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现代教育学总复习资料
1/10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导论1.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和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2.前教育学阶段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形式;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3.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其中有关教育的论述在教育学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4.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分为两个时期,即教育学雏形时期和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5.教育学雏形时期,是教育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6.捷克的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他还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贯穿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7.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奠基人”。8.《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学科的形成。9.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就某一个问题构成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2/1010.实用主义教育学是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有美国哲学家、教育学杜威和克伯屈等人。代表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1.实用主义教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的认识:教育理论界主要有教育的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生活起源论等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此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下产生的。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特征: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表现: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第二,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第四,进行呆板的知识传授和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3/10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3、近代社会的教育:教育进程变化表现在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合法制化。4、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生活,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生化。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三、现代教育的本质与属性1、什么是教育?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人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2、现代教育的多种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分出众多的功能。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教育的扩展功能:影响社会发展。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1、现代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地依据自觉设定的目的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实践活动。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首先就要使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结果化,在观念中设定一定的目的。2、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0一、生产力的影响二、生产关系的影响三、受教育身心发展的制约3、在制定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首先,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其次,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4、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依据进行的分类:⑴个人本文论⑵社会本位论⑶生活本位论①教育准备生活说②教育适应生活说。这方面典型的代表是斯宾塞和杜威。5、到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第一次提出了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它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7、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5个方面所组成。8、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方面的内容。9、“五育”之间之所以不能代替,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的社会发展价值、个体发展价值、教育价值都是通过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各育的特点和规律也各不相同。10、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功能,是一种“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11、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差异性4、发展的不平衡性5/10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内在因素:遗传因素、主观能动性2、外在因素:环境、教育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地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生产力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发展二、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1、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2、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3、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1.现代教师的作用:①教师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②.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③教师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2、现代教育的职业特点:第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6/10第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第三、教师劳动的示范性3、现代教师的素质:一、职业道德二、知识基础三、教学能力四、身心素质4、从教育史上看,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并相互对立的学生观。一是“外塑论”学生观。这一观点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视作完全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它以英国教育家洛克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洛克的“白板说”鲜明体现了“外塑论”学生观。另一种是“内发论”学生观,其代表是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5、杜威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并在实行主义哲学基础上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她针对“传统教育”中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而主张“生活中心、活动中心和学生中心”。他坚决反对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压制儿童个性等错误思想。认为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儿童这个中心进行组织。6、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一学生是主体性的人二、学生是发展性的人三、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四、学生是个性化的人五、学生是具有潜能力的人7、现代师生关系的重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转变教育观念二、改革教育方式三、爱护尊重学生第6章现代课程一、现代课程的本质1、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观点2、课程即书面的教学7/10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文化再产生二、课程的概念: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三、现代课程的三大理论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四、现代课程的类型:1、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得课程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2、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本位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4、正规课程、潜在课程和悬缺课程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的具体内容:1、改革课程电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跟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老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8/10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七章现代教学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了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二、教学过程本质的争论:建国以来,教学理论界对教学过程本质的争论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有以下观点: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发展说、多本质说、情知论、审美过程说、教师实践说、适应——发展说、价值增税说、教学交往说。三、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四、把教学过程的规律概括为三个主题,即,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教育学相互协调与作用的规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五、教育原则的概念: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六、现代教学原则体系结构: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联系实际原则、直观
本文标题:现代教育学总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5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