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4第四章 国际社会学派
第四章国际社会学派——非主流的主流学派——中间道路的支持者——理性主义者——格劳修斯主义者——国家社会的支持者——国际关系理论的欧洲传统一、国际社会学派的产生1959年1月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的第一次会议被认为是英国国际社会学派诞生的标志。一般认为,英国学派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和三个阶段:第一代代表是巴特菲尔德、怀特和布尔,英国学派由初创走向成熟。第二代代表是文森特和惠勒。英国学派由多元主义转向社会连带主义。第三代代表人物是布赞。英国学派开启了新的重构历程。巴瑞·布赞认为,英国学派的代表性学者大约有150人左右。其中核心代表包括卡尔、巴特菲尔德、怀特、布尔、曼宁、文森特和亚当·沃特森。“经常贡献者(RegularContributors)”包括布赞本人、蒂姆·邓恩、尼古拉斯·惠勒等人,这构成了核心圈之外的第二圈。其他数量更多的人则构成了外围的第三圈。二、理论特征与主要观点:(一)理论特征1、以国际社会为核心的研究主题;2、古典式的人文主义传统;3、研究取向上的中间道路;4、非完美主义的伦理观。(二)主要观点1、强调西方文明的价值及其扩展意义。2、强调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的概念之分。3、强调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观念差异。三、巴特菲尔德的国际政治思想(一)基督教权力政治观与外交对策1、人的原罪和人性本恶是导致国际安全困境的根源。2、外交对策:审慎外交原则;均势策略;坚持和维护国际秩序原则。(二)国际政治伦理观1、不能以超验的原则或意识形态来消除国际政治悲剧。2、人性自私的本性决定了任何国家不要自以为是地代表普遍正义和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感。3、对世界事务应持一种客观冷静态度,应怀有宽容心来感受对方的关切和问题。4、主张道德与政治应相互结合。5、应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第三世界提出的要求。(三)观念对战争具有重要的影响1、观念变化要比武器变化对20世纪的战争影响更大。2、反对以意识形态的立场来看待冷战和两极竞争。四、马丁·怀特的国际政治思想(一)早期怀特:从和平主义到权力政治1、反对进步观,认为国际政治的实质是权力政治。2、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是生存。大国地位的得失依靠的是战争和暴力,中等国家的地位依靠大国的善意,小国的地位则依靠有限利益追求的目标和求生存的中立政策。3、战争是国际政治的常态。(二)晚期怀特的理性主义与国家体系思想1、三R理论与英国学派的理性主义取向。现实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传统、理性主义/格劳修斯主义传统、激进主义/革命主义传统2、国家体系思想。国家体系以共同文化为前提。国家体系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驱动这些体系运作的规范和价值观以及由此形成的制度有所不同。怀特认为,近现代欧洲国际体系具有其它体系所没有的优势,体现为他拥有各国普遍接受的规则和完善的运作机制,包括主权国家的独立,相互承认、大国协调、经常性的外交交往、国际法和均势。怀特怀疑,随着现代国际体系扩张到欧洲以外的范围,文化的统一性是否还存在。原有的主权国家的独立,相互承认、大国协调、经常性的外交交往、国际法和均势等等是否还与以前一样有效地起到维持世界秩序的作用。五、赫得利·布尔的国际社会思想(一)对曼宁的国际社会思想的继承1962年曼宁出版《国际社会的特性》。曼宁认为,国际社会形式上是无政府状态,但实际上是一个有序的社会。国际社会中人格化的国家实体的互动受国际法和国际道德的约束,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的共存是以视国际法为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这一传统外交假设为前提的。正是对这一假设的认可,国际社会的“游戏”才能够在没有裁判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国际社会不是一种经验的实体,而是一种观念的实体,是一个社会建构的社会现实。(二)区分国际体系与国际社会布尔认为,当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具有足够固定的联系,而且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对方的决策,以致这种互动程度使得一方的行动成为另一方所必须考虑的因素时,就形成了一个国际体系。而国际社会则是指一组国家意识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在它们之间有一系列共同规则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约束,并且分享共同机制(包括国际法、外交制度、国际组织以及战争规则等)的运作所带来的利益。两者的关系是国际社会是在国际体系之后形成的,但国际体系的存在不一定导致国际社会的存在。(三)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与构成条件1、基本目标。人类社会维系存在和正常运转的基本目标有两大类:一类是任何社会都共同拥有的,如限制人身暴力、保持交易信用和稳定财产权三项基本目标。另一类是国际社会独有的,如保存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自身、维系国家独立和主权以及促进和平是三项基本目标。两类相加,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共六项。2、国际社会的构成条件。判断一个国际体系是否为一个国际社会,要看该体系是否满足了实现这些基本目标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1)各国在实现前述基本目标方面享有共同利益,并形成共同利益的认同;(2)各国间默契地认同一系列限定国家行为的规则;(3)国家间应建立一系列确保上述规则行之有效的制度。如果一个由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在实现上述基本目标方面满足了这三个条件,那么,这个体系就可被称之为国际社会。六、对国际社会学派的评价1、国际社会的规则和规范实施的困境问题。(权力与强制,规范与规则的遵守是强制的还是自愿的?这是否意味着规则天然是现状利益观和优势利益观?)。2、国际社会中的规则和规范能否约束权力大国的行为。3、国际社会中规则、规范一定是价值中性的吗?4、不同地区的次国际体系中规范、规则、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差别是如何通约的?何者的规范为主导性规范?(文明的冲突与全球伦理问题:文化、文明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权利?价值?信仰?经济形态或地理环境的决定因素?)5、国际社会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概念的模糊性,论证上的诠释性,过于倚重欧洲经验;6、国际社会理论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的贡献。(规则、制度、规范、利益认同与规范认同)7、国际社会是否应该涉及到霸权问题?能否设想一种有霸权的国际社会与无霸权的国际社会的区别?能否论证国际社会中的规范和制度不需要霸权护持?需要霸权护持的规范和制度的性质如何?不需要霸权护持的规范和制度性质如何?8、如何运用国际社会理论分析东亚区域国际关系?东亚国际体系的历史形态与特点东亚区域的边界在哪里?(布尔的互动频率标准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标准)东亚是否已构成一个东亚国际社会?衡量标准有哪些?-共享的利益;共享的规范认同;一系列实现共享利益和维护共享规范的区域制度;如何构建和促进东亚一体化?经济领域的一体化?安全领域的共享认同?政治领域的互信?思考题1、阐述马丁怀特的国际社会思想。2、阐述布尔的国际社会思想3、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和构成条件有哪些?4、比较国际体系与国际社会的区别。5、如何评价国际社会学派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地位?阅读书目1、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四、十二章。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238页。3、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388页。4、[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11-1第1-5章。5、马丁•怀特与《权力政治》;6、(英)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刘德斌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7、(英)约翰·文森特:《人权与国际关系》(凌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8、OleWæver,“InternationalSociety-TheoreticalPromiseUnfulfilled?”,CooperationandConflict,27,1992.9、MartinWight,SystemofStates,Leicester:LeiceisterUniversityPress,1977,chapter3。10、BarryBuzan,“FromInternationalSystemtoInternationalSociety”,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47(3),1993,pp.327-352。11、BarryBuzan,FromInternationaltoWorldSociety?EnglishSchoolTheoryandtheSocialStructureofGlob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12、DunneTimothy,InventingInternationalSociety:AHistoryoftlneEnglishSchool,London:Macmillan,1998.13、AdamWatson,TheEvolutionofInternationalSociety:AComparativeHistoricalAnalysis,London:Routledge,1992.14、苗红妮著:《国际社会理论与英国学派的发展》[博士论文];秦亚青指导;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外交学院2005年版。15、提莫•邓恩等主编:《八十年危机:1919-1999年的国际关系》(周丕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72-100页。16、石斌:“权力·秩序·正义——‘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的伦理取向”,《欧洲研究》,2004年第5期。
本文标题:4第四章 国际社会学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14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