久性技术,进行整车标定和整车测试并建立测评体系,开发制定燃料电池整车样车试制流程和工艺方法,研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流程、监控方法及安全规范。(二)考核指标。开发高性能燃料电池乘用车1款,并获得国家公告。乘用车性能:最高车速≥160km/h,续航里程≥500km(基于NEDC工况),0~100km/h加速时间≤12s,最大爬坡度≥30%,耗氢量≤1.0kg/100km,实现-30℃低温冷启动,平均无故障里程≥5000km,装车使用寿命≥5000h。燃料电池发动机额定净输出功率≥60kW,体积比功率≥1.0kW/L;额定功率运行时的效率≥45%。实现高性能燃料电池乘用车在广东省内示范运营。专题三:电机驱动及电力电子总成-9-项目1:高性能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关键技术。(一)研究内容。开发基于碳化硅功率模块的高效、高功率密度、高性价比的车用电机控制系统。开发基于统一架构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系统、整车控制系统软件平台;开发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开发一体化高效多档位变速传动系统,集成电子驻车系统和坡度辅助起步系统。开发新型多功能高压集成系统,实现电机控制器、变速器控制器、双向车载充电机、大功率DC/DC模块和高压配电系统的集成。(二)考核指标。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90KVA/L,额定功率≥80kW,峰值功率≥160kW,重量≤5kg,最高效率≥98.5%;电机系统效率≥85%的高效区超过90%,转矩控制精度误差≤±2%。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减少整车热管理能耗20%以上。多档位变速传动系统效率≥97.5%,换档过程扭矩波动持续时间≤100ms,转矩波动≤10%。车载充电机、DC/DC模块实现板级集成,充电机最高效率≥97%,DC/DC最高效率≥96%;新型多功能高压集成系统比分立式系统体积减小30%以上、成本降低20%以上,抗振等级达到100m/s²,工作温度范围达到-40~65℃;统一软件开发平台安全性能达到ISO26262ASIL-C等级。动力总成装车应用不少于1000台,至少为2家整车厂供货。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10-项目2:高性能长耐久一体化电驱动系统集成及产业化(一)研究内容。研究电驱动总成集成及轻量化,包括总成润滑、电机结构设计、电机电磁仿真、电驱动冷却技术等。分析动力总成固有频率和振动响应,优化电机控制算法,研究低噪声技术,包括电磁噪声抑制、谐波注入、微观齿轮修形等。研究减摩擦技术,降低铜损、抑制铁耗。精细分析总成部件载荷,研究机械部件仿真与寿命预测方法,优化电驱动系统长耐久设计。研究关键制造工艺,建立一体化电驱动系统柔性自动装配生产线,开发生产制程管控系统(MES),建立全面生产监控管理体系,建立全功能试验验证体系。(二)考核指标。装车动力总成峰值功率密度≥2.0kW/kg,动力系统最高效率≥93%,电机最高转速≥15000rpm,输出峰值扭矩密度≥38.5N.m/kg;总成近场噪音≤70dB,使用寿命≥30万公里,批量装车不低于10000套。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达到80%以上,形成一体化电驱动系统测试标准一套,参与编制国家、行业标准3项,申请发明专利10项。专题四:整车制造与轻量化项目1:混合动力汽车新一代机电耦合系统研发。(一)研究内容。研究电机与传动系统的集成设计及复杂模式控制问题,解决-11-整机NVH/EMC问题;研究高转速旋转件的损耗机理,提高部件寿命;开发高功率密度油冷电机,发展电机绕组新生产工艺;设计小型化高功能密度的驱动电机、发电机一体化控制器;开发离合器系统、动力传动系统和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研究以智能感知、精准控制为核心的整车控制技术,研究智能热管理系统;研究整车控制策略,包括动力总成转矩控制、多能源管理、多动力分配策略等;开展远程故障诊断研究,开发安全预警系统;开展整车集成测试,综合提升动力性和经济性。(二)考核指标。机电耦合系统最高机械传动效率≥95%;电机的峰值转矩密度达到10N.m/kg,峰值功率密度达2.5kW/kg。机电耦合系统搭载混合动力乘用车,装机不少于1000台,0-50km/h加速时间≤4s,0-100km/h加速时间≤8s;混动油耗≤4.5L/100km,NEDC工况油耗值较同级别传统燃油车低40%。形成新技术工艺2-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5篇,申请专利不少于10项。项目2:汽车用复合材料零部件热塑性智能化生产线开发。(一)研究内容。开发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的热塑性智能化生产线,研究碳纤维与热塑性高分子树脂间充分浸润及界面强度技术、自动化连续成型技术及制造装备;研制纤维树脂柔性生产设备、模压工艺设备,优化汽车零部件模压技术,开展性能验证评价。-12-(二)考核指标。完成2种以上新能源汽车关键车身部件的设计与制造,重量较合金降低15%,结构强度提高5%,碰撞安全性提高10%,弯曲和扭转刚度不低于金属部件,安全性满足国标要求。单部件成型速度≤120秒/件,年产能力≥10万件产品。建立车用复合材料快速仿真、设计优化软件1套,结构验证虚拟试验系统1套。项目3:分布式智能充电关键技术。(一)研究内容。研究新能源汽车充电检测一体化设备,设计开发标准化、模块化的充电组件,研究高效双向充电模块及控制方法,研发基于碳化硅器件的电路拓扑及控制技术;研究充电设施高精度液冷系统,开发故障采集传感器,研究电池检测与在线追溯的分布式算法,实现故障预警与远程处置。开发基于云
本文标题: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5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