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击鼓选自《诗经·邶风》教学目标一、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二、认识本文表现的思想感情三、体味本文的艺术魅力第一单元古代文学鼓-----《诗经》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传》认为是指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姚际恒则认为是说鲁宣公十二年,宋伐陈,卫穆公为救陈而被晋所伐一事(《踌经通论》)。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它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清代学者方玉润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诗经原始》),这个判断是对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击鼓第一章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其:语气助词,补足音节。镗(tāng):象声词,鼓声。踊跃:士兵训练时冲锋、格斗的动作状态。踊,向上跳。跃,向前跳。用兵:使用兵器,舞动兵器。土国:在国都服劳役。古代城墙、宫室大都夯土而成,故曰土国。土,名词用为动词,修建,营造。国,指国都。独:语气副词,唯独,偏偏。描写士兵训练时的情景;叙述有人在国内服徭役而自己却随军出征的幽怨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孙子仲:春秋时卫国大夫公孙子仲,后世也称公孙文仲,鲁隐公四年伐郑统帅。公孙是复姓,子仲是字,文是谥号。孙子仲是简称。平:和好。《毛诗正义》:“由卫州吁用兵暴乱,乃使其大夫公孙文仲为将,而兴兵伐郑,又欲成其伐事,先告陈及宋与之俱行。”陈:古诸侯国名。建国君主陈胡公,相传为舜后裔,姓妫(guī)名满。周武王灭商后封于陈而立国。元前478年为楚国所灭。宋:古诸侯国名。子姓。开国君主是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前286年被齐湣王发兵所灭。不我:“我不”的倒装说法。以:语气助词,无实意。一说,不给我回去的期限。《毛诗正义》郑玄《笺》:“以犹与也。与我南行,不与我归期。”一说,“不我”是“不让我”的省略说法。忡(chōng):忧虑不安的样子。交代出征目的,抒发不能归家的忧愁第三章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爰:语气助词,用来补足音节。一说相当于“于”,介词,“在”的意思。一说“疑问代词,何,何处,哪里。居:停留,安营。处:停止,临时驻军。一说歇息。爰: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用来补足音节。丧:丢失。于:通“迂”,迂回,绕路,喻指寻找走失的战马时很费周折。以:连词,相当于“而”。一说疑问代词,何,何处。求:寻找。于:介词,在。描写军旅生活片段,暗写军旅生活艰苦第四章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契:聚合。阔:离散。《毛诗正义》:“契阔,勤苦也。”与:介词,同,与,和。子:对人的尊称。成说:相互爱悦。说,通“悦”,喜爱。朱熹《诗集传》:“成说,谓成其约誓之言。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一说“成言”,是指士兵之间约定誓言。孔颖达《疏》:“言与是军伍相约之辞,则此为军伍相约,非室家之谓也。”执:握,牵,拉。偕:同。一说,偕,俱也。抒写爱情誓言,暗寓思亲思归之情第五章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于嗟(xūjiē):吁嗟,感叹词。阔:分离,久别。不我:“我不”的倒装结构。活:生,生存。一说“活”是“佸”的通假字,相聚。洵(xūn):久远。一说疏远。一说孤独。信:动词,践行诺言,信守诺言。一说同“伸”。抒发别离的痛苦和久役难归的怨恨主题本诗通过对士兵军旅生活的描写,抒发了久役难归痛苦和怨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坚贞不渝的爱情。艺术特色1.情感表达坦率、真切2.叙述、描写、抒情兼用3.宏观描写与微观描写相结合
本文标题:《击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0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