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考语文2015年“泄露天机”语文试题模板
-1-2015年“泄露天机”语文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天人共美:一种生态的理念杨国荣生态之域的视域首先表现为“以人观之”。宽泛而言,“以人观之”也就是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这种“观”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涉及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而且关乎价值的关切。狭义上的理性的认知具体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价值的关切则以天人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中国哲学很早已意识到以上方面。孟子曾指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涉及“亲”、“民”、“物”三种不同的对象,对待这些对象又有“亲”(以亲情相处)、“仁”(以仁爱之心相待)、“爱”(以珍惜、爱护之心相待)三种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后者也属广义上的“观”——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不仅对“亲”(家庭伦理领域中的成员)、“民”(一般社会成员)要给予价值的关切,而且对广义上的“物”也应当有一种珍惜、爱护(“爱”)之情,这种情感在实质的层面渗入了价值的内涵。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民胞物与”、“万物一体”意味着将世界之中一切对象都理解为与人相关的对象,并赋予它们以相应的价值意义,这一看法的内在的要求是对人之外的其他对象给予应有的价值关切,其中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中国哲学不仅在实质层面涉及对自然等对象的价值关切,而且也提出了如何展开这种价值关切的总体观念或总体原则。后者可以用《中庸》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来概括,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对待自然对象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味着自然中的每一个体、每一对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可以共同存在,彼此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里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以上主要从天人关系的角度,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在理解和对待自然方面的价值取向。引申而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从本原的层面看,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社会领域中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彼此之间应共同存在而非相互排斥。与之相联系,这些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享有、运用自然资源上应该具有平等的权利:按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原则,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以上权利,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而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权利。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以上原则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相反,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某些阶层、某些集团、某些民族、某些国家在利用、消耗自然资源方面远远超过甚至压倒其他的阶层、集团、民族和国家。这里无疑包含了人类社会中的不平衡,这样的不平衡如果不加抑制,同样将导致生态的问题:当社会领域的某些成员、集团、民族、国家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时,天人之间的不平衡往往会进一步加剧,正如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将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一样。以上事实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与社会上不平等地运用自然资源有着难以否认的联系。可以看到,在天人关系之后,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前面所提及的看法,即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与之相应,解决生态问题也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如前所述,以人观之的“观”既涉及以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也包括从价值的视域看待世界。从逻辑上说,如果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并进而导致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以人观之”所涉及的以上价值关切对于抑制这种偏向,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2-1.下列对“以人观之”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B.价值的关切,以天地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但并不包含任何物质上的价值利益。C.孟子指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D.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狭义的理性认知直接指向了对价值的关切。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人类对待自然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有其必然存在的意义。B.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必然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这也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就是由我们上一代人过度消耗自然资源造成的。C.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避免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D.宋明理学家在孔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物而不相害”引申而言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B.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权力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就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关权利。C.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进而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等对象的价值关切的科学概括,及自然中的每一个体之间不管是敌是友,都可以互不伤害共生共存1.A(B原文并没有“并不包含任何物质上的价值利益”;C原文是说只有“后者”,即“爱物”才是“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D原文是“它不仅涉及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而且关乎价值的关切”,而不是“直接指向了对价值的关切”;)2.C(D“在孔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在原文中缺少依据;A不是“从对待自然对象的角度看”,而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B“今天的生态问题,就是由我们上一代人过度使用自然资源造成的”的结论没依据,过于武断。原文参考:以上事实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与社会上不平等地运用自然资源有着难以否认的联系。)3.A(A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对“如何展开这种价值关切的总体观念或总体原则”的概括,参考原文:后者可以用《中庸》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来概括,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里的“前者”指价值关切,“后者”指总体观念或总体原则。选项后半句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解释也不准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睡眠是高等脊椎动物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觉对于人脑的意义究竟何在呢?研究人员在小白鼠睡眠时将绿色染料注入到脑脊液中,之后又在清醒时将红色染料注入其脑脊液。脑脊液是一种环绕大脑和脊髓的透明液体,主要为脑细胞供应营养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废物。结果显示,睡眠时,大量的脑脊液迅速流过大脑,并很快充满了大脑。但清醒时只有很少量的脑脊液流过大脑,或者几乎没有流动。相比清醒状态,睡眠时大脑细胞间的空隙增大了60%。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睡眠时脑脊液携带着大量的代谢垃圾流出了细胞,使得细胞内的空间“缩水”了。-3-研究人员将一种有毒性的蛋白质注入小白鼠的大脑。结果显示,睡眠期间脑脊液很快将这些有毒蛋白质清除到细胞外,就像有一个洗衣机把污渍洗干净一样,这种蛋白质在大脑中渐渐消失了。原来,睡眠期间大脑会自我清理,清除掉清醒状态时累积起来的大量有害的代谢垃圾,从而给大脑腾出更多的空间。之前有研究认为,睡眠有助于存储和巩固记忆,以及代谢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原因就在睡眠让大脑更干净、更健康了。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有一种神经元以外的细胞——神经肢质细胞,正不时地在收缩或扩张。收缩时脑脊液的流动很慢,扩张时脑脊液的流速变快,量也变多。难道脑脊液这个“清理大师”是通过神经胶质细胞来流动的?研究人员摘掉了小白鼠神经胶质细胞中的通道,脑脊液就停止了流动,看来神经胶质细胞真是负责运输脑脊液。神经胶质细胞是如何接收“指令”的呢?研究人员指出,当人受到恐惧或其他外部刺激时,大脑会处于警觉状态,觉醒激素被大量释放,随之带来神经细胞内的空间变大。睡眠时,这个激素不活跃了,细胞内的空间自然会有所收缩。若利用药物阻断这种激素的作用,神经细胞之间的空间就会明显变大,脑脊液的流动量也会变多。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卫体系,其功能就是通过淋巴液来清除掉人体的代谢垃圾,大脑中这个微观的清理系统,则是通过神经胶质细胞输送脑脊液来清理垃圾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有些相似,所以研究人员将大脑的这种清理系统命名为“胶质淋巴系统”。之前研究认为,脑脊液在大脑垃圾清理方面的功能是单程的,实际上胶质淋巴系统也像淋巴系统那样是一个再循环系统,因为将近有40%的脑脊液会重新回到大脑。大脑清理为什么在睡觉时进行呢?睡眠期间,大脑神经细胞会有很大程度的“缩水”,这种收缩给细胞之间创造了更多空间,能允许更多的脑脊液自由地通过神经胶质细胞来清除垃圾。清醒时,大脑的细胞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限制了脑脊液的流量。更重要的原因是,研究人员发现,在睡眠状态时,神经胶质细胞的空间是按比例有序收缩的,这样会使脑脊液更快速地流过大脑,从而更有效地清理垃圾。另外,脑脊液清理大脑垃圾是需要很多能量的,事实上,大脑睡眠时能量消耗没有大幅减少。清醒时,大脑会积极地处理不同的信息,这同样需要能量,这就导致清理工作与大脑必须要执行的功能难以兼顾。为了利用更多的能量来清理更多的垃圾,大脑就选择在睡眠时启动清理系统。大脑是个凌乱的场所,睡眠时它却拥有独特的净化系统!我们不可错过每天保养大脑的最佳时期啊。1.下列有关睡眠对人脑意义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A.睡眠是人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和可逆的静息状态,作为人的基本生理活动,它所占的时间大约是人生的三分之一。B.睡眠有助于大脑调节机体的代谢以及免疫系统,从而让大脑变得更清晰,更健康,有助于大脑存贮和巩固记忆。C.睡眠时,脑脊液通过神经胶质细胞,快速流过大脑,清洗掉大脑中的蛋白质等有毒物质,使大脑变得更加干净。D.睡眠是大脑的自我保养,睡眠时,通过脑脊液提供营养并运走代谢垃圾,从而给大脑腾出更多的空间。2.下列对大脑自我清理工作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A.睡眠时,大量的脑脊液迅速流过大脑,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废物,从而使得神经细胞内的空间变大。B.睡眠时,大脑中的觉醒激素不活跃,使神经细胞间的空间变大,有利脑脊液的流动,增多脑脊液流动量。C.大脑用神经胶质细胞来清除大脑代谢垃圾的方式与人体淋巴系统的工作原理一样,因此也属于淋巴系统。-4-D.睡眠时,大脑的神经细胞按比例有序收缩,从而让脑脊液更快地流过大脑,起到修复大脑的效果。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脑脊液堪称大脑中的“清理大师”,在大脑睡眠时能将一些有害物质清理掉,从而让凌乱的大脑得到净化。B.大脑清醒时神经细胞变大,相互紧密联系,限制了脑脊液流动;睡眠时,神经细胞变小,脑脊液就有了更多的流动空间。C.脑脊液的流动与淋巴液的流动不同的是,它在大脑垃圾清理过程不是单程的,近40%的脑脊液会重新回流到大脑。D.清醒时,大脑要处理很多信息,会消耗许多能量,因而无法有效兼顾对大脑的维护,这是大脑晚上清理的原因之一。1.D(A这是对睡眠本身的认识,没有揭示睡眠对人脑的意义;B“从而”一词强加因果;C蛋白质等有毒物质”表述不当,不能说蛋白质都是有毒物质)2.B(A应为“使得神经细胞间的空间变大”;C大脑是用脑脊液来清理垃圾的,大脑的微清理系统不属于淋巴系统;D“神经细胞”应为“神经胶质细胞”)3.C(淋巴液的流动不是单程的,它也是一个再循环系统)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2015年“泄露天机”语文试题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5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