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名人故居旅游化利用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名人故居旅游化利用策略研究作者:杨亚南来源:《价值工程》2017年第04期摘要:名人故居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活化是故居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根据体验经济的理念,名人故居活化的实质是为游客塑造动感性、参与性强的深度体验。通过大力提升娱乐体验、强化教育体验、注重遁世体验和增强审美体验,整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刺激,为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Abstract:Formerresidenceofcelebritiesisakindofimportanttourismresources.Activationisthebasicdevelopmentmethodofthiskindoftourismresourcefortourists.Accordingtotheconceptofexperienceeconomy,theessenceofactivationprovidesdynamicandparticipatoryexperiencefortourists.Byvigorouslyimprovingentertainmentexperience,strengtheningtheeducationexperience,payingattentiontolifeexperience,enhancingtheaestheticexperience,andintegratingvision,hearing,smell,tasteandtouchsensorystimulation,itmakesamemorableimpressionfortourists.关键词:名人故居;活化;体验经济;4E;5SKeywords:formerresidenceofcelebrities;activation;experienceeconomy;4E;5S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155-031问题的提出名人故居指历史上名人定居、生活,并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场所[1]。名人故居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人文价值,是弘扬民族文化、彰显城市魅力、增加文化氛围、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旅游资源。研究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开发策略,使名人故居利用走出困境,有利于充分发挥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开发瑕瑜并存,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文化遗失、缺乏管理、风格趋同和片面保护等。一些名人故居呈现出“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画面,面临着拆除的尴尬局面。名人故居的开发多停留在实物静态展示、孤立的点状开发阶段。投入人力、财力后亦如昙花一现,仍旧是“门可罗雀”。名人故居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资源没有“活”起来。长远来看,这些问题将影响发展品质。因此,对于未经开发或开发不足的名人故居旅游资源,急需寻求一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昆明升庵祠的旅游价值未能充分开发,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以昆明升庵祠为例,研究此类名人故居的旅游化开发策略,有助于为此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2升庵祠的由来及利用现状龙源期刊网升庵祠为杨慎住所,坐落于昆明西山脚下高峣新村,如图1所示。杨慎(1488-1568),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37岁时因“大礼议”触犯皇帝,遭杖谪,终身放黜云南。升庵祠依山临水,环境十分幽静,是杨慎戍滇期间生活时间较长的地方之一。明万历年间(1537-1619),云南布政使刘之龙首次将其寓所“碧峣精舍”改建为“太史祠”,供奉杨升庵的塑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云南总督范承勋重修太史祠。咸丰七年(1857),改名“升庵祠”。1986年重修,改名为杨升庵纪念馆。升庵祠是一座传统的中式四合庭院,主体为砖木结构,分别由门楼、大殿、偏殿组成。祠内尚存《规复太史祠原置波罗村田亩租石碑记》和《海庄碑》各一块。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庵祠在西山景区的带动下日益为大众知晓。然而,升庵祠对西山景区的依赖性较强,多数游客只是附带游览升庵祠,缺少固定的游览群体。现阶段景区依托型旅游发展模式崭露头角,如乡村旅游[2]、古街旅游[3]。探究依托景区的故居资源利用新模式,可实现名人故居的旅游化利用。以西山景区为依托,强化升庵祠的文化属性,发挥社区活力,结合西山打造状元品牌、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使升庵祠走出发展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升庵祠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提升了该地的人文形象,提升地区知名度,也可以有效促进文化产品的发展。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升庵祠的基本情况如下:依山傍水,自然景色清幽古朴,人文气息浓厚;部分建筑年久失修,牌匾、门框色彩暗淡;馆内陈设布置简陋,展品数量较少,呈现方式单调;没有建立游客接待中心,只有基本管理和维护人员;游客稀少,游客逗留时间短。图2为升庵祠目前的开发现状。升庵祠的开发还处于起始阶段,相比西山景区内其他景点,升庵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潜在客源量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开发前景广阔。3资源活化对名人故居旅游化利用的启示“活化”,即赋予文化遗产以新用途,获得新生命,使文化遗产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4]。针对有形文化遗产,活化是从静态保护到再利用的过程;针对无形文化遗产,活化是有形化、可视化、重现或重演的过程;活化后的遗产均在不同程度上衍生出了旅游资源的属性[5]。所谓遗产活化就是遗产旅游化,包括对遗产本体的活化以及观赏者活动的活化,可通过实造和虚拟两种方法实现[6]。河南省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园就是依据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按1:1的比例建造的旅游景点,属于实造范畴。遗产活化关系到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遗产活化实际上就是如何把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的传承[7]。吴必虎曾提出遗产活化的三种模式:静态博物馆模式、实景博物馆模式、舞台活化模式[8]。国内外许多活化案例大都采用以上三类方式活化。如王羲之故居,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广大群众密切联系,融入生活,有效的整合了周围资源,同时也形成了文化产业链,弘扬了书圣文化,使之成为市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再如,纽约的世贸大厦,采用修复性保护,“修旧如旧”,通过对痛苦的回忆来坚定人们对于美好的期盼与珍视,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生命的意义。活化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绽放光彩的有效手段。对于未经充分开发的名人故居,活化利用可以实现故居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活化的本质是在保持故居原有人文属性的的状态下使其绽放光彩,增加游客体验。龙源期刊网名人故居旅游化利用策略:以昆明升庵祠为例名人故居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研究其开发模式,发挥其功能,可提升城市形象及市民幸福指数[9]。名人故居作为历史的产物,构成了一个地方的记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精神文化。名人故居资源活化有助于完善地方记忆和传播地方文化[10]。活化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活化理念,动态本真的原则,尽可能使名人故居旅游资源“活”起来,从而增添故居魅力,实现吸引游客的目的[11]。活化利用既要体现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又要体现其经济价值。为充分体现名人故居的价值,可通过体验经济的理念指导活化。“体验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1999年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登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又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来使消费者融入其中,使顾客产生美好的感觉和难忘的体验[12]。体验包括娱乐(entertainment)、教育(education)、遁世(escape)和审美(estheticism)四种类型。此外,感官刺激是获取体验的重要部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体验对游客至关重要。旅游是一种参与体验,要实现全方位的体验,不仅仅局限于4E体验,还应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体验。使游客对旅游产品产生良好的体验是获得愉悦体验的基础[13]。依据体验经济理论,以升庵祠为例,提出以下活化利用策略。增强娱乐体验。娱乐体验是最古老的体验之一。通过娱乐体验可以加深游客体验。升庵祠背靠西山,环抱滇池,天然的地理优势契合了“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的情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升庵祠可谓是“眉眼盈盈处”。升庵祠位于西山公路旁,可在升庵祠正门左侧位置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和娱乐体验中心,以吸引游客前来观游及供上下山的游客休闲娱乐,如图3所示。娱乐体验项目可包括名人生活体验,例如衣着古代服饰、亲自执笔模仿古人写字、使用古人生活用品、模仿古人会客情形和体验杨慎考取状元加冕仪式等。独特的娱乐体验是吸引游客的法宝。升庵祠娱乐体验要强调状元文化主题,让游客感受到升庵祠人文气息、状元精神。可依据状元主题设置状元饮食系列套餐,如状元粥、状元米线、状元桂花糕等。同时,亦可借助誉满海内外的普洱茶,打造升庵状元茶,体验茶文化,讲述茶文学。为增强触觉体验,可为游客提供旅游纪念品制作材料,让游客亲自参与纪念品创作活动中。开通“电子版到此一游”,设置专门的触摸屏幕,留下游客足迹,并鼓励游客写下观游心得,对优秀的文字置顶或邮寄纪念品等方式进行鼓励。增强审美体验。旅游是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其本质在于审美和愉悦[14]。审美体验是促进游客情感升华的主要措施。对升庵祠进行活化,激发升庵祠的魅力,达到增强游客审美体验的效果。审美体验区可设置在纪念馆核心展览区(如图3),通过深度活化,打造深层次审美体验。升庵祠核心展区活化应包含多个方面。其一,纪念馆本体的活化。包括重新修复建筑、重新布置牌匾和对损坏文物的进行复原等。为增强体验、节省空间,以二维码形式拓展展馆介绍信息,让游客扫码进行拓展阅读。其二,现有展品、陈列物和场馆布置的活化。实物展品要进行灯光改造,重新定义设计馆内灯光布局,使展品清晰可见,龙源期刊网营造历史色彩与人文色彩,提升视觉效果。对大型展品进行重新布置,必要时设置展品旋转底座,让游客全面了解展品的基本情况。馆内原有陈列品创新布局,在合适的位置安装电子彩屏,丰富名人故居陈列方式,在生动的氛围中,全面有效地展示名人故居的原有面貌。另外,纪念馆内部可设置语音导航和文字解说,依据展览环境添加背景音乐,增强游客的听觉体验。其三,根据史料,复原部分馆内物品。场馆内未能收藏的实物,可采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和展示。升庵诗词可篆刻与石材之上,并置于“黑箱子”之中,让游客通过触摸感知所篆刻的经典名句,以增强游客体验。在升庵祠外设置语音导航,对于字画展品,除了配备文字解说之外,还要增加语音解说,语音解说可安装红外感应触发器,实现游客接近时自动解说功能。增强逃避体验。旅游就是从居住地到异地,逃避原来的生活环境,放下生活中的烦恼和琐碎,暂时投入到新的环境中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从本质上讲,旅游具有逃避的功能。升庵祠远离城市的喧嚣,独擅山水之胜,步入其中仿佛进入世外桃源。升庵亭位于升庵祠西边,环境极其优美,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杨慎本人在遭放逐之后的生活,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怡然陶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升庵祠内广植四季桂,在嗅觉上可令游客心旷神怡。在逃避体验区可举行琴棋书画博弈,让游客亲自参与其中,同时,安装古代管弦乐器播放设备,让游客从听觉上融入故居生活,从而使他们心生愉悦,感受到远离他们繁杂生活的惬意悠然。增强教育体验。寓教于乐是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升庵祠旅游旨在体现状元文化主题,加强旅游体验的教育意义,打造类似“修学旅游”的功能,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丰富阅历,体验到有别与传统课堂的教育方式,参与到体验活动去,与大师接轨,与现实兼容,学以致用。为增强教育体验,可邀请国内外名人到故居交流研究,增强故居的国际知名度。开展名人文化作品、人格品质研习班。联系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使名人故居成为学生的课外课堂。通过与单位加强合作,开展文化展演活动,举办状元文化节。结合西山龙门
本文标题:名人故居旅游化利用策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8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