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简介中国历史分期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约170万年以前1840年包含了漫长的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一千多年的奴隶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1949年现在中国历史朝代的沿革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中国历史经历了哪几种社会形态?原始群居时期到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秦汉——封建社会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五代、辽宋夏金元——再分裂与进一步融合;明清—封建社会的衰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秦朝清朝(公元前221年——1912年)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前2070年建立夏朝)1.王位世袭制:舜————禹————启禅让制世袭制有人说,世袭制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体现出的是独裁,禅让制是选贤任能,体现的是民主。思考: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通过图片,你能发现商朝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决策)2.分析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识能力;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和奴隶的残酷统治。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国王中央相卜史师卿士祝地方侯伯参与商王决策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执掌军权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在当时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一个辽阔的周王朝建立起来之后,该如何进行治理?①通过分封制管理;②主体是王族;③诸侯国的位置:王族的封地一般在富庶之处,或在战略要地。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1.概念:2.目的:3.对象:4.内容:(1)诸侯的权利(2)诸侯的义务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2)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3)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诸侯服从天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庶民士﹝卿﹞大夫诸侯得田而耕,缴税、服役天子管辖国邑管辖食邑服务,食禄公侯伯子男天子统治天下,管辖王畿。奴隶周代分封制度5.特点:6.作用:(1)加强了…形成了…开发了…扩大了(2)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从长远看不利于_____(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3)诸侯享有较大的独立性;7.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1)原因①周王室衰落;②制度本身缺陷;(诸侯权利大)③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2)表现材料:(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材料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对后世的影响:(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齐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有很多是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鲁、晋等。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嫡长子余嫡子及庶子大宗小宗大宗小宗小宗大宗(宗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家族等级关系+政治隶属关系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1.目的:2.核心:3.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2)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4)形成森严的等级社会。4.作用:宗法制在当今社会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黄帝陵祭祀现场积极:注重家庭和睦,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注重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容易产生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负面影响。四.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礼乐制度聘礼朝礼飨礼射礼祭礼丧礼婚礼冠礼八礼礼“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史记》卷23《礼书》)达到贵贱有序“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达到上下“和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分封制宗法制血缘纽带(里)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礼乐制度五.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家国一体。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等级社会;3.继承与发展;4.较为完备;5.尚未实现最高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一.秦统一中国:(一)统一的条件1.政治方面:兼并战争使诸侯国减少,实现局部统一;2.经济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各地联系加强;(根本原因)3.民心: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4.民族:春秋战国以来,民族融合不断加强。5.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6.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选修三内容)1.政治方面: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3.军事(民族)方面:a、北击匈奴,修长城。b、南征百越,设四郡;(闽中郡,象郡,桂林郡,南海郡;4.思想文化:统一文字(小篆);颁布《秦律》;焚书坑儒。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并不完全等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联系又区别。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指最高统治者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紧密结合的。因此,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地方君权——相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形成背景:1.经济基础: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2.政治前提:秦统一天下,巩固统治的需要;3.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等的法家思想;4.个人因素: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长城陇西东海南海面对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庞大帝国,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统治呢?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前213年)材料: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1)依据材料,秦王打算改变“名号”的原因是什么?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自感功高盖世,原来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要改名号。(2)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意图使什么?1.包含“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的意思,以彰显功业;2.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3.反映了秦朝神化君权的新统治理念。(二)内容(措施):1.首创皇帝制度;(1)称号的由来:德高“三皇”,功过“五帝”;(2)特点:①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②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3)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权力的核心;2.三公九卿制度:(1)官职的名称及职能: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诸卿牵制统率统率直接控制(2)特点:①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②在地位、职责、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③臣议君决,采取朝议制度;④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3)作用:①分工严密、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②保证了专制皇权不致旁落;③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材料: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1)材料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反对分封制。(2)秦始皇“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全面推行郡县制。皇帝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郡县乡里郡守县长或县令三老、有秩、啬夫、游徼里正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治民,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受命中央督责地方3.全面推行郡县制度:(1)背景:(1)政治上:①分封制的弊端或实行分封制的教训;②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开始设郡县,有实施的基础;③秦统一后,加强统治的需要。(2)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郡县制的特点:(3)郡县制的作用:③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①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①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②中央垂直管理地方。(4)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相同点:目的:性质: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官员产生方式划分标准影响世袭产生皇帝任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易形成分裂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二)影响:积极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影响:(2)对后世的影响: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阶段朝代地方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演变特点与趋势形成秦巩固汉初汉武帝完善唐加强宋新发展元(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郡县制度加强郡国并行导致七国之乱削弱“推恩令”;刺史加强节度使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削弱收兵权,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中央掌握地方财政。积极消极行省制度,(宣慰司)(宣政院)便利…加强…巩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朝代调整、演变情况演变趋势两汉魏晋隋唐北宋元朝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内外朝制度(内:参与决策;外:负责执行)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二府三司制度:中书门下,枢密使。盐铁、度支、户部)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长官掌管六部,行使相权,位高权重。(特例)(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1.夏商西周时期:世官制依据出身和宗法血缘关系选拔官员,“世卿世禄”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2.西汉时期:察举制(1)含义: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3)标准:孝廉(4)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本文标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4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