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学前教育学ch3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一、教学目的:1、了解学前教育和其它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3、正确理解儿童观、教育观。重点和难点也在于此。第一节学前教育及其他要素与儿童发展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教育对像是学前儿童。学前教育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教育与儿童发展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本章中只着重研究以下两个问题:学前教育在儿童在儿童发展中作用和学前教育应以儿童的发展为基础,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1、儿童发展概念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身体的发展指儿童机体温表正常生长、发育;心理的发展指儿童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儿童年龄愈小,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互影响愈大。2、各因素对儿童发展中的影响儿童是怎样发展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的是生物因素,遗传?还是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还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对黎童发展这些根本问题长期存在着争论,有这种不同的理论。(一)遗传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遗传现像是由于染色体中基因的组成部分及其排组合特点所形成的,它是储藏、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这些成千上万的基因在人的遗传素质中丰收重要作用。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体形、皮肤及五官的个人特点,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首先,遗传素质提供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儿童发展总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前提,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又是以遗传素质的特点及成熟程度为基础。第二,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构成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的因素之一。儿童的智力、才能、个性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二)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对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特殊重要作用一切生物的自下而上和发展不能离开环境。人和其他生物还不同,人所处的环境是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儿童有着很大的影响,儿童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一系列变化。从儿童身体方面来看,儿童机体的可塑性很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良好的生活环境、营养和保育的条件下,可使儿童的身体获得正常生长发育。儿童虽有从遗传而来的高度发展的脑,但必须有外界刺激的诱发,,才能使这些功能发生作用,并日完善。外界事物对儿童的感受器官进行各种各样的刺激,而引起大脑的活动,而后产生回答外部影响的行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掌握知识、形成表象与概念、养成品德习惯等等,都是大脑在外界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没有来自环境的条件刺激物,就不可能有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质量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比其他年龄阶段有阗更为重要的作用。儿童自出生后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从零开始,周围的一切对他都是新厅的有吸引力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要密切结合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经常地、广泛地去影响儿童,使他们最初获得的印象深刻,儿童就会从环境中受着自发的教育,而且儿童年龄愈小,这种自发受教育的比重作用就愈大。(三)与遗传、环境比较起来,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用一定的内容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引导儿童进行各种活动,施加一定的影响。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教育可以对环境加以取舍,发挥和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减少或消除不利因素,使儿童形成社会需要的质量和才能。托儿所、幼儿园向学前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并取得家庭的密切配合,积极地影响儿童,在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对学前儿童来说,教育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儿童在家庭和周围环境中耳染目睹,与人们交往、与周围事物互相作用,就是在学习和受教育,不过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儿童的认识能力、知识和技能、品德和习惯、个性都是通过教育和环境而获得的。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生理学、生化学、神经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促使学前儿童生理、心理的科学的发展,下列几方面的科研成果说明了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1、母体环境影响胎儿的发展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采用新的学成果和技术,对胎儿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科学地说明了母亲的营养、疾病、药物和情绪等对胎儿的发育有重大的影响。2、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的智力启蒙和个性发展有远期影响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作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国内一些研究者对学教育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很多研究。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对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1964年在《人类特性的稳定性与变化》一书中他提出了早期经验与智力发展的科学假设:五岁前是智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与十七岁所达到普通智力水平相比较,在四岁时就约有50%的智力,其余的30%的智力是在四至八岁获得的,最后的20%是在八至十七岁时获得的智力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为最大。3、早期经验能改变脑的结构(三)儿童在主动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在主动志发展,在与环境,教育相互作用中而发展。儿童是独立的生命实体,有自己身体和心理的结构,有自己的内部动力,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拒绝不需要的东西;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新生儿对外部刺激就有选择性,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儿童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从教育实践经验来看,任何有效的教育都有必须以受教育者的自身精神活动作为内因,教育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儿童认识外界是儿童内部的主动的过程。关于这一问题,皮亚杰曾作了较具体的说明,他提出认识活动犹如生理上的消化活动一样,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个体为什么能对刺激作出这样或那样反应,是由于个体具有某种图式能同同化这种刺激,而引起图式量的变化。有时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要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以适应新环境,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通过教育或外界刺激,个体不断创新,儿童心理的发展使由较低水平的图式达到较高水平的图式。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儿童主动发展的过程。综上所述,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是不断变化运动的过程,儿童的发展不是某一因素单独影响的结果,而是全部因素综合地系统地影响的结果,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互相结合、互相作用的过程,其中还有儿童主观心理因素参加。儿童在内部动力和能动性与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的多层次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静止地看待儿童的发展,孤立地强调遗传或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或抹杀儿童主动活动,都不能科学地认识教育和发展的问题。三、对几种教育和发展理论的分析影响儿童发展各种因素的作用如何?教育在儿童发展中有怎样作用?回答这些问题,有种种不同理论,现音乐会其中对学前教育影响较大的理论简述如下:遗传决定论这种学派认为人的天赋或本能决定人的发展。一个人的能力、性格、兴趣是与生俱来的,由遗传所决定的。环境和教育只能起到加速或推迟的作用,不能根本改变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前途。环境决定论这种理论片面夸大环境或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如行为主义学派的第十,认为通过训练可以机械地决定儿童的行为;他曾说:给我十二个健康的体型匀称的婴儿,让我在特殊的天地里培养他们成长,我保证随便挑选哪一个婴儿,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而且甚至把他培养成乞丐加小偷、、、、、、还有教育万能论,过分强调教育的力量。如洛克主张儿童一生下来都有同等的潜力,犹如白板,任人们随意描画。儿童的一切知识、能力都由经验而来,而抹杀了遗传上的差异这一学派认为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发展起决定作用,把儿童接受环境或教育的影响,简单地理解为机械地被子动反映,忽视儿童的主动性,并把教育结为培养行为技能,而要加强训练,往生育以教材为中心而忽视儿童。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当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为一些学者所赞同。他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主要在于揭开新的可能性,从而成为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如何使可能性成为现实性,有赖于通过练习得的经验。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的作用。包括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间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它调节心理发展的上述三种基本因素,珍有定向性的特点,经过自我调节的平衡作用构成了各种结构的形成过程。新结构、新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构造的过程。由于这四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使儿童不断发展。皮亚杰所说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以及社会性经验,是指从环境和教育方面所获得的经验。他强调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而强调儿童的主动性。他所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具有一些辩证的观点。根据他的发展理论,他在教育上重视儿童的内在需要和心理特点,重视通过儿童自己的动作或操作进行活动,获得实际经验。虽然对他的认知结构也有人提出过不同的意见,但当前西方国家以他的理论主基础,设计幼儿园的教育方案,进行一些实验。我们应有分析地惯用语取基中有益的观点,并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进行实验、探讨。综上所述,在教育与儿童发展关系户中既承认遗传的作用,又应充分注意环境、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儿童的主观心理因素。第二节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中学前教育既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又由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所制约。教育必须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这一发展,一方面是边疆的、渐进的,一方面身心的特点发展到一定时期或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表现出阶段性。儿童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从出生到成熟经历着几个阶段:婴儿期——出生至三岁;幼儿期——三至六岁;学龄期——六、七至十六、七岁。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是量的差异,也是质的差异。每一个阶段儿童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有其主要的活动形式,标志着该阶段的特征。这阶段又按一定的顺序邮政编码相联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必要准备,并为后一阶段所取代,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的发展趋势。发展阶段又并非阶梯式的,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迭。2、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变化,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称为年龄特征。年龄特征可供制订学前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时参考。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儿童发展差异性第三节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儿童观的形成是受社会性政治经济的制约,受传统文化思想、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影响,特别是儿童发展理论的影响。对儿童发展的看法不同,儿童观不同,教育儿童的内容、方法以及具体教育任务也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教育观。国此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一、儿童观结合我国当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以及学前教育学实际和国情,在儿童观方面主要应明确下列论点: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多层次的互相结合、互相作用的过程;发展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由于某一因素的作用而发展;儿童的发展是在主体和客体互相作用中主动的发展,儿童不是被动的发展。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不可能以年龄或班级为标准来武断地划一。儿童通过活动而发展,在对
本文标题:学前教育学ch3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5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