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考试考点总结: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第一单元心理学基础知识一、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不要求)人格:能力、气质、性格心理的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注意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主要的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感觉现象感觉适应联觉感觉补偿掩蔽感觉后像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的,同时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几种主要的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4种。记忆系统:在记忆过程中,由于从信息的输入到提取经过的时间间隔不同,对信息的编码方式也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3种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记忆过程: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和遗忘、回忆和再认。想象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促进智力发展,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注意注意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并在其中起指向作用的心理活动。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情绪的分类和作用心境、激情、应激情感的分类和作用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个性的定义、内容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定义、内容在心理学中个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部分心理学书籍,也把个性翻译为人格。个性是复杂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个性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气质: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下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的个体差异很大,性格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并且贯穿于全部行动之中。个体一时的偶然表现,不能认为是其性格特征,只有经常性、习惯性的表现才能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第二单元心理应激应激、应激源及种类应激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造成负担过重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的,也可以是适应不良的。引起一定反应并产生结果的刺激就是应激源。心理应激源可分为以下4类: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中介机制和应激反应应激的心理中介机制应激的生理中介机制应激反应应激的心身反应包括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应激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从心理反应的性质来看:一类是积极的心理反应,一类是消极的心理反应。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应对应对是个体对因生活事件而出现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心理防御机制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在面临挫折或冲突时,个体会不自觉地运用防御机制来改变对现实的感知,从而维护理性的自我形象,使情绪得到调节,而不是客观地面对并解决问题。第三单元心身疾病一、心身疾病的概述(一)心身疾病的特点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一类在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等方面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有以下主要特征: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刺激,通过情绪和人格特征等作用而发病;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有明确的器质性损害;损害往往涉及的是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二)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躯体诊断和心理诊断(三)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心身疾病的治疗要兼顾病人的生物学和心理-社会诸方面,不仅要采用有效的生物医学手段在躯体水平上处理实在的病理过程,而且必须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或治疗。治疗达到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和消除生物学症状三个目标。二、临床心身相关问题(一)临床典型的心身疾病消化性溃疡神经性厌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支气管哮喘偏头痛肿瘤(二)睡眠障碍与疼痛心理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既可见于正常人,也可以是各种疾病的伴随症状。睡眠障碍分为4大类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主要指失眠)、白天过度瞌睡、睡眠中的行为异常和睡眠节律紊乱。疼痛心理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现象,疼痛的程度与损害程度不一定一致,心理-社会因素对疼痛的影响较大。(三)妇科和儿科心身疾病妇科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妇科疾病发病、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妇科病人的心理问题许多是由月经、妊娠、分娩等这些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所引起的。这些心理问题有时候还会引起强烈的心身反应,转化为心身障碍。妇科常见的心理问题干预有以下几方面:(1)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医疗卫生知识。(2)对不良情绪严重的病人,可通过心理支持疗法、认知心理疗法改善不良认知和不良情绪。(3)通过心理指导,帮助患者改善不良个性,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改善心身反应,促进心身健康。儿科心身疾病儿童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大脑结构和相关功能的发育正在完善之中,大脑缺乏对植物神经和情绪活动的有效调节,极易受到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身疾病。儿科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两方面。第四单元心理障碍一、心理障碍的概述(一)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内省的经验标准社会适应的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二)心理障碍的分类心理障碍的表现有:神经症性障碍、人格障碍和其他类型心理障碍。二、神经症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特征与常见症状临床特征神经症性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烦恼、焦虑、紧张、恐怖、强迫、疑病、抑郁等,患者有严重的痛苦体验,一般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自知力良好,往往主动求医;患者往往有大量的躯体症状主诉,却无法查明器质性病变;同时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基本没有缺损。病程多迁延不愈。常见症状精神易兴奋、易疲劳。情绪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及情绪易激惹。强迫症状:在强迫性神经症中表现最为明显。疑病观念:在疑病性神经症中疑病观念表现得最为突出。慢性疼痛头痛心慌植物神经症状群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临床常见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焦虑是一切神经症性障碍表现的基础,也是所有神经症性障碍的一个共同症状。但在焦虑性神经症中,患者对焦虑的体验要显著得多,弥漫性也大得多,每时每刻都会感到很高程度的恐惧,同时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焦虑可继发于多种神经症性障碍,但只有原发性焦虑症状可视为焦虑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有两种主要的临床形式,即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性障碍,其特征是有强烈的、强迫性的、弥漫性的和持续的抑郁情绪。在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满不快和悲伤,并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由于迁延不愈,患者感到内心痛苦,常主动求治。恐惧症该症是指与现实根本不对应的完全耗费性恐惧。恐惧症的恐惧都有某种具体的对象,如某些事物或特殊的情境,与在焦虑中体验到的泛化恐惧不同。患者明知自己的恐惧是过分的、不合理的和不必要的,但仍然成为它们的囚徒,即这种认知并不能防止恐怖发生。由于患者不能自我控制,因而极为回避所害怕的事物或情境。强迫症临床表现以强迫症状为特征。强迫症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异常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身,但违反自己的意愿,遂极力抵抗和排斥,却无法控制。患者认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本病常发生于青年期。神经衰弱神经i弱的主要表现是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心情紧张、烦恼和易激惹等情绪症状,伴随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三、其他类型的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及类型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从而使患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或者患者自己感到精神痛苦。人格障碍一般早年开始,不存在智能障碍,对自己的行为和问题具有自知力,但是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常常发生动机不明的行为。人格障碍分为以下6种类型: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行为不良不良行为包括酒瘾、烟瘾、药物依赖、贪食与厌食等。第五单元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和谐、社会适应、人格完整。二、心理健康的发展(一)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婴幼儿、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婴儿期该时期的关键问题包括①母乳喂养的重要性②增进母爱,帮助婴儿建立依恋关系,减少分离焦虑;③保证充足的睡眠;④促进运动与智力的发展。幼儿期(3〜6岁)幼儿期心理健康应注意的是:①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②对幼儿的独立愿望因势利导;③玩耍与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应帮助幼儿走出自我中心,学会与人交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④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和过失;⑤父母的言行举止注意起到表率作用。3儿童期(6〜12岁)儿童期也称学龄期。该阶段心理健康应注意的是①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帮助小学生入学的适应,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②组织社会劳动,在集体活动中发展友谊感和责任心;③培养开拓创造性思维;④注意情商的培养,帮助其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积极、乐观、豁达的品性,持之以恒的韧性,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品质,并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青少年期青少年心身发展快,达到一生的高峰,也是为中年打基础的时期。该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包括①学习问题,是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②情绪、情感问题;③恋爱与性的问题。中年期中年人的心身特点是:①生理从成熟走向衰退;②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③个性成熟与稳定。中年人心理发展中常出现的问题有:①反应速度与记忆能力下降;②渴望健康与追求成就的矛盾;③人际关系错综复杂;④家庭与事业的双趋冲突。老年期老年人心理发展中常出现的问题有:①不适应退休生活;②主观健康评价差;③性生活问题;④对死亡白勺恐惧。老年理保健的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渡过一个愉快的晚年。(二)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家庭、学校和职业群体。第六单元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一、病人的心理问题病人角色病人角色是以社会角色为基础的,社会角色是社会规定的用于表现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病人角色有以下特点:减免平日“正常”的社会责任;有接受帮助的义务;有恢复健康的责任;有寻求医疗帮助的责任。病人的心理需要病人除了具有一般人所共有的多种心理需要外,还具有在疾病状态下的特殊心理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接纳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提供诊疗信息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病人身体上的损伤会直接或者间接造成其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焦虑、行为退化、愤怒、抑郁和猜疑。各类病人的心理特点:门诊、住院和手术病人门诊病人门诊病人的心理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希望能及时就诊,并得到良好的医护对待。期盼明确的诊断,以妥善治疗。急诊病人较普通门诊病人心理反应更强烈。住院病人环境突变增加了病人的负性心理。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工作及家庭生活中断易产生自我认同迷失,带来心理压力。手术病人手术病人的一般心理:手术往往被人们认为是重大的生活事件,病人的心理压力很大。求生的欲望使他们对医务人员产生依赖心理。手术前病人的心理:手术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期性,病人的心理负担很重。术前心理准备:术前心理准备可以调整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认识,缓解心理冲突,使之更容易配合手术,同时也能减轻病人
本文标题: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考试考点总结:医学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7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