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高三一轮历史文化常识复习(B )
目录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育读。•《千字文》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千家诗》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百家姓》将常见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便于诵读和记忆。《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三字经节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豚,此六畜,人所饲。•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páo解释:题干中的“阉乱后,寇内讧”是指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导致农民起义。这里的“寇”是指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不是指“倭寇”,D解读不正确。1.《三字经》中说到:“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A.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B.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统治黑暗C.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D.倭寇与沿海奸商勾结,倭患愈演愈烈•《庄子.说剑》中说:”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熟读文化普及读物《三字经》的人都知道,传统文化中的“三光”是指A.日、月、星B.天、地、人C.烧光、杀光、抢光D.夏、商、周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的一位儒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称为《百家姓》。《百家姓》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百家姓》节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赵钱孙李”排前的原因•《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并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序,“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代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解释:宋朝开国皇帝是赵匡胤,所以当时赵姓最尊贵,因而被排在第一位。1.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据《百家姓》中的排序“赵钱孙李”,“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却排第一。由此可推断出《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西周B.唐朝D.明朝C.宋朝2、社会习俗———称谓称呼•A古代民族称呼:古代汉族自称“华夏”,西汉武帝、宣帝后渐称汉族。华夏族对周边民族的称呼为“蛮夷”,还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对西方外国人和北方少数民族泛称“胡”,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各族泛称“越”“百越”“百粤”。B姓名•姓氏的来历:姓起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代,是标志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身份变,氏也随之变,有时变化还很频繁。如公孙鞅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又因封为商君故称“商鞅”。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剧烈变动,表示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名:姓用来表血缘家族;氏用来表身份贵贱;名用来表个人。名有乳名、学名之分。姓名•字:人成年后取的别名。名与字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相表里,故也称“表字”。如诸葛亮字孔明,孔丘的儿子孔鲤字子鱼。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谦称;下对上、平辈之间,只能称字。一般情况下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君上和长辈的名,更不能犯,称“避讳”。姓名•号:也叫“别号”。古人在名和字外起的别名。呼人之号比呼其字更显得尊重。春秋时的号大多是别人取的,常用伯、仲、子(如“孔子”)、甫、父等字。汉朝以后人多自号,把自己的性情、怀抱、癖好、理想都蕴藏于其中。如唐杜甫自号杜陵野老(祖籍);唐王维号辛夷坞(园林);宋文天祥号文山(山川);宋辛弃疾号六十一上人(年龄);明唐寅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才华);清王夫之号一瓢(器物);清郑燮号徐青藤门下牛马走(仰慕)。毛泽东字润之;蒋介石的“介石”是字,名中正;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逸仙,化名中山樵,我们习惯称孙中山。•例1、中国姓氏产生的方式很多,除以时令、出生地为姓外,还有以古分封的国名、担任的官职、封邑为姓的……就产生的方式而言,下列四个姓氏中区别于其他三个姓氏的是•A.宋B.鲁C.王D.卫•例2(2009全国)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3、商秧一人多姓。人称卫秧,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其中商姓来源于•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4、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氏是含义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词。“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某一历史时期以后这一方法却戛然而止,它应是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古代中国对一些以技艺为专业的人,通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职业的字眼来称呼,让人一看就明白此人的职业身份。下列称呼中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庖丁解牛》中的“庖丁”B.《柳敬亭传》中的“优孟”C.《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师旷”D.《西厢记》中的“鲰生”“庖”为厨师;“优”为演员;“师”为琴师;“鲰生”,古代骂人之词,谓浅薄愚陋的人、小人。C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孩提:2~3岁•垂髫、总角:幼年儿童。束发:青少年•始龀:女孩7岁男孩8岁•韶年:男孩8岁黄口:10岁以下•幼学:10岁•金钗之年:女子12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及笄之年:女子15岁•舞勺之年:13~15岁•破瓜、碧玉年华:女16岁•舞象之年:15~20岁•待年、待字:女成年等待出嫁C年龄称谓•桃李年华:20岁弱冠:男子20岁•而立之年:30岁半老徐娘:女至30岁•不惑、强壮之年:40岁•知命、知非之年:50岁•花甲、耳顺、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致事、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耊、合鲐背之年:八九十岁•期颐、人瑞:百岁或百岁以上•须眉:男子统称巾帼:女子统称•古人对特定的年龄有对应的称谓,例如,未满周岁称谓襁褓,女子十三岁称谓豆蔻年华,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那么,六十岁被称为A.古稀之年B.耄耋之年C.花甲之年D.不惑之年D、百姓的称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令“更名民曰黔首”。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27)下令“使黔首自实田”。黔首之称,在战国时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下列选项中同属于对百姓称呼的是①黎庶②苍生③优伶④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E、不同的朋友关系间的称谓:•结拜:亦称“义结金兰”、“结义”、“拜把子”。即好友结为异姓兄弟。•折柳送别:古代旅行习俗。“柳”与“留”字谐音,取眷恋不舍、殷勤挽留之意。•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贫贱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莫逆之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交”、“忘形交”、“车笠交”、“君子交”、“神交”等。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关系应属于A.金兰之交B.贫贱之交C.刎颈之交D.莫逆之交F【皇帝的号】中国古代的皇帝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唐高祖、唐太宗等。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如汉武帝、隋炀帝等。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年号是封建皇帝在位时纪年用的名号,西汉时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F、帝王的号•谥号:古代帝王及官员死后,统治者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比如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等•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比如隋炀帝杨广等•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末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献帝、顺帝,那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帝王的号•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清太宗皇太极等。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代以后,规定一帝一元,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称为乾隆皇帝。帝王的号•年号: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至清朝灭亡。•比如太初(汉武帝),建安(汉献帝),开皇(隋文帝)贞观(唐太宗)开元、天宝(唐玄宗),靖康(宋钦宗),绍兴(宋高宗),•洪武(明太祖)、建文(明惠帝朱允炆)、永乐(明成祖)、嘉靖(明世宗朱厚熜)、万历(明神宗朱翊均)、崇祯(明思宗朱由检)、•顺治(清世祖福临1644)、康熙(清圣祖玄烨1662)、雍正(清世宗胤禛1723)、乾隆(清高宗弘历1736)、嘉庆(清仁宗颙琰1796)、道光(清宣宗旻宁1821)、咸丰(清文宗奕詝1851)、同治(清穆宗载淳1862)、光绪(清德宗载恬1875)、宣统(清末帝溥仪1909)年号庙号谥号习惯上,唐代以前对殁世帝王简称其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光武帝(刘秀)、隋文帝、隋炀帝等。唐以后改称其庙号,比如宋太祖、宋太宗、宋钦宗、宋高宗(赵构)、元太祖(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等。到了明清两代,常常以其年号来称呼,比如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崇祯皇帝、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帝王的号•尊号:尊崇帝、后的称号。如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唐以后,在帝、后号之前加上尊贵祥瑞的字。•如慈禧的尊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压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1.《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A.谥号、年号、年号C.年号、尊号、庙号D.尊号、谥号、庙号解释:理解了各种称号的含义,不难找到正确答案。B.庙号、谥号、年号•【2007年全国文综卷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在下列清代钱币中选出三个按发行时间先后和发行时间相距最近来排列,应该是①道光通宝②咸丰通宝③乾隆通宝④光绪通宝A.③④①B.①②④C.③②①D.①②④•按庙号制度,建邦、开国、中兴、大功之君为“祖”。下列
本文标题:高三一轮历史文化常识复习(B )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7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