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从文化角度看世界性城市建设
从文化角度看世界性城市建设时间:2011年02月10日10时03分来源:光明日报作者:万俊人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那么,城市在文化发展中承担着怎样的功能和责任?现代城市在文化发展问题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着力点有哪些?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不无现实意义。深刻认识城市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城市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三代”(夏、商、周)以前,“都邑”便在中原地区形成;古埃及的开罗、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德里、古希腊的雅典和斯巴达等城市,也都形成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600年期间。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跨越简朴的社群生活,进入文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高度集中的居住格局、日渐发达的商业贸易、日趋增多的社会交往以及不断繁荣的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都是城市所催生的文明成果。可以说,城市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进入近现代,城市更成为文化发展的前沿和高地。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既是现代化的先行者,也是都市化的发动者。像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等城市,都伴随着近代商业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而蓬勃发展,成为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城市不仅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中心,而且是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可以说,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动力源。高楼大厦、通衢大道、大学、博物馆、图书馆以及不断变化的生活时尚、文化风气和观念思潮大都产生于城市,并以城市为中心向整个社会扩展和辐射。直至当代,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仍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核心区和思想观念的引领者。准确把握当代城市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以文化成天下”,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理想,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在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下,城市在“以文化成天下”的进程中担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我们应当建立怎样的文化标准、以怎样的文化理念来引领现代城市发展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刻把握当代城市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从现实情况看,一个重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商业化和世俗化在现代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既发挥其促进现代城市文化发展的功能,又警惕和规避过度商业化和世俗化对城市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等的损害。加拿大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查尔斯·泰勒在《世俗的时代》一书中详细分析了一些欧洲中心城市在西方现代社会世俗化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深刻剖析了近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对传统宗教文化和伦理精神的解构作用。事实上,商业化和世俗化在现代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双刃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商业化和世俗化催生了一大批现代文化形态和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它们也对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冲击。只要认真考察一下商业广告、都市电影、流行音乐、服饰饮食等现代城市文化元素,就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一点。在商业化和世俗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保持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创造与文化消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适度均衡和良性互动,是我们应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应当清醒地看到,人类的文明和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层面上,而应当同时发展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造、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的全方位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世界性城市的过程中,应对现代城市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世俗化保持一定的警惕,自觉强化城市在知识教育和传播、知识创新、文化创造和文明提升中的独特作用。积极借鉴一些世界文化名城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我国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也需要积极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一些世界文化名城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美国波士顿等的实践,可以为我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巴黎是世界时尚之都和先锋文化集散地,同时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在巴黎,人们既可以看到埃菲尔铁塔等独具风格的现代建筑、红磨坊等炫目刺激的现代娱乐中心,年年翻新甚至以季节、月度为周期的时尚服装展示和先锋音乐表演,以及五花八门的后现代行为艺术;也可以看到星罗棋布的各种博物馆、艺术馆和纪念性建筑群,众多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人文社科研究机构、国际性权威文化机构等。更重要的是,巴黎还拥有各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哲学思想、学术流派,众多享誉全球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他们同各种高层次的大学、研究院一起,构成了巴黎的精神文化标志。正是这些因素的结合,使巴黎既成为西方古典人文主义精神传统的坚固堡垒,又成为形形色色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乃至“超后现代主义”的前沿阵地。伦敦也较好地实现了古典和现代文化元素的结合与统一。在伦敦,人们可以从纵横交错、古老狭长的街道中感受到其作为17—19世纪纺织工业、国际贸易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往日辉煌,也可以从诸多世界顶级大学如牛津、剑桥、伦敦经济学院等以及享誉世界的博物馆、古典建筑中感受到其深厚的历史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文化韵味,还可以从依然保留的皇家宫殿和古老仪式中感受到这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所特有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精英主义的气质。然而,这一切却并不排斥爵士乐、先锋艺术等现代文化元素。波士顿则一直坚持和突出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城市定位和城市特色。在波士顿,人们首先看到的是作为城市标志的书形玻璃大厦。波士顿之所以用“书”这一文化符号作为城市象征图案,是因为它拥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以及围绕在它周围的耶鲁大学等世界顶级大学。哈佛大学创造了实用主义等“美国哲学”,丰富了西方的思想体系,并为美国社会不断输送各种高端人才;麻省理工学院既设计了“爱国者导弹”,也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被称为美国总统的两大摇篮。从这个角度说,世界一流大学是波士顿的重要文化元素。坚持把人文精神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内核从上述三个城市发展的历史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真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城,决不仅仅是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中心,也不仅仅拥有时尚流行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景观,而应具有丰厚的精神文化底蕴,在坚守人文传统的同时对现代社会新文化乃至商业文化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态度,努力成为文化创造和知识创新的中心地带,成为引领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先进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前沿地带。世界文化名城之“文”在于其“质”(文化传统和精神文化)而非其“市”(文化市场);而文化名城之“化”则主要在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示范。“质”是文化之本,“市”是文化之用。简而言之,“市”应是“质”的外在表现,而“质”是“市”的精神内核。因此,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应坚持立“质”而开“市”,以健全发达的“市”反哺和滋养“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类的知识文化体系在不断发生新的分化和演变,城市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但无论怎样变化,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都不会改变。与不断改变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相比,人文精神更加恒久、更加深厚、更加稳定。文化的根本在于人文精神,然后才是经世致用。我们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尤需保持这种清醒的观念。(作者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国伦理学学会会长)以人为本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时间:2011年02月21日11时56分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宋黔晖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提速,按照我国经济社会第二步发展目标,到新中国建立100周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届时中国城市化率将为75%,这意味着城市是什么,城市需要什么,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关注什么等等涉及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问题越来越重要。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我国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步伐中,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更加突出、更加强烈,城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标准、城市的宜居程度、城市的幸福指数等等,都蕴含着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其中,以人为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衡量尺度。以人为本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理念软实力就是吸引力,就是通过文化魅力、民主和人权等国家政治理想来吸引其他人或其他国家支持自己,达到自己的目的。怎样对待人,这是国家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根本之所在。当一个国家能够对其他人和他国产生相当大的吸引力,往往意味着这个国家能够对内善待自己的人民,对外实行和平外交。所以,以人为本当然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存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根据城市文化的结构性特点,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表现在精神、技术、物质、行为等多个层面,包括城市精神的凝聚力、文化生态环境的感召力、文化载体的影响力和市民的文化认同和传承力。很显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需要人的参与,在人的生存、生活和实践中展现,同时软实力的指向目标也是城市的主体——人,其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等等诸多表现都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曾说过,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也不单单是各种社会设施,诸如街道、建筑物、电车等的聚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如法庭、医院、学校、警察等的简单聚集,它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其最根本的内涵是城市要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也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因此,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尺度应该是“人”,以人为本是城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理念。从目前城市的文化建设实践来看,还存在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唯文化产业GDP,热衷于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着力在大剧院等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文化部近日针对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热衷授牌、恶性竞争等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存在的这些乱象也提出了批评。把文化民生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重点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最终目标是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建设上一定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我们党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沐浴中生活得更加幸福。相比城市的建筑、路网、信息网等硬件设施,人才是城市的真正主体,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市民文化素养高无疑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最好展现。因此,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要把文化民生作为战略重点,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核心,以扩大市民享受文化艺术的机会为方向,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一,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日常管理运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设施的利用率,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相比建设来讲更加重要。我国许多城市的文化建设规划往往侧重于文化场馆设施的兴建,而较忽略对文化设施建成以后的运行管理和社会功能进行规定与设计,常常是政府全资投入建成之后,要么没有很大发挥其公益性的社会功能,要么沦为商业性的管理运作模式,有些基层社区文化设施出现“建得起,养不起”的境地,无法正常提供服务。第二,文化产品的供给品种要更加丰富,覆盖面要更加广泛,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公共文化服务不仅需要精品文化、高雅文化,也需要大众文化、通俗文化,衡量文化产品的标准不能仅仅是拿各种国际国内大奖,仅仅是大腕名家的参与,还需要用市民的满意度和参与率来衡量,创造市民喜爱、乐于参与的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动。同时创造机会让老百姓接触高雅艺术,提高文化修养,可以借鉴一些国际性大都市里著名文艺演出团体(如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戏剧团体)的做法,将平时彩排开放给市民,限制性地售出低廉的门票,让市民在旁观摩,现场感受艺术家对演艺的精益求精以及对艺术境界的追求。纽约剧院每年得到国家艺术基金会资助其费用支出的50%,但前提是它的商业演出必须有一半的戏票受到票价限制
本文标题:从文化角度看世界性城市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8542 .html