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返回目录退出第二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返回目录退出返回目录退出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用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考查角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主要包括下列方面。第一,概括全诗的主旨。主旨指的是全诗表达的某种感情,或是作者阐述的某种哲理,或是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某种感情所作出的总结。返回目录退出第二,评价诗词的意义。主要评价诗词的积极意义及其社会影响,有的也可指出其局限性。第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评价他对人物、事件、社会、历史、人生的看法。一篇成功的作品,总是情志兼容的,即情中蕴志,以志统情。情须纯正,志须高远,二者结合,方称佳作。所谓“情须纯正”,是说情感当受志的统帅和节制,合乎真善美的要求。所谓“志须高远”,是指能以哲理为骨架,关怀国事,忧虑民生,胸襟博大,志向高尚等等。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返回目录退出1.身世之感(1)抒写怀才不遇,感发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如李商隐《蝉》中的“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借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2)表达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如孟浩然《宿建德江》,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句,寄寓了作者的羁旅之愁。(3)叙说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如骆宾王《咏蝉》中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达了作者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心境。返回目录退出(4)抒写个人际遇、宣泄伤时伤乱之情。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不寄托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情。2.忧国忧时(1)揭露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如,杜牧《过华清宫》(2)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杜甫《春望》(3)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4)昔盛今衰的感叹,借古讽今的情怀如,杜牧《泊秦淮》(5)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返回目录退出3.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返回目录退出4.人生感受(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返回目录退出5.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恋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6.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返回目录退出典题探究【典题1】(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初见嵩山张耒①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①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豁我怀”的直抒胸臆和“清瘦出云”的描写可把握作者“惊喜而又亲切”的心情。解答“怎样表现”有难度,要借助题干“结合全诗”的提示,分条具体解说。返回目录退出参考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抓住对“数峰”描写的两个关键词“清瘦”和“出”,解说其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精神内涵”可以由物及人,结合注释的提示“知人论世”。参考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返回目录退出【典题2】(2012·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返回目录退出解题思路:第一问,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中的一系列意象来理解。该诗意象鲜明,不难理解。第二问,要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来理解。该句属于以景起兴、借景抒情。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返回目录退出方法归纳一、准确地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古代文论在解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时,强调“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掌握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掌握作家的时代风貌,从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做题时,易于从“微观切入”。返回目录退出1.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关注题目,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类别、线索、内容、感情基调等等,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例如杜甫的《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题目中的“倦”就已经透露出诗人的思想情感了。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凉气侵袭卧室,月光洒满庭院,风吹露滴,月朗星稀,飞萤自照,宿鸟相呼,这幅“秋夜图”,暗示了作者彻夜未眠,实写“身倦”。尾联直抒胸臆,作者原来是为国事而忧心,点出“心倦”。全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返回目录退出2.充分利用注释中的信息命题者有时在原诗之后附加注释,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从而降低阅读难度。关注这些注释,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如寒山的《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注]:寒山,唐贞观时代的诗僧。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诗歌前七句渲染了环境的幽冷孤寂,“年年不知春”表明作者不关心春去秋来。结合注释,知道作者是有名的唐朝诗僧,僧人一般远离红尘,超脱世俗。因此基本可以推测全诗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思想感情。返回目录退出3.直接从表情达意的字词入手关注诗歌中那些直接表达感情的字词,对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如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无奈”和“恨”直接表达情感,“憔悴”“独”“无语”同样极富感情色彩,再结合注释和下片“撚”“放”的细节描写,可知全词表达了伤春惜春、彷徨失落的思想感情。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如“愁”“悲”“叹”“哀”等,即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或倾向。返回目录退出4.学会从诗歌的后半部分找中心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在鉴赏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时,诗歌的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所在。所以,善于抓住诗歌的尾联(或尾句),是解读诗歌思想感情的一条捷径。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中的最后一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明确地交代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愁”。再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点出了诗人不被统治者所重用,报国无门的愁苦。返回目录退出5.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含义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意境是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所构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艺术境界。考生从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景入手,把握作者所寄予的思想感情。如从“梅花”这一意象,自然就能想到诗人的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要注意人们形成的审美习惯,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见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同时还必须注意其多义性的特点,才能准确把握其在具体诗歌中的含义。如“燕子”的意象,就有“惜春伤秋”“感伤时事”“寄情相思”“渲染离愁”等含义,“杨柳”的意象就有“离愁别恨”“倔强的弱者”“朴实无华的君子”“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等含义,鉴赏评价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返回目录退出6.善于解读典故的言外之意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从用典入手,有助于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典分为用语和用事两类,用事又分为明用、暗用和反用。因此,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用典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评价。如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作者在运用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情以外,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鸿雁传书”“横槊赋诗”两个典故。“鸿雁传书”属反用典故,“鸿雁”带来的不是好的消息,而是边疆的战火,由此引出作者对国土沦丧的愤慨和愁怀。“横槊赋诗”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返回目录退出二、题型及答题范式1.思想情感分析类题目(1)提问方式: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的情感?②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句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③联系全诗,说说诗中“×”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④本诗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3)解答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的首要依据就是诗歌的具体内容,要善于把握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关系。如怀古诗,情感指向两个方面:一是怀古伤今(指向社会),一是怀古伤己(指向自己)。要把握诸如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等题材与情感的关系。也可结合前面对诗歌情感类型的分析。(4)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返回目录退出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问: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析:诗的前两句写景,“萧萧”“寒声”“秋风”“客情”四个词语是必须注意的,特别是“寒”和“客”,它们是各句的炼字(“客”也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萧萧”一词让人联想起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诗句,与后面的“秋风”相照应,浓浓的秋意扑面而来;“寒声”既是自然的声音
本文标题:【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4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