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学语文“生成—探究”式教学余杭区《高中语文生成探究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连晓2005.08E-mail:lx@yhjy.net开场白语文教学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多年来一直在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尤其在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本课题研究的中学语文“生成—探究”教学策略,既有强大的理论支持,又有扎实的实践基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以下汇报的只是我们的管见,可能会有许多可商榷之处,期盼讨论指正。内容要点:本课题研究的直接起因生成—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生成—探究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生成—探究教学策略的几个要素及实施要略研究进程中的困惑及下一步的设想本课题研究的直接起因: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需求我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初中语文新课程尝试的启发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案例一问题生成——自主、合作、探究为什么要读得慢一点?明星现了的“现”,可改“亮”吗?第一节两段能不能对换?诗人怎么知道天上是美的?为什么用“缥缈”,不用“神秘”?定然,诗人为什么说得那么肯定?改“说不定”好不好?“天河浅浅”的,为什么?“闲游”很慢,“流星”很快,不恰当!为什么用“朵”不用“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生成—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生成性情境性探究性合作性归纳性生成性问题的生成以往的“问题教学法”容易导致的问题:⑴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实际;⑵学生不一定感兴趣;⑶教师容易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按部就班地按既定程序上课。“生成——探究”式教学运用了PBL的一些核心理念,也用问题组织教学,但它的问题是学生根据任务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生成的,因而更符合实际,更容易激发兴趣,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教学中问题可以是滚动生成的。知识的生成学生获得的知识主要是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信赖教师传授的,因而学生不但获得知识,而且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有相应的体验和感受。情境性“生成——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学的情境性,要求把教学任务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特定的情境上。在中学语文“生成——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某种真实而特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明确任务、激发情趣、生成问题、合作探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创设情境是“生成——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素。情境是教师精心预设的,因而可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体现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探究性探究,表面上看,效率不如接受式教学,有时按传统教学的观点看来,连预定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但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因而实际效率是非常高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元的,不同的内容、场合应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的学习方式需要转变,但同时也要注意继承和借鉴传统中优秀的学习方式。因而“生成——探究”并不完全排斥接受学习,只不过强调以探究学习为主罢了。合作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合作精神是一种良好的个性品质。合作性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归纳性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从一般到特殊,自上而下的演绎式教学,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生成——探究”式教学则是从特殊到一般,自下而上的归纳式教学,它以问题为本,在生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探究、注重体验、注重积累。“生成——探究”式教学也重视知识和技能,但它是让学生在探究、体验、积累中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不仅如此,由于它注重探究、体验、积累,因而更有利于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方面目标的达成。生成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基于新课程的要求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基于新课程的要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目的不只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探究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发展聪明才智,提高情趣和品味。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理论美国戴尔·H·申克认为,问题解决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最重要的认知过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186页,美国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在问题解决理论的指导下,生成—探究式教学就是试图在教学目标(由总目标又派生若干分目标)的指引下,以师生合作共同生成的问题(包括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小问题)为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不断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符合PBL的基本原理)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借鉴已有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如“支架式教学”(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随机进入教学”(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和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构成)。这些教学模式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如创设情境、协作学习等,这对我们都有指导意义的。(参见刘福根《语文教学模式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下同)生成—探究教学的要素及实施要点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合作探究归纳提升要素一:创设情境主要内容:创设情境有许多方法,如:导语创设情境,布置学习任务,以大问题引小问题,图片展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悬念创设情境,表演创设情境,实物引起联想或想象,等等。实施要点:这完全是教师预设的,主要目的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明确学习方向,因而要精心设计,教学中占时不能多。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运用“图片+音乐”的手段来创设情境。随着舒缓的乐声响起,学生欣赏到了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坟墓的图片,有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宆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有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寝陵,有西敏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有我国古代帝王的巍峨庄严的寝陵.出示了这样一组图片后,最后出示的图片是托尔斯泰的坟墓。图片放映结束后,问学生:看了这些图片再仔细阅读课文,你会想到哪些有意义的问题呢?教师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对文章的深层思考,促进问题的生成。案例二鲁迅《风筝》……师:昨天回去预习了吗?请举手(几乎全部学生都举手)(出示鲁迅肖像)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心目中的鲁迅生1:比较严肃,注重亲情生2:孤僻、严格要求自己生3:是个伟人,作出了很大的文化贡献生4:知错就改,一丝不苟生5:爱国,用犀利的笔头批判敌人案例三要素二:生成问题主要内容:这里的问题要作广义的理解,本质上指可供探究的“话题”,包括有探究价值的“疑问”和待验证的“假说”。实施要点:(1)生成问题的过程应该是全方位的。可以在课前生成,可以在开始课内前十分钟随堂生成,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滚动生成,可以在课后继续生成。(2)要重视培养生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难点)。(3)要重视筛选“问题”(重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常常取决于这一环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见《语文学习》2003.5《由问题深入》)……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文意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满足于此是不够的,本文的语言、章法、义理、情感(板书),都极有价值,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可参考练习一)思考一下,每人提一个问题,先在四人小组里议一议,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问题,大家来讨论。”案例四读《谏太宗十思疏》课内生成的问题1“求木之长”的“长”与“欲流之远”的“远”相对,可否读“cháng”?(亦可)“居域中之大”的“居”可以作“据”讲吗?(可以,两者都有“处在”的意思)“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在这里为什么用“人”而不用“民”?(避李世民名讳)“恩所加”怎么翻译?“所”是什么意思?(恩所加,施加恩惠;所,假如。直译,恩惠假如要施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比喻和假设否定的方式提出)读《谏太宗十思疏》课内生成的问题2第二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其核心是“惟人”)“十思”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五个方面:知足、谦冲、敬终、正身、公正)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讽谏艺术?(由虚而实、抑已尊君、委婉得体)本文文采优美、气势不凡的原因是什么?(多用比喻排比,骈散结合)《我的空中楼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生成了以下一些问题:1、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家居小屋称为“空中楼阁”?2、为什么不直接叫做“我的山中小屋”呢?3、文章实写了哪些内容?虚写了哪些内容?4、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5、作者为什么会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6、第九段中的“领土”、“领空”有何深层意味?7、“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8、文章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9、作者自己的小屋是不是世外桃源?为什么?10、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案例五经过教师的随机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小组讨论,最后确定了探究的内容:1、题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家居小屋称为“空中楼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语言有什么特点?3、文章的重点在“空中楼阁”,文章是如何据此组织文脉的?问题的筛选鲁迅《风筝》师: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你从这真实的声音中感受到了哪些真实情感?生1:对弟弟的爱和亏欠生2:希望补偿弟弟,求得原谅生3:对自己曾经做的事感到愧疚生4:不能得到原谅而悲伤师:鉴赏文学作品仅停留于初读体验是不够的,要深入其间须仔细品味语言。案例六要素三:合作探究主要内容:主要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组组合作等,但主要形式应该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础的课堂师生合作探究。实施要点:(1)要求要明确,如问题、范围、时间、分工、成果样式等。(2)难度要得当,最好是有一定的挑战性。(3)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并防止语言霸权。鲁迅《风筝》生:《我的兄弟》仅表现了对弟弟的愧疚,《风筝》还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这个我们从原文中可以看出:“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师:一分钟考虑,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师:可以了吗?今天的发言特精神。生:不同意。《风筝》表达了不能扼杀儿童的天性,〈兄〉无此意。案例七鲁迅《风筝》师:看到了更深刻的东西,你能看出来吗?再阅读,运用圈点勾画。生1:第5自然段,“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对兄弟管束原认为是正确的,直到看了这本书。生2:“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说明小时候对弟弟精神虐杀的愧疚。生3:“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说明小时候对弟弟精神虐杀的严重性。生4:P114,“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从前没认为对弟弟的管束是错误的,直到看了这本书,说明玩是儿童的自由。案例七要素四:归纳提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这里有两方面的作用:一、使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结论有清晰的认识——对错、优劣、深浅;二、适当提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实施要点:(1)不一定放在课的最后。(2)要以
本文标题:走进新课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3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