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历史必修三总复习课件资料
历史(Ⅲ)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7.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国史世界史•本模块的学习要点:共有8个专题“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进行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内容复习,要注意联系当时政治经济方面的阶段性特征知识。•学法指导•重点单元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示】1、要理清儒家思想的演变这一线索并结合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归纳其演进的历史阶段性特征。2、运用联系比较的办法,一是不同时期儒学思想的比较,要注意儒学的演变不同历史阶段发展阶具体内容的变化;二是与西方资产阶民主思想的比较。1、创立:2、继承:3、重创:4、主流:5、冲击:6、融合:7、新发展:8、批判: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以礼教为主。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隋,三教合一;唐,三教并行。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挑战的同时,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主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陆九渊王阳明程颐程颢朱熹董仲舒荀子孟子孔子代表人物活跃(批判继承)理学新阶段挑战新发展正统地位重创蔚然大宗创立特征明清宋明隋唐魏晋西汉秦朝战国春秋末年时期(2)发展过程(特征、代表人物和主要主张)春秋战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汉宋朝明朝明清之际儒学产生、发展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挑战儒学正统的思想出现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知识体系构建】【复习提示】第五、六单元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其重大的理论成果1.文明的冲突:差异与碰撞、反思;(两次鸦片战争: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2.文明的交融:学习西方;(战败导致反思:学习西方的发展历程)3.文明的创新:新的理论体系的建构。(逐步提出适合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理论)学造器物仿行制度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洋务派(洋务运动)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无产阶级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影响: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康有为:君主立宪;梁启超:兴民权、设议院;严复:用民权否定君权传播:李大钊是宣传第一人影响: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开眼看世界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层次(1)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借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创立了三民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那一时代最进步的思想。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体系,即毛泽东思想。(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4)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本专题的阶段特征: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复习提示】1.本单元的主要线索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思想(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在起源、复兴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的演变是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主体内容。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是: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的的代表人物,主张及影响。2.归纳出欧洲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地位、作用与影响。3.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分析不同时期人义主义精神的发展。•儒家思想演变的背景、发展过程、影响(1)背景:【重点内容分析】①“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A.经济方面: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经济发展;B.政治方面: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C.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和士阶层的崛起;D.文化方面: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总之,百家争鸣是社会经济、政治迅速发展与阶级关系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②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A.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B.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扩充军事力量,向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C.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受到青睐。③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A.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B.魏晋以来,“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儒学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C.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A.经济上:当时正处于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江南城镇兴盛,出现了一批新的市民阶层,他们在政治上有了新的要求;B.政治上:明代专制制度高度发展,特别是中后期,统治腐朽,社会危机严重。明清之际,社会动荡激烈,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这些引起了一批有责任感学者的思考和反思;C.思想上:程朱理学自身僵化,禁锢士人的思想,同时,西方传教士传入西方科学,由此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使他们对理学进行批判或修正,倡导经世致用。④明清时期产生思想批判的背景:B)现代价值:对中国而言: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对世界而言: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等地影响巨大,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3)影响A)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①积极影响:A)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B)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重礼轻法观念等。②消极影响:条件:(1)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2)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3)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本质:由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这就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而西欧启蒙运动时,资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因而其思想主张是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启蒙运动则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作用。【重点内容分析】(3)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思想是在西学的影响下发展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迫切愿望。(2)参与的阶层广泛、内容多样。由于列强入侵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等各个阶层面对民族危亡和社会危机,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造社会的新方案、新思想;(1)是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因而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1、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4)随着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近代思想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并呈现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由前期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后来逐步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等。其基本的历史轨迹是器物层次(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每一步探索既吸收了前面思想的得失而有所发展,又为后面新的政治思想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体现出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5)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需要,近代每一次政治思想的兴起都进行了社会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政治运动的开展,影响深远。(1)背景:(2)含义:(3)实质:(4)评价:2、正确认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中体”指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为主体;“西用”指利用西方的技术。“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为立国的根本,以西方先进科技为巩固根本的手段。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内忧外患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①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②他们学习西方的目的是维持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名教,这就注定了它的破产,所以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3、维新思想①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③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注意教材P69早期维新思想)注意三位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思想(1)背景:(2)概况:(3)实践:(4)作用:戊戌变法(失败)启蒙、促进觉醒,思想解放潮流(1)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旗号宣扬变法理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2)梁启超:《变法通议》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严复:用进化论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维新理论宣传贡献最大,翻译《天演论》①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支配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增强了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4、新文化运动(1)历史背景:(2)概况:①标志:②代表:③阵地:④阵地:⑤旗帜:1915.9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北大(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民主”“科学”(“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①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②政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政治和袁世凯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③思
本文标题:历史必修三总复习课件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20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