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第一章--《三国演义》讲义
第一章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历史演义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人才学军事战略学智谋策略学百科全书章回小说和历史演义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就是章回小说的诞生过程《西游记》、《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章回小说的成熟《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版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2、两晋南北朝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作品有30多种,如《世说新语》记载三国人物故事有30多则,有关曹操的15则3、唐代记叙、咏叹三国故事的历史、诗文计140多篇。如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4、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戏曲舞台的三国戏。如苏轼《东坡志林》卷一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5、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小说。《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3、成书于元末;4、成书于明初;5、成书于明中叶。二、《三国演义》作者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流寓杭州,元末明初人。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明·王圻《稗史汇编》)施耐庵“门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2、罗贯中著作:《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三、《三国演义》主要版本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2、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又称“伪李评本”。3、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第二节《三国演义》内容和思想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三国演义》主题纷争:1、“正统”说2、“忠义”说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4、“反映三国兴亡”说5、“歌颂理想英雄”说6、“赞美智慧”说7、“天下归一”说8、“讴歌封建贤才”说9、“悲剧”说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12、“宣扬用兵之道”说13、“人才学教科书”说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15、“总结历史经验”说16、“无固定主题”说等《三国演义》主题概括:《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一)明君贤臣理想1、政治上行“仁政”儒家:“仁”是道德观念的核心;“仁政”是理想社会的蓝图孟子:“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得人心者得天下”刘备——“仁君”典范“仁民爱物”“桃园三结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仁”为赢得民心手段: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取。刘备手下的大臣也都有“救国救民之心”:赵云:“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卷2)诸葛亮临终前,手书遗表教后主“清心寡欲,薄己爱民;遵孝道于先君,布仁义于寰海”(卷21)《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说: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曹操——奸绝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曹操“奸绝”表现之一智足以揽人以欺天下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公,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jiàn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而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于篡晋;曹操“奸绝”表现之二奸诈残暴、嗜杀成性:恩将仇报杀吕伯奢:“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血洗徐州;坑杀降卒;“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梦中杀人:贴身侍卫○酒中杀人:扬州刺史刘馥。○借刀杀人:名士祢衡○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借“物”杀人:管粮官王垕hòu与曹操相类的还有董卓、袁术、袁绍、曹睿、孙皓、刘禅等等。比如,董卓将“民为邦本”视为“乱道”,“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专肆不仁,杀人如麻“罪恶贯赢,人神共愤”暴尸时,“百姓过者,手掷董卓之头,至于碎烂。”(卷2)2、人格上重“忠义”《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忠臣义士的形象:“义不负心,忠不顾死”“《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忠义者,演义之功也。”——清·王侃《江州笔谈》诸葛亮——“忠”的楷模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人臣之职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演义》称赞“忠贞”,并非宣扬只忠于一姓而不分是非的“愚忠”,小说中还有对“择主而事”之忠的礼赞。如:赵云:“奔走四方,寻主事之”,先跟随袁绍、公孙瓒,后投于刘备刘璋谋臣李恢投刘备:“吾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背暗投明,古人所贵。”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忠”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之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臣之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微子离开纣王,管仲不随公子纠死难,孔子都评以“仁”(《论语·宪问·公冶长》)“忠君”也包含了一定的爱国思想《三国演义》尤其突出了“义”的思想嘉靖本240个标题中有5个有“义”字:祭天地桃园结义、张辽义说关云长、刘关张古城聚义、关云长义释曹操、张翼德义释严颜。毛本另还有第10回“勤王室马腾举义”、第111回“诸葛诞义讨司马昭”标题《三国演义》中的“义”,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内涵:如“桃园三结义”的誓词:“上报国家”的忠义;“下安黎庶”的仁义;“救困扶危”的侠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兄弟间的情义关云长义绝关云长——“义”的化身毛宗岗《读三国志法》:“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下邳降曹:“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忠义)“千里走单骑”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华容释曹:舍“忠”取“义”(信义)后人诗赞:“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是来自民间的所谓“江湖义气”: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救助、回报和温情关羽释曹也受了一些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关羽终生守“义”,以身尽“忠”,是一个集忠义、勇武为一身的“古今良将中第一奇人”,由“王”而“帝”,由“帝”而“圣”(武圣)在民间又由“圣”而“神”,是影响最大的民俗神3、才能上尚“智勇”欲得天下者,不仅要注意得人心,而且要善于用人才。《三国演义》不仅写刘蜀集团,对曹魏、孙吴集团都有描写:曹操:知人善察,唯才是举领兖州牧后,“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吾之子房”;郭嘉应聘——“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典韦、许褚、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降将孙权:重用人才周瑜说:“方今英雄并起,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须得高明之士,以佐将军,江东自定也。”依靠周瑜、鲁肃等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重用吕蒙夺取荆州提拔“年幼望轻”的陆逊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作者最给予热情描写刘蜀集团: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刘备与诸葛亮“食则同桌,寝则同榻”“贤亮”,又能“尽亮”,“待之以师礼,委之以事政”,“白帝城托孤”通过塑造诸葛亮超轶绝伦的“智绝”形象,还总结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经验诸葛亮——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形象近百年三国史中,诸葛亮活动只27年,却占小说一半以上的文字:从第38回出场“隆中决策”,到第104回“丞相归天”,共66回“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郑振铎《三国演义的演化》诸葛亮形象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寄托着作者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诸葛亮性格特征——贤相典范一是忠贞二是智慧诸葛亮智绝诸葛亮——”智“的代表第35回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之流,非经纶济世之才也。”经纶济世之才就是诸葛亮: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经天纬地之才诸葛出山三顾茅庐:见单福作歌而以为孔明;闻报水镜来而以为孔明;见崔州平而以为孔明;见石广元、孟公威而以为孔明;见诸葛均、黄承彦而以为孔明;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透辟地分析形势,提出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要刘备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占地利,而己占人和。火烧博望坡:烧退夏侯惇十万大军,使关羽、张飞“拜服”火烧新野:败曹仁、曹洪十万大军赤壁之战小说用了8回(第43回到第50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这既充分表现和突出这场战役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也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智绝”。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计火攻,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周瑜只是诸葛亮的侧面陪衬,蒋干中计、苦肉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战后,三气周瑜:一、先于周瑜占领荆襄九郡“几郡城池非我有,一场辛苦为谁忙”二、粉碎周瑜用“美人计”索取荆州的企图“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是粉碎
本文标题:第一章--《三国演义》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5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