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孔子讲“仁”,我从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孟子讲“义”,我从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易中天《孟子》•所恶有甚于生者()•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苟得()•不屑()wùdāngēngcùgǒuxiè读准字音•断句•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亦不可以已乎•断句•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想要的同时得到舍弃正义重要比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祸患、灾难通“避”,躲避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有了祸患我不去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假如、假使什么手段不可用呢仅仅不丢掉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去做的呢?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得以生存,然而有的人却不愿采用;通过这种行为,就能躲避祸患,然而有的人却不愿这样做。这是因为人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它,只不过贤人能不丢掉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他。不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通“辨”,辨别这里指高官厚禄有什么益处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一筐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没有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他,就是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对于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欣然接受了,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通“向”,从前乡,通“向”,从前停止天性、天良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人的感激而接受: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们的天性。思考:课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欲鱼、熊掌生、义引出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人深,通俗易懂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所欲甚于生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故不避患辨证分析(正面)(义)(不义)作者是如何解析文章的观点的?假设分析(反面)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用(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为(不择手段躲祸)由是则生由是避患不用不为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因果分析(原因)(结果)升华主题递进论说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探究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也;义也;礼也;智也。分析第一部分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论证舍生而取义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不为苟得“甚于生者”“义”;“甚于死者”“不义”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论点患有所不避论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向善之心,(“性善论”)为义可以舍生为生可以舍义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贫者不受嗟来之食。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蹴尔”不屑接受羞恶之心舍生取义得——生舍——死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接受万钟不辨礼义舍生取义举例论证见利忘义(正)(反)对比论证嗟来之食1、行道之人2、乞人万钟之禄1、宫室之美2、妻妾之奉3、所识穷乏者得我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接受不受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探究鱼熊掌舍鱼取熊掌比喻义舍生取义生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中心论点。A生、欲不为苟得甚于生死、恶不避祸患甚于死欲何不为莫甚于生恶何不用莫甚于死正反从正反两面分析论证B义重于生生重于义人皆有本心,贤者保有本心C第一部分为人应舍生取义。第二部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行道之人、乞人正反不辩礼义、乞人受万钟弗受、不屑举例有本心失本心•写作特点•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2.善用比喻。•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3.善用对比。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总结全文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延伸、拓展物欲、生命、义三者之关系万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本心故,二者皆可抛。你熟悉的“舍生取义”的古今中外的人物都有谁,请说一说。拓展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文天祥是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闻元军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坚持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被俘.元将迫其招降,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请用课文原句回答: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2、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1、本文观点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比喻论证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对比论证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写出两种论证方法并举例。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避,躲避通辨,辨别通德,感激通欤,语气助词一词多义为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介词,为了。动词,做。得到。通“德”,感激。这。这是。通“欤”,语气词。给。虚词之:•行道之人弗受•为宫室之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呼尔而与之•人皆有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他•指羞恶之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2、于:介词所恶有甚于死者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示比较,比•表示对象,对、对于•而:连词•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呼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表示并列,不译表示转折,却表示修饰,着表示承接,就表示转折表示承接,就•古今异义•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词类活用•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温馨提示:重点词语,可关注以下两部分:一是课下注释里有的,要着重记忆;一是注释之外的,也要结合语义进行理解并扎实,不可忽视。重点词语会解释A组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辟也()贤者能勿丧耳()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妻妾之奉()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B组二者不可得兼()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翻译下列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
本文标题:上课鱼我所欲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81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