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读《稿诀集字》札记(上)
读《稿诀集字》札记-1-读《稿诀集字》札记白矾稾訣集字雲津王世鏜著云津即天津。王世镗(1868—1933),字鲁生。自号积铁子,晚号积铁老人。天津章武人,是具有代表性的近代书法大家。《稾诀集字》是王世镗在自己原著《增改草字诀》的基础上删定而成,意在订正前人的《草诀百韵歌》中的失误。歌诀凡三百零八句,一千五百四十字,从《急就章》《十七帖》《月仪帖》《智永千字文》《出师颂》《三希堂》《淳化阁》《书谱》等20种草书传世名帖中集字而成;说明了“草出篆隶”的字体演变规律与结构关系,纠正了草书理论中的某些错误阐述,充实了对易于混淆的字的辨识;同时又在学习方法、笔法及书写要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述说。全篇口诀五字一句,有韵可读,便于记忆;又伴有释文和注解,便于理解学习。“稾”或“藁”都是“稿”的异体字。其本意是谷禾类植的物读《稿诀集字》札记-2-秸秆。同时也是写文章打草稿的“稿”,草稿不是正式文案,或仅仅是自己看的,不妨写得潦草一些。后来就成了书法术语。张怀瓘《书断》称:“藁亦草也”,这里的“草”做“草略”讲,指的是为了快速简便,在篆隶的基础上草略粗放地书写,从而演化出来的一种叫做“草书”的书体。最初的草书起源于西汉末年,有字字独立,残余着隶书那种波磔和横向取势的特点。东汉末年及两晋南北朝时期,草书进一步发展,逐步脱离了篆隶笔态,点划波磔更加简省、笔画连绵回绕,字与字间时有联缀,书写更加简约方便。后人称这种状态的草书为“今草”,而原始状态的草书便叫做“章草”了。“稿诀”就是书写草书的口诀。稾法最爲難使轉異豪端就《草訣歌》改正。執用使轉見《書譜》,言使轉而賅,執用矣。“稾法”即草法:约定俗成的草书书写方法、法则和规律。“执用使转”是书法术语。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在这里,“执”是指执笔位置的高低,手距离笔头远则运笔灵活,可以写出较长的笔画;反之运笔拙厚,所写的笔画自然偏短一些。书写过程中,横竖笔画之间的相互牵制,如“欲右先左”“欲竖先横”等,以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牵制称为“使”;笔画拐弯转向、书写“钩环盘纡”时,行笔穿插呼应的技法,称为“转”。字的间架结构布局,点画之间的揖让向背,称为“用”。孙过庭的这些叙述很是全面,具有指导意义。在孙过庭的“执使转用”四个字中,专门把“使转”二字提将出来,是为了强调“使转”对草书极其重要。“纡(yū)”:弯曲、打结。读《稿诀集字》札记-3-“赅(gāi)”:全面、完备。“执用”:使用。“豪”是“毫”的通假字,“豪端”即毫毛的末端,在这里就是毛笔的笔端。草书的使转极为严格,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是学习草书的难点所在。在《草诀百韵歌》中,这句口诀是“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没有说中问题的要害,所以如此改正。心果乃手敏氣足更形完心果,如胸有成竹,自目無全牛,而手下方可敏捷。學草者每患氣不足,否則氣足而形不完。張顛素狂不免此病。“果”:果断、果敢。“手敏”:出手敏捷。“胸有成竹”出自宋代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目无全牛”引自《庄子·养生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官知止而神欲行”:不用五官知觉而全凭精神意念行动。“批”为刺入。“郤(xì)”为缝隙。“导”为沿着、顺着。“窾(kuǎn)”为骨节空隙。读《稿诀集字》札记-4-意指刀从骨头接合的缝隙处刺入,顺着骨节间的空隙行走,无骨处自然迎刃而解。有成语“批郤导窾”。如果能做到胸有成竹、目无全牛,一旦提起笔来,所要写的字就已经跃然纸上。笔锋落下,不犹豫、无迟疑,如兔起鹘落,依顺书法的“道”,纵横驰骋,有如庖丁的刀子在牛的筋骨之间游刃有余……这不仅仅是心思果断,出手敏捷,同时也是一种气势。气势胆略是书法创作成败的重要因素,草书尤其如此。初学草书的人每每缺乏这种气势。但只有气势胆略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气势夺人,而作为底蕴的功力与学养不足,字还是写不好,“气足而形不完”。这时就难免信笔挥洒,狂怪乱来。张旭、怀素虽然都是名冠古今的大书法家,但有时也不免流露出这样的毛病。因此强调“心果”始能“手敏”,“气足”更要“形完”。两句话不可分割。一定要明白了心与手、气与形的表里依存关系;既要气势澎湃,又重字形完美。“張顛素狂”是指唐朝书法家张旭与怀素。“张颠”是唐代书法家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相传他看到孙大娘舞剑而有所领悟,创造出惊世骇俗的狂草。张旭洒脱不羁,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极有个性。他常喝得大醉后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有“张颠”的之称。“素狂”是唐代书法家怀素,字藏真,僧名怀素。既出家为僧,又嗜酒茹荤,醉后“草圣欲成狂便发”,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用笔遒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又有“醉素”之称。分布率平正迅速愈謹詳《書譜》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力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读《稿诀集字》札记-5-“分布”指字的间架结构和用笔法则;“平正”是说要端正、平稳、均衡。初学者一定要掌握字的结构、遵循运笔法度,把字写得端正规范,千万不要随心所欲胡乱发挥。打好这个基础,才能进一步追求变化,力求既惊险绝伦而又不失法度。这需要过人的胆识、深厚的书法功底及艺术学养。险绝之后再回归到平正,这时已不再是“力追险绝”了,而是习惯成自然,“人书俱老,返璞归真”,进入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率”:遵循。“谨详”:谨慎周详。越是要快速书写,下笔时越是要谨慎周详地计划构思。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草书规则特别严格,使转错了就不成字,千万不可随手涂抹乱了法度。窮源在西漢史遊急就章《說文》云:“漢興有草書。”《書斷》云:“漢元章時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隷体,粗書之”也。注释中的“漢元章”应为“漢元帝”。《说文解字》说:“汉兴有草书”。唐代张怀瑾《书断》说:“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张怀瑾还说:“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末年到西晋。字体具隶书的横式,一波三折,字内笔画牵丝萦带,字与字之间不相纠连。西汉末年汉元读《稿诀集字》札记-6-帝时期(公元前48年~前33年),黄门令史游书写的《急就章》是章草的代表作,后来,被人誉为章草的鼻祖、章草的源头。“解散隶体,粗书之”和下一句口诀中的“粗書解隷體”,都是说章草的特点是保留篆隶字体的梗概、打散(解散、不再遵从)隶书字形宽扁、横长竖短、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严谨结构,粗略粗放地书写。草字的出现,实质上是对汉字的简化。这里的“粗”做粗略、粗犷讲。粗書解隷體俾效廣凡將顏師古云:司馬相如作《凡將篇》俾效書寫,史遊景慕,擬而廣之。颜师古的原文是:“逮至炎漢,司馬相如做《凡將篇》,俾效書寫,多所載述,務適時要,史遊景慕,擬而廣之。”(汲古閣刊本《急就篇注叙·前序》)就是说,史游景慕的是《凡将篇》的“俾效書寫、多所载述、务适时要”。从而用章草书写了与《凡將篇》类似的识字课本兼小百科全书《急就章》,期盼用这个方法,效仿《凡将篇》的推广方式,将章草书体推广传播。“俾(bǐ)”,“有益于”;《说文解字》:“(俾)益也。”厂矢悉𥎦射止戈獲武揚“𥎦”从“厂、矢”,“武”从“戈、止”,皆不同於真楷。再,草字係據《月儀》以訂;《閣貼·隆中對》与“連”互訛;章草亦作,見《急就章》《出師頌》。“𥎦”是“矦”与“侯”的异体字,甲骨文为,篆书为,隶书为,是由“厂、矢”二字组成的;“”字则是“止、戈”二字的结合。它们的写法都不同于真楷。读《稿诀集字》札记-7-章草“武”字的写法是根据《月仪帖》订正的。在《阁帖·隆中对》里,“武”与“連”两个字互讹。“互讹”是说上下两句话中相对应的文字或词语互相讹误,如果把互相讹误的那一对字或词对换过来就没有问题了。章草亦可写作(见《急就章》和《出師颂》)。“𥎦”是古代天子诸侯在春天宴饮射猎时搭的棚子。《说文解字注》:“矦之張布如厓巖之狀,故从厂。矢在其下。象矢集之也。”“厂(hàn)”,《说文解字》:“(厂)山石之厓巖,人可居。”“厓巖(yáyán)”:山边岩石如棚子一般的突起。因此章草为的“𥎦”字是由“厂、矢”二字组成的。“射”,在这里做“取得”讲。《说文解字》:“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意思是以暴制暴。“戢(jí)”:停止、收藏。另一种说法:“武”是一个会意字,从止从戈。“止”的本意是脚,《说文解字》:“以止爲足”;戈,是武器。因此“武”就是站稳脚根拿起武器,准备打仗。所以篆书为,隶书为,章草为的“武”字是由“止、戈”二字构成。“扬”在这里做“显示”讲。章草的“𥎦”字并非单人旁,和楷书的“侯”不一样;章草的“武”字和楷书的“武”字结构也是不一样。特從篆隸造那可行楷方據以上“𥎦、武”二字可知,草出篆隸,非出行楷,读《稿诀集字》札记-8-此舉例耳。从上述“侯、武”二字由篆书演化到隶书,进而演化到章草的过程,可以看到章草确实是从篆隶演化而来,并非来自行书或楷书。这只不过是两个例子而已。“特”:专门、单独;“方”:品类、类别。性情雖脫略形質極嚴莊《書譜》云:“草以點畫爲性情,使轉爲形質。”與真相反。蓋點畫雖有時脫略,而使轉必求莊嚴。《書譜》又云:“草乖使轉不能成字”是也。《书谱》原文是的:“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形质”:字的形体。犹如人由五官构造出来的相貌。“情性”:字的精神气势神韵。“脱略”:放任、不拘束。楷书的字是用点画来构成的,使转是字的精气神;而草书的字是靠使转来构成的,精气神在点画之中。草书的点画不佳,无非是没有了精气神;但若是使转错了,就有可能是另一个字,或者是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字。这和楷书大不相同:楷书点画有误,或能勉强猜得出是什么字来。所以《书谱》中要特别强调:“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有些字的草书写法差别甚微,要靠非常精确的笔画来区别。笔画的长短轻重转折穿插,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虽然草书的点画在某些时候可以脱落、可以简略,但使转万万马虎不得,必求庄严。读《稿诀集字》札记-9-晉魏善書者靡不珍而藏晉魏六朝人草書,莫不以漢草爲宗,故不失由隷變草之意態。史称崔浩多書《急就章》,又衛夫人、王右軍皆奉詔書《急就章》是也。“晋魏六朝”即三国两晋南北朝,那时人们写草书都是宗尚并遵循着汉朝人的写法、章草带有篆隶笔意,保持着由隶书转变而来的意态。《魏书·崔浩传》:“浩既工书,人多托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不惮劳,所书盖以百数。世宝其迹,多裁割缀连,以为楷模。”史书记载,崔浩、崔瑗、张芝、钟繇、皇象、索靖、卫夫人(卫铄)、王羲之等人都有章草写本《急就章》。魏晋书家“靡不珍而藏”的,不仅是前人的书法墨迹,更是他们的章草笔法、“特从篆隶造”“由隶变草”的意态、“性情虽脱略,形质极严庄”的规则。慨自趙宋後此學始日亡葉石林跋《急就章》云:“此書自唐以來無能工者”。然按南唐尚有徐鉉临《急就章》不失古意,至吳興則已不是,然亦碩果也。叶石林即叶梦得,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人。字少蕴。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叶梦得认为,章草《急就章》自唐朝到南宋初期再没有人写得好了。王世镗认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徐铉临写的《急就章》还不失汉朝人笔下章草由篆隶转变过来的“古意”,到了元朝赵孟頫那里就不行了。尽读《稿诀集字》札记-10-管如此,也还是硕果仅存。徐铉,字鼎臣,五代十国的南唐至北宋初年人,精小学(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做小学),工篆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南宋末年至元
本文标题:读《稿诀集字》札记(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85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