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社会福利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社会福利理论产生阶段:福利经济学的形成•社会福利理论的形成阶段:福利国家论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福利理论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当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一、福利经济学•福利思想的起源–否定社会救济制度的福利经济思想•产生背景–古希腊的哲学»柏拉图: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人应该具有的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国家应有三等人: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有节制之德的奉养者»亚里斯多德:人们通过国家來实现生活的幸福。国家的目的就是保证人們過一种“优良的生活”–宗教教义:平等、禁欲、互助與普遍幸福–英国,1601年,《济贫法》–否定社会救济制度的社会福利思想•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创始人幻灯片5»看不见的手(经济规律)»贫困原因»国家和政府不应该对穷人和福利给予特别关注,这些问题在自由的经济市场中都能得到解决幻灯片6亚当斯密AdamSmith(现代经济学之父)•有关经济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一、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二、经济学的前提假设•理性人假设幻灯片4–马尔萨斯(ThomasRobertMalthus)»贫困的根源是人口过度增长,是由于贫困者自身引起。»抑制人口的增长和繁衍:道德抑制和积极抑制(针对贫民和贫困人口)。»救济不仅没意义,而且会给贫民带来依赖心理。–英国议会,1834年,新《济贫法》»救济范围缩小»歧视色彩更明显: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身自由要受到限制和失去政治权利–提倡国家福利的福利经济思想•背景•1881年11月,德皇威廉一世颁布皇帝诏书•尤斯蒂:市民社会的终极目的就是提高社会公共福利•李斯特•俾斯麦与新历史学派–劳资问题是伦理道德问题。只要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他们的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即可解决–改变方法:国家通过他的行政职能来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福利经济学的主要思想–福利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基本观点:经济运行应该达到“经济福利最大化”–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庇古,《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福利经济学之父•边沁(JeremyBentham)的功利主义哲学–詹姆斯.穆勒(JamesMill)–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的正义行为–杰文斯(WilliamStanleyJevons),边际效用学说幻灯片10–马歇尔,消费者剩余幻灯片12•霍布森(JohnAtkinsonHobson)的最大社会福利思想幻灯片13•边际效用理论–效用:人们通过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满足程度•特点–效用是人的一种主观心理感觉–效用的衡量标准不同,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发生变化»同一个物品对不同偏好的人效用不同»同一个物品对于同一个人来说,效用大小并非始终相同–基数效用:物品的效用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计量–序数效用:按照消费者个人偏好程度排列出物品效用的大小和先后顺序–总效用: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在消费的时候,最后增加的一单位物品和服务所产生的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消费特定的商品或服务,随着商品或服务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消费者产生的满足程度的增量在不断减少幻灯片9•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根据边际效用的大小愿意付出的价格总和同实际付出的价格总和的差额–掠夺消费者剩余幻灯片9–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思想•用边际效用论为基础来论述福利的含义–福利是一些意识形态或者是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福利可以置于较大或较小的范畴•如何衡量社会福利–国民收入总量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幻灯片14幻灯片15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福利经济学之父•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的所有的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National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DomesticProduct)幻灯片13•实现福利最大化的方法——福利经济学的2个基本命题–一个人的实际收入增加,会使满足增大–转移富人的货币收入给穷人,会使满足增大»自愿转移与强制转移»直接转移与间接转移–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的产生–罗宾斯,全盘否定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新福利经济学运用“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及“消费可能曲线”等方法,在微观经济领域里对福利经济问题进行探讨幻灯片17»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一个人对不同物品会存在偏好上的差异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幻灯片18•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研究它的经济活动现象和规律–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单位的经济活动,从个体的角度来研究经济行为幻灯片16»消费可能曲线(家庭预算线/等支出线):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可能性»消费者均衡:消费可能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发展了“最适度原理”(帕累托最优)»社会中的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资源再怎么重新配置也无法使社会中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得到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使一个人的福利提高,必须要以别人的福利损失作为代价–“假想的补偿原理”•卡多尔、希克斯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补偿原理的基础:如果一部分社会成员经济福利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成其他成员经济福利状况的恶化,或者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状况的改善补偿了其他成员福利状况的恶化,社会福利都会得到增加•补偿原理:利益增加方愿意支付的补偿超过利益损失方的数额–“社会福利函数”•伯格森引入(1938),后来经萨谬尔森等人(1947)给予了发展。•在一定收入分配情况下,个人对产品的自由选择组合是决定个人福利最大化的重要条件,而社会福利是伴随个人福利的增减而增减。所以,想要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应当保证个人的自由选择,并进行合理的收入分配。–突出福利的主观性和福利的相对性二、福利国家论•福利国家论的产生•福利国家论的思想渊源–德国新历史主义学派和讲坛社会主义–英国费边社会主义•蒂特马斯(1907-1973),欧美国家社会福利政策体系的奠基人•社会福利实质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费边社会主义最崇尚的两个价值观念,首先是平等,其次是自由•国家应该在社会经济事务和社会福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1936)•“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一个国家的总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通过国家干预增加社会中的有效需求和实现充分就业,社会福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贝弗里奇报告》中的社会福利思想•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4条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满足最低需求原则–充分就业原则–费用共担原则•确立了战后英国社会保障计划的基本框架•贝弗里奇报告标志着福利国家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变成现实•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论的主要内容–对于福利国家论概念内涵的理解•福利国家与“特权”相对立•国家对社会需求的认识•福利国家将由普选制产生的政府当做通过社会再分配,协调国家中不同社会利益的代表–福利国家论包含的主要内容•经济混合化•“收入均等化”•福利社会化•就业充分化•思考:为什么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产生于西方国家而并非在中国?三、社会福利理论的多样化发展•新自由主义者的社会福利思想–新自由主义是弥补传统自由主义完全由市场自由竞争的局限性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极力主张私有制,反对公有制;主张自由经营,限制国家干预等–限制国家权力、缩小国家机构•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学派)•限制国家权利、缩小国家机构,推行以自由竟争、自由贸易为特色的经济政策•福利应该尽可能市场化、私有化•除市场无法提供且会影响自由竞争的福利才需要国家举办•主张福利国家改革,实行负所得税制度幻灯片28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负所得税制度•当社会中的人们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时候,财政自动为这些人提供收入的计划•负所得税制度有利于政府将转移支付专门用于补偿穷人的收入•负所得税制度可减少因个人收入过分悬殊而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家庭经济规模效应–“福利国家”破坏经济效率•哈耶克(Hayek.FriedrichAugust,1899-1992)•“自生自发秩序”•肯定福利国家中不损害个人自由的行为,反对福利国家中对经济进行过分干预的计划–两种社会目标:对个人自由没有损伤的目标与损伤自由的目标–福利国家目光短浅,效率低下–福利国家对个人自由有威胁–对经济发展具有破坏力–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弗赖堡学派,瓦尔特·欧肯(WalterEucken)建立•国家干预的两方面–维护市场经济的基础--公平竞争–需要国家干预来实施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提出“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Erhard),“德国经济奇迹之父”–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目标:共同富裕,即消除社会贫富差距»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工人工资»实现低而稳定的物价–生产优先于分配(效率优先于公平)讨论:弗里德曼的学票制度“教育券”是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得曼的一贯主张。弗里德曼看来,他认为政府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支持,造成了公立学校的垄断地位,而垄断有悖于竞争,导致公立教育质量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公立学校理所当然地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就容易忽视质量和效率。所以政府垄断和竞争不充分是学校办学质量低下的首要原因,因此他在1955年一篇名为《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的论文里提出了学券制——“教育券”制度。“教育券”是弗里德曼针对当时美国公立学校的弊端提出的,简单解释,教育券就是政府对每一个适龄的中小学学童,发一张可抵某一票面金额学费的记名学票,不可转让。在学票制下,各个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可以自由制定学费与教学质量,政府停止补贴亏损的公立学校。学生用学票抵缴学费,根据其票面金额与其选择的学校的学费的差额以现金多退少补;学校持收到的学票到辖区政府领取现金;政府用停止补贴公校“亏损”所省下的钱来向学校赎回学票。这样,学生可以如一般消费者一样,根据适合他的地点、教学方法、硬件质量、学费水平来自由选择学校,性价比成为衡量标准。学校为了争取学生,自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求利润最大。通过这种方式把竞争引入公立学校体系,在“学券”的流动中实现优胜劣汰,医治公立学校的“集权过度症”,适当遏制教育官僚主义的滋长。弗里得曼说:“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但却没有必要经营学校。”通过这段材料,请分析弗里德曼学票制的可行性与优缺点。
本文标题:2社会福利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7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