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有情”重读《活着》
I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有情”——重读《活着》I论“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重读《活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摘要】上世纪90年代,先锋派作家余华创作的《活着》让整个中国文坛为之一振,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个名叫富贵的农民靠着自己对苦难的承受力和命运展开了一场“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谁也无法抛弃对方”的友情。富贵同苦难成为朋友,同老牛成为朋友,本文以这两段友情为出发点,力图说明富贵面对命运时所表现出的伟大承受力和伟大生命力。【关键词】活着命运友情苦难IIToRereadAlive------OnTheFriendshipBetweenAManAndHisDestiny【Abstract】Inthe1990s,avant-gardewriterYuHuacreationoflivesothattheentireChineseliteraryliftedhisplainlanguage,tellastoryaboutamanandhisdestinyfriendshipbetween.ThisiscalledrichfarmersFuguiontheirownenduranceofsufferinganddestinybeganamutualappreciation,butalsohateeachother,whocannotabandoneachotherfriendship.Wealthandmiserybecomefriendswiththesamecowbecomefriends,thisfriendshipasastartingpointfromthetwo,tryingtoexplainthefateoftherichfaceshowedgreatenduranceandgreatvitality.【KeyWords】alivefatefriendlysufferingIII目录绪论………………………………………………………………………………1第一章富贵和他的命运:生命的承力……………………………………………………2第一节忍受苦难:苦难中的温情与无奈……………………………………2第二节为何而活:为活着而活着……………………………………………6第二章富贵和他的“富贵”:寻找快乐,逃避孤单……………………………………8第一节牛的象征意义…………………………………………………………8第二节老牛对富贵的意义……………………………………………………9结论………………………………………………………………………………11参考文献……………………………………………………………………………12致谢………………………………………………………………………………131序论余华,中国当代作家。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后来成为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1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余华作为大陆先锋派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作品以冷酷、暴力、血腥而闻名,而到了80世纪,余华创作有了极大的转变,开始关注现实,或是说用现实的笔调开始关注现实。余华认为他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之前的他与现实呈敌对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才开始意识到发泄、控诉或者揭露都不是作家的使命,作家的使命应该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1]《活着》的问世,让更多的读者相信余华所说的话,即他的作品来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极具个人色彩的先锋作品失去了现实的真实,《活着》是余华的转型之作,是因为小说主人公是真正人的存在,通过这样的一部作品和一位当事人,我们才感觉这才是真正存在的现实。《活着》,简单而又朴素的故事,一个平静叙述死亡的故事和过程。小说的主人公富贵年轻时游手好闲,吃喝嫖赌一样都不少,赌博把家里的田输光了,落成了穷人。富贵父亲受不了打击在茅坑上摔下来,死了。富贵出去给母亲买药结果被抓去打了几年稀里糊涂的仗,不用打仗了,好不容易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回到家才知道母亲早已经去世,可爱的女儿凤霞也变成了哑巴。再后来儿子有庆给县长夫人输血,血抽太多也死去了。女儿难产死亡,妻子家珍也抵不住病痛的折磨离他而去。紧接着女婿因为意外死于非命。就只剩下他和小外孙苦根相依为命,没有想到三年后,苦根吃豆子吃撑了,夭折。小说就讲述富贵这样一位一生都在经历苦难却一直活下去的老人的故事。命运如此对待富贵,在我们的看来是不公的对待,富贵又是怎样看待命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余华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1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2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2]第一章富贵和他的苦难:生命的承受力《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他没有断。[3]当余华以柔和的心态对待现实后,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成为了余华创作《活着》的缘由,歌中的老黑奴经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朋友、亲人他们都先他而去,留下老黑奴一人在世,而他却以极其平静的心态活着。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富贵就是第二个老黑奴,至少在命运里面受苦这样的经历惊人的相似。富贵一生的苦难史构成了《活着》,从富贵的嫖娼赌博到沦为穷光蛋,从地位的沦落到被抓壮丁;从贫病的交加到生命的夭折,从生命的夭折到家的不复存在;从家的不复存在到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相依为命……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就这样一步一个节奏地合成了富贵的苦难史——《活着》。[4]作者把所有人一生可能面临的苦难,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全部聚齐压在富贵一个人身上,就想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如何反抗的。余华说过《活着》讲述了富贵和命运之间最为感人的友情,自然,富贵和命运理应就是朋友的关系,他们生下来就是朋友,我们一生下来,命运就和任何人成为了朋友,彼此都没有选择权,准确说是我们和富贵没有选择权,一直和命运相依却又不可分离。有一个魔鬼把所有人加起来一生所要经历的苦难全部抽出,放在富贵一个人身上,然后慢慢“欣赏”着自己的作品,这个魔鬼是我们的朋友,它叫做“命运”。第一节忍受活着:苦难中的温情和无奈当富贵挥霍无度,不务正业之时,所有人都觉得他会败家,他自己倒不那么认为。他不是孝顺的儿子和女婿,不是有爱的丈夫,不是慈祥的父亲,他吃喝嫖赌,挥霍金钱,他是一个什么浪荡事都干过的游手好闲的阔少爷。当他知道他把祖辈留下来的家产都输光了的时候,他像只鸡瘟似的走出青楼,也不敢像往日一样狂妄无礼地对待丈人了,走到丈人那边只是把脑袋缩了缩,贴着另一端的房屋3赶紧走了过去,不敢和丈人有什么交流。富贵他爹从茅坑上掉下来,死了,富贵像是染上了瘟疫一样,一个人坐在地上,哭了。在家境的改变下,富贵的转变可以说是相当突然,但是对于读者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转变虽然快但是真实,也很自然。不得不说余华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他的成功在于他能通过情节的发展来掌控读者的情感倾向,富贵一开始的不争气让读者感到头痛甚至痛恨,因为自己的私欲和挥霍,把家产给输光了,从此一家人就变成了穷人,父亲还因此丧了性命。但是在余华的笔下,读者跟着他们一家人的遭遇而伤心难过,并不是对富贵进行谴责和嘲笑。读者看到富贵的转变和陷入心情低谷的样子就已经起了怜悯之心,又怎么会责怪富贵呢?富贵挑着铜钱走了十多里路进城去还债,一天下来绸衣都磨破了,肩上的皮肉也渗出了血,回家的路上想着祖辈挣下这些钱不容易,蹲下来哭,哭得都站不起来了。富贵一哭,我们也就完全忘记他所有的不对,忘了他们的困境也是由于富贵带来的,读者看到这样的富贵,自然就跟着富贵一起伤心一起掉泪了。余华成功地运用了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到疏泄[5]这一原则,他知道一个犯了错的人怎样才能快速得获取人们的原谅,那就是让他遭遇变故,处在一个相对于下风的位置,甚至陷入从未有过的困境,让读者产生高贵的怜悯之心,在获取读者的同情心后才会投入富贵的活着中去,即所谓“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突转和发现”,亚里士多德对“突转”和“发现”的解释分别是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得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6]。《活着》对于富贵有着太多的苦难,亲人的离去是一直贯穿着整部作品的线索之一,这样的苦难不仅仅是一个个亲人死亡带来的打击,时代造就的苦难也从没有放他放过。先是被国民党抓去做了壮丁打了几年的仗,在打饥荒时代连儿子的羊都保不住,大跃进因为村长一句话把全村的锅砸了开始炼钢,新中国的医生要救新中国的县长,使得儿子死于非命……《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作者不遗余力得展示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还有中国人民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苦难。毫无疑问,富贵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然而苦难在富贵的人生并不只是充当敌人的角色,文中主人公与苦难的关系可谓既对立又统一,对立是主人公一生因为苦难承受众多的痛苦,统一是指苦难在摧毁富贵原4有的生活、夺走他的亲人的同时,也帮助他走出了原本浑噩的生活。他在苦难中肩负起了他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爷爷的责任,在苦难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学会了包容,体谅,爱护他人,同时,也是苦难给予他生的意识与渴望。在苦难中富贵磨练出了生命巨大的包容力,最终这份包容力包容了生死,也包容了苦难,将这一切融入到生命的长河中,伴随他长久地活着。[7]尽管《活着》讲述的是富贵一生经历苦难的故事,但我们从文中感受更多的却是温情的力量,或者说是生命的力量。这似乎是艺术创作一个既俗套又屡试不爽的套路,在苦难中的温情总是能让人感觉到人间真情的存在,好莱坞灾难片一直都在用这个套路来证明患难见真情这句话。余华对富贵遭遇苦难的描写总轻柔而平静,就像是富贵知道这一切都会来临,早就做好准备一样。所以慢慢学会了平静的接受命运给的一切,包括亲人的死亡。富贵看着躺在坑里的有庆,越看越小,像是刚生出来一样,余华这样的笔调很轻,轻到怕一重就会打扰到富贵的思绪。对于死亡,余华没有任何一点血腥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所有死亡都是透过富贵的视角去理解和接受的,在亲人挚爱眼里的死亡自然也是温暖的。文中的细节也随处体现着苦难中伴随的温情。长工长根在离开富贵家后又回来了一趟,他把捡来的一根扎头发的红绸洗干净放在胸口来送给凤霞;富贵因为舍不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把凤霞带回了家,对家珍说“就算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听完这句话后家珍只是轻轻地笑了,笑着笑着眼泪掉了下来;当得知有庆光着脚丫在运动会上跑步得了第一后,富贵大喊了一声“有庆”,再大模大样地走向他,好让旁人知道“我是他爹”,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和生活中的许多小细节一样没有什么意义存在,但是当这些细节伴随着富贵的苦难一起发生的时候,就显得弥足珍贵。富贵并不是在一口见不到阳光的枯井里面,他一直伴随着苦难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这或许也就是在亲人都离他而去后,富贵还能一直活着的原因之一。既然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那么当一个苦难连着一个苦难,特别是长时间无休止的苦难,就像无穷无尽的狂风一样始终跟随袭击人的生存旅程时,或者说,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时,面对突然降临的一个接一个灾难,处在无力无助的境地,人会怎么样?人能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存在时无法躲避不得不思考的一个根本命题,决定生存的艰难程度,5生存的质量[8]。所以命运用富贵做了一个实验,富贵也借用这个实验向我们证明了活着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9]这种力量充满了无奈,他不得不拥有这样的一种忍受的品质,但是我们希望一个人的承受的痛苦必须有一个限度,那就是生存
本文标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有情”重读《活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3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