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虽有佳肴1《礼记》简介:《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五经”:《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虽有佳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3《学记》内容有:发虑宪、玉不琢,不成器、虽有佳肴、古之教者、大学始教、大学之教、大学之法、学者有四失、凡学之道、善学者和记问之学。给下列红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4yáoqiǎngyuèxiào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5yáoxiàoxué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6即使味美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达到极点的最好的道理好处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所以不通、理解不了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7反省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勉励自我勉励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8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教导学习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表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字词归纳1、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2、古今异义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93、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104、一词多义学学学半音xiào,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11合作探究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12“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内在联系,明确文章的论点论据;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等内容起来。开篇用“嘉肴”“道”做类比,从教和学两方面来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为个结论,并在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教学相长”论点的正确性。脉络梳理13虽有佳肴类比引入逐层论证引用作结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学学半,此之谓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143、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15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和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指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他教导学生的教学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兑命》曰:“学/学半。”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6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17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文章主题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18积累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19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你还记得吗?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开头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检查预习: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门闩()jǔmùguānfènwùshuān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施行通“举”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培养以……为亲,赡养以……为子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兴起因此职分职业女子出嫁憎恶私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劳动。因此奸邪之谋(搞阴谋)就不会发生造反害人发生大门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叫做理想社会阅读理解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理清条理,全文共4句,可分几层?基本特征理想社会满足生存需要满足发展需要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物质生活思想观念货尽其用各尽所能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大同2、大同世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些原则?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和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选贤与能”:管理人才要通过选举产生,且遵“贤”“能”的标准。“讲信修睦”:社会成员之间以“诚信”相处,崇尚“和睦”,安定和平。“天下为公”: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全体社会成员。3.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4.“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5.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通过人们的思想品质: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6.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7、“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孔子:大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陶渊明:世外桃源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民族、民生、民权——孙中山林觉民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马克思伟大的思想家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中国共产党章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认为资本主义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例:
本文标题:《礼记》二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22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