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温州市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
温州市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试行稿)依据《教育法》和《教师法》有关教师的义务,权利,培训等条文的规定,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精神,探索我市中小学教师评价的新体系和新模式,促进我市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结合我市中小学教师实际,特制定温州市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一、发展性教师评价目的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温州市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的制定,是新的教育形势对我市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整体素质提出新要求的需要;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有效的教师评价对我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将起着导向,监督、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多重功能,对我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发展性教师评价原则(1)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相结合。要坚持“以评价促教师发展,为教师发展而评价”的观念来引领教师评价。评价既要对教师基本素质,工作态度,工作量和履职情况等教师基础性目标进行考核,要有利于建立教师基础性目标达成的监督、激励机制。更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和教师个体工作差异及个性特长的形成与发挥,教师能动的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等教师发展性目标的评价。努力做到在考核的基础上评价价在评价的引导下考核。使教师的基础性目标考核与教师的发展性目标评价有机的联系起来。(2)评价科学性与评价实用性相结合。评价要依据现代教育教学前沿的教师评价理论,要根据当前我市教师队伍普遍现状。力求使评价内容与新形势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吻合,力图避免提出的评价标准过高或过低及不切合当地实际情况。要对不同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使教师处在同一可比的评价基础上。努力做到评价标准的公平和公正。(3)评价激励性和评价导向性相结合。教师评价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人本化管理的过程。评价既要着眼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表现和绩效结果,更要注重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使评价过程真正融合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过程。评价既要肯定教师工作最终取得的成绩,激励教师继续钻研教育教学工作,更要关注教师的工作、学习的发展导向,促进素质教育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评价主体多元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评价既要完全体现主体参与的自主性和民主性,突出教师的自我诊断、自我评价、自我改进和自我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交流沟通、共同提高的集体评价。要发挥学生评教和家长评教的作用。使评价过程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使评价方案切实可行,评价过程具体可操作。三、发展性教师评价内容和要求评价的内容划分为三级指标:A级指标分为三块评价领域(A1.A2.A3.),三块评价领域又分解成五项B级指标的评价项目(B1.B2.B3.B4.B5.),最后细化为十九条C级指标(C1至C19)的评价标准上,详细内容见《发展性教师评价》量表。其三块评价领域要求:A1:教师素质,考勤和教育教学工作量的评价。是对教师必须承担各种基本工作和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要求的评价。是对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量和具备了完成这些工作的可能性的说明。此块评价主要从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表现,承担的教育教学工理论,要根据当前我市教师队伍普遍现状。力求使评价内容与新形势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吻合,力图避免提出的评价标准过高或过低及不切合当地实际情况。要对不同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使教师处在同一可比的评价基础上。努力做到评价标准的公平和公正。(3)评价激励性和评价导向性相结合。教师评价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人本化管理的过程。评价既要着眼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表现和绩效结果,更要注重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使评价过程真正融合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过程。评价既要肯定教师工作最终取得的成绩,激励教师继续钻研教育教学工作,更要关注教师的工作、学习的发展导向,促进素质教育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评价主体多元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评价既要完全体现主体参与的自主性和民主性,突出教师的自我诊断、自我评价、自我改进和自我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交流沟通、共同提高的集体评价。要发挥学生评教和家长评教的作用。使评价过程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使评价方案切实可行,评价过程具体可操作。三、发展性教师评价内容和要求评价的内容划分为三级指标:A级指标分为三块评价领域(A1.A2.A3.),三块评价领域又分解成五项B级指标的评价项目(B1.B2.B3.B4.B5.),最后细化为十九条C级指标(C1至C19)的评价标准上,详细内容见《发展性教师评价》量表。其三块评价领域要求:A1:教师素质,考勤和教育教学工作量的评价。是对教师必须承担各种基本工作和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要求的评价。是对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量和具备了完成这些工作的可能性的说明。此块评价主要从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表现,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和考勤三个方面内容来考核。体现了现阶段学校对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必须要做到的。A2:教师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能力绩效的评价。是对教师能动的履职和创造性的完成任务和工作过程做出的衡量与价值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部分。此块评价主要从教师能动开展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如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调查研究、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辅导和试卷编制等教学常规工作)和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等方面来考核。体现了现阶段学校对教师工作的研究型要求,是教师要努力争取做好的。A3:附加分(教师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突出绩效的评价)。是对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师取得的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突出成绩做出的价值评价。此块评价主要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科研工作的成绩(课题、论文与案例撰写、发表和获奖)、教师专业培训、进修等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和荣誉等方面来考核。体现了现阶段学校对教师工作的发展性要求,是教师个性特长、自身素质发展提高的努力方向。[1][2]下一页四、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组织与实施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是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是学校领导,各级职能部门和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因些必须把教师评价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一并组织实施,具体要求:1、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评价的组织机构要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相结合,使评价过程与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统一。做到教师评价职权明确,分工具体。教师评价的领导小组应由学校校长负责,各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政教处、办公室、教科室以及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代表等有关人员参与。2、评价宣传动员与培训学习。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宣传动员和评价方案的培训学习。通过宣传动员和培训学习,首先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开展教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明确实施评价不仅是学校一种教育教学管理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激励和发展的机制,是全面的公正公平的分析和肯定教师工作价值的重要措施,是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需要。其次使教师全面了解评价的标准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差距,明确自己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用评价的标准来不断激励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最终实现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的功能。3、评价的实施和操作要求。教师评价的主体有教师本人,同行同事,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这四方面的人员。(即评价方案提出的自我评价、组(段)评价、学生评价和学校评价)①自我评价。是教师建立以《发展性教师评价》记录册为基础,结合《发展性教师评价》量表相配套使用的自我评价体系。期初发给教师人手一册《发展性教师评价》记录册附《发展性教师评价》量表,说明使用填写的要求。由教师根据平时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记录。期中、期末再由教师根据《发展性教师评价》量表中规定的等级标准,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自评。它不仅有利于发扬评价的民主精神,激励教师能动的自主的参与评价意识,使教师成为评价主体一员。更重要的使教师通过自评找到自己的位置,反思自己的工作,发现自己工作的长处与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工作要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自评是一个自我督促,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②组(段)评价。是学科教研组或年段对教师个人的评价。一般以年段或教研组为单位,由学校选聘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都较强,为人公正且具有一定威信的教师组成(人数一般以5至7人为宜)负责对组内或段内的其他教师的评价。一般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要求参与组(段)评的每位人员充分了解《发展性教师评价》记录册的各项内容,结合《发展性教师评价》量表对应的各条标准,根据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统计数据,全面审核组(段)内教师自评的情况,对每位教师的自评作出恰当的,实事求是的组(段)评价。③学生和家长评价。是由校评小组人员组织学生对教师个人进行的评价。由每位学生对任教自己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具体方式结合学生评教的调查表进行。学生评教调查表在统一时间下发、填写、上交,由校评人员做出数据统计。另外每学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可由校评小组人员组织家长对教师进行评价,具体方式结合家长评教的调查表进行。④学校评价。是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主要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的评价小组,简称校评小组(人数一般以7至9人为宜),负责对全校教师的评价。一般每学期进行一次。在学期结束前,由校评小组根据教师的自评情况和《发展性教师评价》记录册的内容及组(段)评价,结合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统计数据,对每位教师进行评价。4、评价操作要求的几点说明①、C7、C9、C10、C11、C12和C14等评价内容评定标准说明由学校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浙教办基[2004]101号和温州市教育局温教直[2005]3号等文件,结合学校的实际和不同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及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设计评价细化量表进行评价。②、学生评教计算公式和评价说明计算公式Q=(W1×A+W2×B+W3×C+W4×D)/(A+B+C+D),W1、W2、W3、W4分别为学生评教各等级的权重值(一般为3、2、1、-3),A为满意人数,B为较满意人数,C为一般人数,D为不满意人数。根据学生评教计算公式的Q值,以年段为单位,去掉学生评教的两端极值,对教师进行评价。③、组(段)评和校评的平均值确定说明。期中或期末由组(段)评小组的每位人员对组(段)内每位教师进行评价,取每位评价人员分数的平均值作为组(段)评结果,记入该教师组(段)评栏中。同样校评是由校评小组的每位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评价,取每位评价人员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校评结果,记入该教师校评栏中。④、评价项目B5各条评价指标的附加分说明:B5相应的C16、C17、C18和C19四条评价指标属教师发展性和激励性突出工作绩效评价,主要对教师在某方面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或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评价,这项分数由组(段)评小组复核后,再由校评小组最后审核确定,合并计入总分。⑤、教师学期综合评价分数的合成计算公式说明:学期结束时应在教师自评、组(段)评和校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由校评小组负责综合评价。建议采用计算公式:P=Z1×P′1+Z2×P′2+Z3×P′3+Z4×P′4,P为教师学期综合评价结果分值,P′1为2项自评合计平均值,P′2为2项组(段)评合计平均值,P′3为校评合计分值,P′4为学生评教分值。Z1、Z2、Z3和Z4为相对应的自评、组(段)评,校评和学生评教的权重值(建议取值为0.2、0.3、0.4和0.1)。
本文标题:温州市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1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