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专题总结提升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标展示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课标展示一│课前梳理►知识点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非常时期(1)前提条件: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退出一战。(2)严峻形势①政治危机:帝国主义妄图扼杀新生政权并进行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势力叛乱,三年国内战争开始。②经济危机:失去主要粮食产地,苏俄经济严重困难。课前梳理2.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非常政策)(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又扩大到各种农产品。(2)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产品分配:取消________,实行实物配给制。(4)实行成年人____________。3.特点兼有“战时”和“________”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课前梳理余粮收集制自由贸易劳动义务制共产主义4.评价(1)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全国财力、物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影响:执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和错误,遭到广大________的反对。一│课前梳理农民[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有何异同?[答案](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它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是在当时俄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但布尔什维克党最初确实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一│课前梳理►知识点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1)原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影响。(2)表现: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困苦,能源、粮食困乏,工人失业。2.政治危机(1)原因:领导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手段并继续推行。(2)表现:农民、工人不满,1921年____________水兵叛乱。一│课前梳理喀琅施塔得►知识点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和标志(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战争结束后苏俄国内面对严峻的________和政治危机。(2)标志: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2.内容(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部分国有企业采取________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课前梳理经济危机粮食税租让制(3)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________。(4)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___________的工资制。3.意义(1)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国家实现________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苏俄的经济到1925年基本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2)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政治危机,巩固了___________。(3)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一│课前梳理自由贸易按劳取酬工业化苏维埃政权[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一│课前梳理[答案]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生产。一│要点探究►探究点一正确把握新经济政策1.从必要性看(1)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日用品极其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2)经济困难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在农村,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农民暴乱;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在军队,出现了水兵叛乱。要点探究(3)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2.从可能性看(1)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2)苏俄已经粉碎了帝国主义干涉,取得了战争胜利。3.实施该政策的意义(1)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巩固了工农联盟。(2)列宁探索了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3)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一│要点探究例1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A.采取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一│要点探究C[解析]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是新经济政策,而且新经济政策的特征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商品经济。►探究点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1.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一│要点探究3.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混乱;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4.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新经济政策采用迂回过渡的办法,取得成功。一│要点探究例2工业企业经营方式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扩大经营权C.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D.重要工业企业由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一│要点探究C[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实行普遍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则规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即国家政权与国内外私人资本的合作,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正确答案为C项。A项是斯大林经济体制下发展的重点,B项错在“私有制”,D项是两大政策的相同点。一│要点探究一│总结归纳总结归纳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课标展示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课标展示二│课前梳理►知识点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背景和开始(1)背景: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为了加强国防力量,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2)开始: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________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2.过程(1)工业化方针与政策:优先发展________,追求高速度,课前梳理农业国第十四次重工业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2)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的成就及教训(1)成就①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苏联建成较齐全的工业体系。②到1937年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________,工业总产值位于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教训: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________过重,________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代价过大,等等。二│课前梳理重工业工业强国轻工业[思考]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答案](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原料、资金等便利条件。(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二│课前梳理►知识点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停留于个体小生产水平。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克服粮食收购危机。2.过程、结果和影响(1)过程: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2)结果:到________年,农业集体化完成。(3)影响: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________,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到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二│课前梳理农业全盘集体化1937工业化[思考]斯大林推行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经验教训?[答案](1)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必须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二│课前梳理►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2.形成标志:1936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颁布。3.表现(1)经济①表现:排斥市场调节,由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通过____________对经济直接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二│课前梳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指令性计划②影响: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片面优先发展__________,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家指令性计划,使地方、企业失去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2)政治①表现: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②作用:在当时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稳定政局,但是破坏社会主义________与法制。(3)思想文化①表现:________成为社会风潮;采用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二│课前梳理重工业民主个人崇拜②影响: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4.三者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二│课前梳理[思考]斯大林模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二│课前梳理[答案]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政治形势: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根本原因:由苏联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二│要点探究►探究点一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之处及成因1.不同之处(1)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则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则是通过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要点探究2.原因(1)社会制度不同。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苏联是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2)社会历史历程不同。资本主义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而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3)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本文标题:2015-2016新高考人民版历史课件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6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