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涂荣豹)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复习资料第一章数学的特点、方法与意义一、数学的对象、特点1、从数学的研究对象的角度,将数学概括为:研究现实世界的数和形之间各种量、量变及其关系的一门科学。2、数学的特点:(1)抽象性:①数学抽象的彻底性;②数学抽象的层次性;数学抽象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即A从对象的具体性质进行抽象、B从具体的数量进行抽象、C从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进行抽象;③数学方法的抽象性。(2)严谨性,数学的严谨性是指逻辑上要无懈可击,结论要十分确定,一般又称为逻辑严密性或严格性,结论确定性或可靠性。(3)广泛的应用性。首先我们经常地几乎每时每刻地在生产中、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会生活中运用着最普遍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其次对于力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自然学科,数学已成为无可争辩的有效工具;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数学的运应用呈现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3、作为教育学科的数学特征:(1)数学是一门渐进性的科学(2)数学具有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4、数学语言:如同数学的对象一样来源于人类实践,它源于人类的语言,随着数学抽象性和严谨性发展,逐步演变成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数学语言主要有文字语言(术语)、符号语言(记号)和图像语言组成。二、数学的思想方法在数学思想方法中,影响和作用最大的就是A公理化思想方法;B数学模型方法;C随机思想方法。(也说宏观的数学方法有公理化方法,数学模型方法,随机思想方法)5、数学思想: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并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方法等)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念,他在认识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6数学方法: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过推理、运算和分析,以形成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数学方法同样具有数学科学的三个基本特点:一是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二是精确性,即逻辑的严密性及结论的确定性;三是应用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7、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观念的关系数学思想来源于数学知识与方法,又高于知识与方法,居于更高层次的地位,他指导知2识与方法的运用。对于数学方法来说,思想是相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基础,方法则是实施有关数学思想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数学教育中出现的数学观念(方程观念、函数观念、统计观念等)和各种数学方法,都体现着一定的数学思想。8、公理化方法:公理化方法,就是指从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即公理、公设)出发,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他命题,建立起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公理化方法始于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原本》。它从五个公设和五条公理出发,运用演绎方法将当时所知道的几何学知全部推导出来,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体系。9、公理化方法的作用和意义1,首先有利于概括整理数学知识并提高认知水平,2,其次促进新理论创立。如非欧几何、元数论或证明论、模型论等,3,再次,由于数学公理化思想表述数学理论的简捷性、条件性和结构的和谐性,从而为其他科学理论的表述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他科学纷纷效法建立自己的公理化系统。10、数学模型方法:是指对某种事物或现象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数学概括、描述和抽象的基本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抽象的过程。11、随机方法:随机方法又称概率统计方法,就是指人们以概率统计为工具,通过有效的收集、整理受随机因素影响的数据,从中寻找确定的本质的数量规律,并对这些随机影响以数量的刻画和分析,从而对所观察的现象和问题作出推断、预测,直至为未来的决策与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的一种方法。12、随机方法又称概率统计方法的特点:A概率统计方法的归纳性B处理的数据受随机因素的影响C处理的问题一般是机理不甚清楚的复杂问题D概率数据中隐藏着概率特性。三、数学的作用13、数学对推动人类进步与社会进步、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催进个人智力发展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2)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语言与工具(3)提高文化素质与发展科学思维。①通过数学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数量观念,认真的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及其变化规律。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有条不紊的处理各项工作。3③数学上的推导要求每一个正负号、小数点都不能含糊敷衍,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作风。④数学上追求的是最广泛的结论,最低的条件及最简单的证明,可以使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风格。⑤通过数学训练,课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意识、信念和能力。⑥通过数学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增强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⑦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⑧使学生具有某种数学上的直觉和想象力,能够根据所面对的问题的本质和特点⑨数学中处处显示着数学符号简练的抽象美,这些美可以诱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又可以诱发学生的无限的创造力。第二章:数学课程概述一、数学课程的含义与类型1、数学课程的含义:归结为以下三种看法:课程作为学科,这种定义将课程看作是所传授的学科,注重考虑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知识的积累,课程即学科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课程定义。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这种定义将课程看作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设结果,换言之,课程是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的目标而对学生所有活动的计划和安排,这种定义突出强调教学的计划和控制,强调教育目标序列化、具体化的技术处理。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或体验,这种定义把课程界定为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他把受教育者在学校范围内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素质的提高等都包括在课程概念之中。对中学教师而言,所接触的课程有三种呈现形式:计划的课程、实施的课程、学会的课程。2、数学课程的类型(1)按照课程的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所谓学科课程是以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中选择一定的内容,再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比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4英语学科等。经验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学生,它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基点不同,两者分别反映了人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个体知识与学科知识、心理经验与逻辑经验。但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两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经验课程并不排斥学科知识,所反对的是学科知识脱离儿童的心理经验的现象,从而阻碍儿童的发展:学科课程也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所反对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的活动与心理经验。(2)按照课程实施的方式,可分为传授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传授性课程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规范的发展是传授性课程的主导价值。研究性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而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即在课程计划内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从而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选择与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传授性课程的价值互补,研究性课程的价值在于使学生能过通过自主研究和发现获得自由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产生学生兴趣、丰富学习研究体验、形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3)按照课程的预期性,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中有计划、又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能对学生产生预期的影响。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具有某种潜在性。特征:其一影响具有普遍性,其二影响具有持久性,其三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显性课程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隐性课程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两者也是有联系的。显性课程它的学习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而它的实施具有非预期性,因此必然存在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的转化为显性课程。(4)根据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共同要求,所有学校都应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课程,以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它对教育方针的落实、培养目标得到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地方课程是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准,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与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其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5基地开发的课程。其价值在于托管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3、课程的现代发展(1970年后,课程内涵有了较深刻的发展,有以下一些变化趋势):(1)从强调学科发展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发展到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发展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只强调学科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二、影响数学课程发展的因素4、影响数学课程发展的因素(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方法、传统习惯、价值观念等。①社会因素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需求决定着数学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就是数学课程的目标。对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教育史上有所谓的“人本主义”与“实用主义”之争。“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突出的强调个人的心智训练和发展,这种现象在古希腊的数学教育中得到较鲜明的体现,“实用主义”的教育目标则强调对于实用技能的掌握,这种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典型的表现。两种教育目标的对立,便有了所谓“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两个学派的争论,形式教育认为教育的任务并非主要在于交给学生能够多少知识,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上,而实质教育则主张教给学生对生产、生活有使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为了调和两者的对立和争论,便有了“基础教育的双重目标”的提法。②对数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影响。A数学课程内容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应该精选为数学课程的内容。B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科学技术越是发展,应用数学的程度越高,人们越是要通过数学才能掌握其他科学和技术,数学课程应当反映这一点;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数学课程内容的改变,课程内容只能吸收最有价值的科学成果。C课程内容要适应为全体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需要。学校数学的中心必须由二元的任务——为多数学生的最低限度的数学,为少数学生的高级的数学——向单一的任务转变,即选取为所有的学生所需要的数学中的核心部分。(2)数学学科因素数学学科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数学观的建立,二是对数学课程内容的影响。在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具备的数学观:A公理化方法、形式演绎仍是数学的特征;B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注重应用;C数学不等于逻辑,要做“好”的数学。数学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其一,适当增加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近现6代数学知识,其二,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3)学生的因素:①数学课程的设置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②数学课程的设置必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三、数学课程的现代发展5、几种颇具代表性的数学课程(1)注重问题解决的数学课程提出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的内涵可以从三方面加以解释:其一、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一个目的。重视问题解决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根本目的是通过解决问题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在未来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信息社会中生活、生存的能力与本领。其二、问题解决是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其三、问题解决是技能
本文标题: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涂荣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09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