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美学基本原理笔记(补充)
1美学笔记第一讲美学释义1、“美学”一词的产生:美作为“美”的科学意味着它是关于美的知识的系统表达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1756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学科,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一词的本义——感性学:是指感性知识的完善性3、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哲学:逻辑学——真——知伦理学——善——意美学——美——情4、古希腊美学即诗学。古希腊诗学对于美的总体看法:古希腊从秩序出来思考问题,因此认为美在于整体的和谐。古希腊美学的三个发展阶段:a、前苏格拉底时期:宇宙论美学,代表人物有阿拉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分别从整体和谐和队里统一等来探讨美。b、柏拉图:美在理念。美感是迷狂。C、亚里士多德:美是有机的整体,包括开端、中间和结尾。美感,特别是欣赏悲剧的感觉能净化陶冶人的心灵。艺术即模仿,诗比历史更真实。中世纪美学,又叫神学美学、宗教美学5、中世纪美学代表人物A、普洛丁:美在太一,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B、奥古斯丁:美在整一和谐。C、托马斯·阿奎那:美的三个因素,即完美与完满、适当的比例与和谐、色彩鲜明。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游戏冲动说”A、出发点:人格与情境B、感性冲动与形式(理性、冲动的对立)C、游戏冲动使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得以和谐、共同游戏D、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7、康德: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美是形式主观的合目的性。8、黑格尔:哲学的任务是揭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美学: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9、苏联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初形态——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10、现代美学(存在)与后现代美学(语言)A、存在维度:尼采:存在即权力意志。美或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显现。马克思:存在即物质生产实践。美是人的物质力量的对象化。海德格尔:存在即林中空地。B、心理维度:表现主义——克罗齐:艺术即直觉表现。直觉是心灵赋形活动,具有非理性的特点,以情感表现本身为目的,不以传达为目的。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完形心理说(格式塔心理学):考夫卡、阿恩海姆——任何现象都是格式塔现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符号论美学:卡西尔、苏珊·朗格——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后现代美学:特点——无规定性主题——语言为题思想流派——语言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中国美学概述1)中国美学的独特形态:没有系统著作2)中国思维的特点:自然性思维、历史性思维古人对美学的认知:1.美论美是道之文2.美感论大乐与天地同和3.艺术文以显道主要思潮1.道家美学2.儒家美学3.禅宗美学道家美学1)美在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天道》2)美感是对自然之道的体验“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庄子·天道》3)艺术:技进化道2、儒家美学1)美在礼乐,在仁里仁为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1)美在礼乐,在仁2)美感即中庸3)艺术3、禅宗美学:禅宗的核心思想:心灵的觉悟,即人的佛性是人的自性的发现。1)美和艺术在意境2)美感在妙悟美作为“学”的历史张之洞《奏定大学堂章程》(1904)王国维发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1906)中国建国后的美学流派美的观点分歧①主观派:吕荧:美是意识形态的因而是主观的高尔泰:美是人的主观的认为②客观派:蔡仪I.美是典型;II.美是客观的;III.自然美就在自然属性,人未有时它就存在着。③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I.美以物为基础;II.美在物乙III.美离不开美感。④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实践派:李泽厚I.美在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II.自然美在于“人化的自然”;III.美是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8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①蒋孔阳:美在多层累的突创(美在创造中。)②刘纲纪:美是自由的感性显现。③周来祥:美是发展的和谐。④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美是主观的。⑤汪济生:美是动物体(主要指其最高形态——人)的生命运动和客观世界实现协调的感觉标志。第四讲美与美学美如何成“学”事物各不同都被称为美,后面一定有一个东西决定他们为美,这就是美的本质。(一)本体论基础:对事物本质的追求(二)西人的心理结构知意情真善美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对主体心理作几何式的截然划分(三)艺术统一性各门艺术(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在文艺复兴被看成与技术和科学相区别的具有共同特点的美的艺术(fineart),艺术的目的就是追求美。美何以不成学心灵语言事物言不尽意言不尽物中国人对事物最微妙处的把握,是超语言的心的体悟,因此,对美的把握和体验,不在语言公理、定义的把握和表达上下功夫,不表现为对美的本质的追求。中国古人对主体心理的划分,不像西人的几何式划分,知、情、意分得清清楚楚,而是把心理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整体功能把握。在中国各门艺术是不平等的三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柏拉图鲍姆加登黑格尔西方美学三套结构现象---本质主体---客体美------艺术从三面美学到两面美学美的本质审美心理审美心理艺术艺术深层结构(列维-斯特劳斯)——德里达(无结构)第五讲美与美的本质1、从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组合规律上寻找美的本质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和安排[英]荷迦兹《美的分析》: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条(寓变化于整齐),适宜、变化化一致、单纯、错杂和数量相互恰当地配合就产生美。[英]博克:美在于: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性质。实验美学(费希纳、蔡仪)黄金分割:1:1.6185:8。3颜色、形状、线条产生美。评价:优点:素朴的唯物主义倾向,明确了美有感性形成——肯定了美的客体性、形象性。不足:①脱离人类来解释美,无法确定何种自然属性为美。②不能保证有了某性质就一定美。2.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柏拉图:美是理念普罗丁:美是上帝的光芒的流溢(放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评价:根本上是错误的。①客观唯心主义;②导致上帝或理念的神秘主义;③结论宽泛。不过,它已觉察到美与人有种玄秘关系。3.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普拉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休谟:美即快感。康德:美是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克罗齐:美即直觉移情派:美在移情心理距离说:美在心理距离桑塔耶纳:美是快感的客观化评价:错误:①混淆了美和美感;②否定了美的客观标准4.从社会生活寻找美狄德罗:美在关系——先驱者[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评价:贡献:把美学转放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批判里格尔唯心主义。②接近阶级论高度。农家少女与贵族妇女的不同的美。③以美和艺术为斗争工具。局限:①费尔巴哈的人体主义唯物主义。②贬低艺术而抬高现实的美。5.不存在美的本质[英]摩尔:美不能定义[奥]维特根斯坦:美是不可言说的,应对它保持沉默。美的事物无所谓“本质”,只有“家族类似”。它的意义是在语境和运用之中产生的。评价:虚无主义观点,是一种无益的徒然叹息。三、中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观点①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来思考美孔子:里仁为美孟子:充实之谓美荀子:美善相系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庄子: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②结合艺术来论美诗言志、诗缘情音乐:尽善尽美。武乐:尽美矣,未尽善矣谢赫:气韵生动,境:象外之象严羽妙悟说,兴趣说(战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天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之美在于兴趣妙悟(直觉)李贽:童心说(赤子之心)汤显祖:唯情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情生诗歌)王国维:境界说1.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美的性质①美的事物具有美的性质②人的意识可以反映美,也可能反映不到美,但不能抹煞它③美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合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2.从本体论角度看,美是一种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社会性①美在人类社会之前并不存在考古学证明1万8千年左右以前,才有了美的痕迹。美产生在社会实践中。②美是离不开人的属性:运动感觉相关的、社会相关的③美是与人的审美需要相关的价值性——离不开人3.从发生学角度来看,美是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自由性①“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美的第一级本质。②人在社会实践中达到的自由才是美的第二级本级。实践--自然的人化--人的人化--审美关系--美--美感③自由的含义:I.合规律----合目的;II.超越直接实用目的;III.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统一。4.从现象学角度来看美必须附丽于一定的感性形象。——感性形象性第六讲美的形态41)自然美2)社会美3)艺术美自然美的特征1、自然美侧重在形式方面。(形态、色彩、声音、质地、运动等)形式美的基本规则:重点与一般、局部与整体、尺度与比例、节奏与韵律、和谐、对比、衬托、对称与均衡、显隐与虚实、过渡与呼应、多样与统一,等等2、自然美具有不确定性,往往表现为美丑二重性。自然美的作用1、愉悦精神丰富生活2、陶冶情操涵养品行3、开启灵智触发美感美在自然——图例欣赏自然美的不同层次:环境——景观——生态自然美的形式:整齐一律、合乎规律、和谐2、身体的美学意义人规定了身体,身体也规定了人。既是自然美也是文化美,即社会美a、肉体存在b、感性活动:与物打交道(自然)、与他人的身体(社会)、与神(精神)C、自然的身体与文化的身体的相互生成D身体的技术化二.社会美----是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美。主要可以指社会事件。作为人和世界所发生的事件的美所显示的是人的命运,是人的自由本性。包括三个方面:a、人与自然之间所发生的事件b、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事件C、人与精神之间所发生事件2、社会美的二种分类第一种:从实践的观点来划分1、实践主体(人)的美(内在美:思想美、情操美。外在美:服饰美、语言美、行为美。2、实践环境的美:物质环境、人文环境。3、实践活动的美:劳动、斗争、科学实验、虚拟实践活动之美4、实践产品的美:广义的、狭义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第二种:从自然呈现来划分1、人自身的美——①身体之美②人格之美(心理学、生物学即种族的特征、伦理学、政治学意义上划分)(心力之美:知智能结构、情意结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2、物自身的美——①纯粹物即自然之物。自然本性的充分显现就是美的显现;②器物,就是人工之物(实现某种目的)③艺术作品(自身即是目的)3、生活事件的美:①人与物——人与自然;②人与人;③人与自身的精神(精神的历史主要是指哲学、宗教和艺术的思考、理解和解释)3.社会美的特征①社会美以内容方面为主导。当内容与形式发生矛盾时,人们以内容美为重。朱光潜: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堂生动的美学课。三类不同人。人:孔孟、柏拉图、伽利略;希特勒、汪精卫事:工具的发明、艺术的诞生、科学发明、香港的回归等;黑死病的发生、非正义战争物:雕塑、陶器、青铜器、书法绘画、竹简、羊皮书、《圣经》、《诗经》、《论语》;刑具、奥斯维辛集中营②社会美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确定性社会美具有突出的社会性,而社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社会对对真的认识和善的判断必然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共同的追求:智慧、善良、正义、公平、进步的美③一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A:阶级—政权易手、江山改姓B:阶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C:价值判断黑格尔:一个欧洲美人不会叫一个中国人乃至非洲霍藤套族人喜爱,因为中国人美的概念与黑人不同。(汉族与少数民族)车尔尼雪夫斯基:每一时代的美都是也应该为那一时代而存在。第七讲艺术美一、艺术的含义1、艺术的字义中国:艺即“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表示一个人蹲着,手持树苗,向土中栽种的姿势,转为楷体以后,双脚变成“云”,右边的“幸”是树苗的变形,左边的“丸”是侧面人的变形,草头是后来加上去的。秦始皇焚书,只留“树艺之书”不
本文标题:美学基本原理笔记(补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73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