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5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2015届高考一轮复习*什么是经济?物质生产活动和活动中人们结成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什么是政治?作为上层建筑,是指阶级统治和阶级斗争及其实现方式。核心是政权。*什么是文化?广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狭义-精神层面创造的成果-哲学、科技、文学、艺术、教育等。目前学术界通常根据文化的存在形态和层次将文化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其中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处在最高层次、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文化。人们也把这种对“知”和“行”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文化,叫做哲学。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第2课第3、4课单元解读应运而生蔚然大宗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含义:(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1)经济: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4)在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3、百家争鸣的意义:(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道家:法家: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春秋——创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儒学的创始者1、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曾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孔子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知识链接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1.进步性: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2.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孔子的活动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留下言论集:《论语》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文化贡献春秋——创立“仁”(核心)、“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史书载,他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思考: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采纳?周游列国2、战国——发展:1、春秋——创立:孔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思想“仁政”“民贵君轻”“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思想规范:仁、义、礼、智。朱元璋一边读《孟子》,一边看到不称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节,編成《孟子节文》,于洪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朱元璋为什么要骂这位被封建统治者尊为“亚圣”的孟子?荀子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荀子的思想“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从道不从君”“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要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并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荀子的思想(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2)伦理观:主张“性本恶”;(3)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评价: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4)“礼”的思想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孟子主张王道;荀子却兼谈王道与霸道。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时期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先秦儒家思想特点:(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三)、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老子的哲学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生万物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老子的政治主张: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4.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影响:(1)、哲学思想: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2)、“无为而治”的主张有消极的因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思想评价(贡献)(三)、道家学派:1、老子1.道是万物的本源2.朴素辨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看不到事物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观知人者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信言不美,。将欲取之,。天网恢恢,。民不畏死,。祸兮福之所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道德经》中的名句:自知者明美言不信疏而不漏福兮祸之所伏始于足下奈何以死惧之必先予之生于毫末起于累土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庄周梦蝶图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qu)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万事万物没有界限差别,天地万物为一(齐物论)年代:国籍:简历:地位:庄子小档案(约前369-前286年)宋国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的思想(1)“道”为世界最高原则(2)齐物论(3)崇尚自然,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齐物”——“逍遥”——“无所恃”(四)、法家学派: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相结合,其中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年代:国籍:简历:地位:(约前280—233年)韩国出身贵族。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著有《孤愤》、《说难》等。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佩服的“韩非子”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集权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法治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改革观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朝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严刑峻法”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守株待兔《守株待免》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知识点拔特点②刻苦简朴③苦干和自我牺牲④实际功利(实用)(五)、墨家学派:①纪律严密主旨兼相爱、交相利年代:国籍:简历:地位:墨子(约前468—前376)鲁国精于工技,一生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为其政治抱负长期奔走各诸侯国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提倡“非命”,反对命定论相信鬼神和天的存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思想评价:“非乐”墨家思想(1)核心:“兼相爱,交相利”(2)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3)逻辑学:“类”“故”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3、法家: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古为今用巩固练习:1.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
本文标题:2015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1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