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创新ppt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创新路明2008年7月5日内容提纲一、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过程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创新设计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和组织创新重点四、推动新农村组织创新的建议(一)传统的乡村自治组织形态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组织形态是由保甲制度、宗族制度及乡绅治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乡村自治的组织形态,国家政权不过多干预乡村事务,“皇权止于县政”,乡村事务主要由族长和乡绅进行管理,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向下对民众公布和推行国家的政令,向上反映民众对国家政令实施的态度和意见,并做一些调解民事纠纷的事宜,保证乡村的安宁。(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建国初期,在农村建立了生产合作社(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赢得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中共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和集体经济并存。20世纪50年代末,席卷全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了党组织体系(公社党委、村党支部)和行政组织体系(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文化大革命”中,改为了革命委员会。组织上实行“政社合一”,高度集权;经济上实行集体经济,集体劳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积极作用:建设了不少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行农业规模化生产。弊病:违背了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意愿和需求,挫伤了农民群众从事生产的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业发展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下发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当年就有12702个人民公社宣布解体,1984年又有39830个人民公社宣布解体,农村社会的组织形态保留了农村的党组织体系,行政组织则以村民委员会替代了生产大队,其职能是管理农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三)多种农村组织形态并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从个体生产中体验到缺乏生产资金形成不了生产规模、缺乏农业科学技术指导无法保证农产品质量、缺乏市场信息生产的农产品难以顺利销售的苦衷,于是孕育出了新的农村社会组织形态。近十多年来,各地农民纷纷自愿组成了种类繁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及农、林、牧、渔等农业产品的种植、养殖和加工,并扩大到了农产品的运输、销售、信息服务等方面,据国家农业部统计,目前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超过15万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占35%、农民专业协会占65%。新的农村社会组织形态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显示出了强大的活力。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呈现出多种农村组织形态并存的局面。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创新设计(一)新农村建设组织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现代农业要求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分散小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龙头企业的谈判能力,提高农民运用新科技的能力。2、现代农业需要资金支持。农民迫切要求合作金融组织创新,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3、农村有大量的公益事业需要有人去领办和管理,农民迫切要求农村社区组织创新。4、农民具有兼业化的特征,留守农村的农民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和儿童。农民需要多种生产和生活服务。(二)新农村建设组织创新的理论基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社区管理的基本特征。参与式管理是社区管理的基本方法。社区成员参与决策。实现管理的扁平化。社区管理原则:一、自愿参与。二、量力而行。应尽量做到少花钱或不花钱;三、以提高村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为广大村民服务。四、互帮互助。五、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六、社区领导办事公道,清正廉洁。(三)新农村建设组织创新的设计。1、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农村基层党组织。2、新农村社区的管理者——村民委员会。3、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民专业合作社4、新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各种公益事业协会、理事会。(四)新农村组织创新的意义和作用一是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二是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三是协调了农产品价格四是降低了生产成本五是维护了农业基础设施六是提供了公共产品七是合作金融组织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八是维护了农民的权益九是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三、新农村建设的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创新的点1、村民委员会的创新重点:一是在搞好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上要有新办法;二是在搞好农村社会事业的民主决策上要有新方式;三是在搞好农村社会事业的民主管理上要有新措施;四是在搞好农村社会事业的民主监督上要有新方法。1、村民委员会存在的问题全国普遍反映村民直接选举中的问题比较突出:竞选者为获取权力不择手段,有的通过宗族势力联络感情,有的信口开河胡乱许愿,有的不惜重金请客送礼,有的甚至为选票明码标价,更有甚者利用地方黑恶势力对选举进行干扰与操纵,选举违背了村民们的意愿,失去了直接选举的意义。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还存在着对农村社会事业的管理不力、服务职能不到位、工作缺乏群众监督等诸多问题。2、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一是自组织能力不强。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小农意识强,因而自组织能力弱,缺乏合作精神,要搞好生产合作不易;二是缺少领头干的“能人”,作社出现自生自灭的情况会比较多;三是缺乏发展的经济实力。合作社的资金原始积累少,抵押贷款的信誉度低,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四是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弱。大多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还不大,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因而使合作社面临着很大的经营风险。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重点。第一,建设规范化的合作社治理结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应依法规范组建合作社;第二,建立合作社的“能人”治理机制。应由全体社员或社员代表选举产生合作社的领导机构,选聘那些社员信任、奉献精神强、廉洁自律的“能人”作为合作社的带头人,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第三,提高“合作效益”(合作效益=规模经济+聚集效应)。积极建立产、供、销的合作经营渠道,增强合作社对社员的凝聚力和对非社员的吸引力;第四,发展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组建农村金融合作组织,为合作社的顺利发展提供资金保障。3、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组织存在的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农村组建了很多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组织,而中西部的农村却不多;二是工作运行不规范。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工作程序不严谨、公益服务不到位、财务管理不透明等问题;三是专业人才缺乏。领导者一般多为兼职,报酬很少,很难吸引专业人才;四是组织经费紧张。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的会费、有偿技术服务、村办企业和政府的资助,2006年国家水利部拨专款200万元用于支持各地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平均到20000个农民用水户协会,每个只有100元。3、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组织的创新重点和存在的问题首先,整合资源。应对现有农村中的众多单一性社会公益事业组织进行归类组合,组成综合性服务组织,如经济类、文化类、文艺类、健康类和民俗类等,便于社会管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协调发展;其次,应将社会公益事业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的着眼点,放在调节好人际关系、邻里关系和村域关系上,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和谐发展。(二)新农村社区组织在外部环境方面1、对新农村社区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并缺乏可操作性。2、对新农村社区组织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缺乏力度3、对新农村社区组织的领导者缺乏科学选拔与培养的机制。4、对农民普及和提高农业技能缺乏培训四、推动新农村组织创新的建议1、加强新农村社区组织的法制建设,为推动新农村社区组织的创新提供法律保障2、加大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扶持,为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3、加大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金融扶持,为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4、加强新农村社区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为推动新农村社区组织的创新提供组织保证5、加强新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建设,为推动新农村社区组织的创新提供政治保证1、加强新农村社区组织的法制建设,为推动新农村社区组织的创新提供法律保障第一、应修订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二、应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近年来农村群众自治组织在换届中的“海推直选”、“自荐海选”与“组合竞选”等方式加以规范,选举公开、公正、公平;第三、应尽快制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第四、应抓紧制定《社区合作组织法》;第五、确立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组建方式、注册登记和管理部门;2、加大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扶持,为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第一、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做好村镇规划,与水、电、路、线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与标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第二、应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第三、应加大对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支持。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第四、应推行乡村清洁工程。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秸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造成农村的“脏、乱、差”状况;第五、应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使用和补偿制度。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维护农民的利益;3、加大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金融扶持,为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第一、建立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相互协调的支农体系,加大农村信贷资金支持,提高农户小额贷款数量,支农贷款应给予必要利率优惠;第二、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作用。可将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转为政策性金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加财政资金支农的覆盖面;第三、政府支农资金的一部分作为农业贷款的担保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第四、应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金融监管部门应在加强金融风险监管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支农的金融服务产品,避免因监管指标过于苛刻导致农村金融业务与城市金融业务趋同而远离农村金融需求的逆向政策导向;第五、建立以农业政策性保险为主体的风险补偿机制。成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高于一般商业性保险业务风险的部分,由国家财政给予必要的补贴;第六、发展农村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或资金联合体。建立担保公司或担保合作社,解决农民担保物缺少、贷款难的问题。4、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新农村组织创新提供组织保证一是要求农村社区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社务公开、会务公开和财务公开;二是教育班子成员以大局为重,增进领导班子的团结,促进党员间的和谐、村干部间的和谐、社员间的和谐、会员间的和谐与农村社区的和谐;三是建立农村组织领导班子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明确成员分工,遵守工作制度和程序,搞好协作,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四是建立农村组织领导班子科学选人用人的机制,制定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标准,建立既科学民主又适合农村选民特点的选举制度,健全评价、使用、考核、激励、淘汰的选人用人制度,代表和维护群众的利益,让群众满意;五是加强农村组织领导成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政治素质、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协调关系的能力与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5、加强新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建设,为推动新农村社区组织的创新提供政治保证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有新思路。大力发展和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农民推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第二,组织模式上要有新突破。有利于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统领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方式和组织设置形式,将党组织建立在农村产业发展的链条上,设置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社会公益组织中,形成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的有效载体;第三,教育农民要有新措施。开展农民农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开展民主法制和诚实守信的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有道德、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开展“农村星级文明户”、“农村好家庭”等评选活动;第四,做群众工作上要有新成效。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创新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5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