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3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1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摘要: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案例求助者刘某,在校大学生,因为和同宿舍同学闹矛盾,感觉自己很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咨询,效果显著。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刘某,女,20岁,陕西人,在读大学二年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在其小学四年级时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身高162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二、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人际交往问题,焦虑、烦躁一个月。个人陈述:最近一个月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寝室,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了。感到焦虑,郁闷,苦恼;感觉“大家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前天有一门考试,遇到一道难题,心里很着急,思绪很乱,就想到了前段时间和寝室同学闹矛盾的问题,心想正在考试,不应该想这些跟考试无关的事情,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大一的时候寝室同学关系还可以,也许是因为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大二开学后大家学习都比较轻松,室友们也不怎么关心学习,只顾玩,找男朋友什么的;最讨厌的就是那个所谓本地的女孩子,老是和我针锋相对。一个月前的一天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就让我早点睡觉,说是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了灯。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的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们俩就一直处于冷战状态,我想本来就是她不对,我为什么要搭理她。还有一件事就是班上的同学竞争入党,本来寝室也有几个室友申请2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好象说“什么就会讨好老师,拍马屁之类的”,我一听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关系变得更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现在我和室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三、个人成长史刘某是家中独生女,出生于陕西西安,足月顺产,生长发育正常,无重大疾病史。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在小学四年级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之后一直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看到其他的孩子生活中都有妈妈陪伴左右,内心感到低人一等,很少与同学交往,读书阶段没有能够交心的好朋友,性格也变得更加内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不向任何人说。随着年龄的增加,认识的深入,情况有所好转。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后来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但交的朋友大都是成绩好的同学,而且也从来不谈心,都是谈论学习。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补习了一年。考入大学后,对学习生活条件基本满意,居住在学校学生宿舍,高中的同学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上大学后也没有交到要好的朋友,总感觉许多事情容易受情绪影响,无法与寝室同学处好关系。她自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因此在大学里一心只想着读书,保证有好成绩,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从小到大自我感觉身体一直都不错,对自己的生理健康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就是最近一个月心理总感觉烦闷。四、观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一)咨询师观察:求助者皮肤略黑,容貌一般,身高162厘米左右,体型适中,衣着整齐,举止大方,说话速度适中,表达清楚,思维清晰。但说到激动处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有明确的求助要求。有主动求助的强烈愿望和3动机。同学反映:求助者性格较内向,不爱说话。特别是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二)心理测验结果:征得求助者的同意后,做了SCL—90和SDS、SAS心理测验。1、SCL-90测验结果表明:躯体化1.63;强迫1.85;抑郁2.22;人际关系2.83;焦虑2.86;敌对1.68;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3;其他1.16。其中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表明可能存在的抑郁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症状和焦虑症状。2、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3分,标准分53分,参照中国常模提示为轻度抑郁。3、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49分,标准分61分,参照中国常模提示为中度焦虑。五、评估与诊断(一)评估1、许又新三标准衡量:第一、体验标准:以求助者的个人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求助者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来评估。求助者最近一个月来烦闷,焦虑,感到无法应对宿舍人际交往问题,感觉无助,存在一定程度的痛苦体验,自信心不足。第二、操作标准: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求助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和效应来评估,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求助者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该求助者情绪低落,社会生活正常,但效率有所下降,对人际交往问题感到困惑。第三、发展标准:求助者是家中独生女,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父母离异的重大负性事件,担心同学瞧不起自己,形成了自卑感;再加上宿舍关系出现问题给求助者带来消极体验。2、引发心理问题的关键点:不合理信念导致的不合理情绪及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在求助者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后凸现出来,进而产生了不良情绪。3、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求助者无幻觉妄想、有完整的自知力,由人际关系不和引发心理问题,心理冲突属于常形;求助4者主动求助,意识清晰,行为能自控,能坚持学习和生活。求助者的不良情绪持续了一个月左右,社会生活正常,但效率有所下降,有痛苦感,情绪反应范围无泛化,只是对交友产生了一定困惑。由以上可以判断,求助者心理正常但不健康,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二)诊断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三)诊断依据诊断依据: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的局部异常状态,即平时人们所说的“心理困扰”,也简称为“心理问题”。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闷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来看只有三个星期,时间较短。以上特点再结合心理测试结果,SCL-90症状量表结果显示,求助者只有抑郁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状高于常模,大于2小于3;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显示为轻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结果显示为中度焦虑。考虑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四)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有完整自知力,主动求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无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少于2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3、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反应与初始时间本身不相关,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运动不安,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5然也以焦虑、烦闷为主要症状,但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六、病因分析(一)生物学原因:女性,20岁。无躯体疾病,近期体检正常,家族无精神疾病及其他遗传病史。暂未发现生物学因素成为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二)社会学原因:1、求助者成长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家庭环境中。家庭的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小父母离异使求助者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沟通,对求助者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有较大影响。2、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如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很少和老师沟通。(三)心理学原因1、存在明显的非理性观念和错误的思维方式。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想要获得周围每一个人的认同。存在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别人的想法的思维模式。2、被烦恼、焦虑、自卑情绪所困扰,自身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3、人际关系上采用回避方式,较少与人的交往,即使是与亲密的家人和朋友也缺乏交流,变的孤独,加速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4、个性特征:性格偏内向不稳定,追求完美,争强好胜,敏感、多疑、易受外界影响。七、咨询目标与方案(一)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求助者属于正常心理中的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范畴,本个案是由“宿舍人际交往问题”和“认知偏差”共同造成。通过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减轻烦闷焦虑的不良情绪;改变错误认知观念,调整自我评价水平;62、最终目标:改善认知模式,践行恰当应对方式,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减轻自卑,增强自信,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促进自我的成长。(二)咨询方案1、咨询方法与原理针对个案及求助者的特点,与求助者商量,决定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和贝克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观念,识别负性思维和核心信念,调整和修正认知偏差,缓解不良情绪;调节行为,停止对自己的苛求,减轻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促进心智发展和成熟。(1)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属于认知治疗的一种,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即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导致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有三个主要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咨询师协助求助者通过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和控制其情绪和行为,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对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使之改变为合理的观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2)阿伦∙贝克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病学博士贝克(A·T·Beck)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自动思维及规则。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7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向歪曲。认知疗法认为心理问题源自于一般过程的,如错误的思维、在信息不足或错误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正确推理,以及不能区分现实和想象。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贝克指出了下列被称作认知歪曲的导致错误假设与误解的系统推理错误:1)主观推断2)选择性概括3)过度概括4)夸大和缩小5)个性化6)贴标签和错贴标签7)极端思维。上述任何一种形式的认知歪曲都可能造成思维紊乱,从而进一步产生各种情绪困扰。贝克还指出,错误思想常以“自动思维”的形式出现,即这些错误思想常是不知不觉地、习惯地进行,因而不易被认识到,不同的心理障碍有不同内容的认知歪曲。如抑郁的产生在于求助者大多对自己,对现实和将来都持消极态度,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无论这种失败是否真实,求助者对此都会过分地夸大,认为它是一成不变或不可逆转的,并进一步将这种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
本文标题:3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0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