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7届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优秀课件
文言文客观题之(三)——概括分析题利用好概括分析题:一、有利于读懂文章全国卷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特点有三:1.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因此,根据选项设置的特点,可用概括分析题帮助我们破解一些难懂字词,疏通文意。作用:一、有利于读懂文章二、有利于锁定比对区间左栏已经提到四个选项是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故为解答概括分析题明确了比对的区间;又因选项设错往往是“分析”有瑕,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巧解概括分析题的7比对角度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比对的内容主要有从7大方面: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和因果关系等。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2015·江苏高考)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选项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分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介绍欧阳发有一儿子欧阳宪,欧阳发被埋葬后,文中有“而宪来求铭”可知,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一、比对人物——防张冠李戴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2013·辽宁高考)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选项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分析:从张冠李戴角度设误,“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文中是说“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也就是说,任福不是因为韩丞相指挥失利而战死的。(2010·山东高考)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选项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分析:从时序错位角度设误,原文中是“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臣不才,愿以死自效”后,“遂立授甫为京营副总兵”,由此看来,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2010·山东高考)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选项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二、比对时间——防时序错乱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选项B)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分析:从地点混乱角度设误,“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不是在“滑州”,而是在“并州”。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选项B)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三、比对地点——防地点不合。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原文:琼性清慎,不发私书。……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选项: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参考答案:张冠李戴。“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错,从原文看苏琼洗脱罪名的是一些被冤枉的人。(2)原文:(孙长卿)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选项:孙长卿临危不乱,又善于断案。担任河南府通判期间,孙长卿果断制止了一场兵变,并审理了一桩命案,最终将黑心哥哥捉拿归案,他因此而名响一方。参考答案:地点有误。审理案件是在担任和州知州时,非任“河南府通判”时。(1)原文: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选项: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2015·重庆高考)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选项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分析:从曲解词义角度设误,原文中“终不一语加咎巫”的意思是“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选项说“很少受到谴责”,把“没有”说成“很少”,缩小了限制范围;“学者不愿行医”在原文中没有任何体现,原文中“学者日以怠”的意思是“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故A项与原文内容不符。(2015·重庆高考)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选项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四、比对关键词语——防曲解文意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2015·安徽高考)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选项B)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分析: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原文“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官吏为了名声,都在努力突显自己,独梁熙淡泊宁静。但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熙“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2015·安徽高考)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选项B)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五、比对添加内容——防无中生有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2015·安徽高考)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
本文标题:2017届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5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